肾血管瘤系先天性良性肿瘤,从血管内皮发生,常为单侧,12%系双侧[1].我院于2000年7月收治了1例双侧肾血管瘤患者,在低温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左肾巨大肾动脉瘤及左肾切除术,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心房间隔缺损(ASD)和心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例数居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例数之首,50余年来,经历了闭式手术、低温麻醉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到目前方兴未艾的微创外科手术几个阶段.
主动脉夹层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TAAD)。TAAD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开放手术,包括单纯人工血管置换术、Wheat 术及Bentall 术等,这些手术必须在深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等辅助下进行,而且操作复杂,创伤较大,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为此,临床上逐渐发展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即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主要包括杂交手术及完全血管腔内修复术[2]。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可通过降低环氧合酶活性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s)的合成,从而降低组织的炎症反应程度,并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其中,环氧合酶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换为PGs和相关化合物的限速酶。目前已知的环氧合酶有3种:COX-1、COX-2、COX-3。其中,COX-1属于“管家基因”,可在全身大部分组织中持续表达,调节生理性 PGs的合成;COX-2是“诱导型基因”,在人体大部分组织中为诱导性表达,常在炎症、创伤及疼痛情况下由促炎性因子诱导表达;而COX-3则是近年在狗和大鼠实验中发现,可能与吲哚美辛诱导的低温麻醉及痛觉缺失有关的一种COX的新亚型[1-2]。
目的 观察低温体外循环时丙泊酚实监测浓度与靶浓度比值(Cm/Cp)的变化,为降温时丙泊酚靶浓度的调整提供临床参考数据.方法 13例ASAⅡ-Ⅳ级、择期行双瓣置换术的患者,术中静脉靶控输注(TCI)丙泊酚,设定靶浓度为2μg/ml,于34、32、30、28℃(肛温)时采集2ml桡动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药物浓度,同时测定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AST、ALT、血肌酐(Cr)及血尿素氮(BUN).结果 所有采样点之间的Hct及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肛温的降低,Cm/Cp逐渐升高,于28℃达到峰值.在此期间,AST、ALT、Cr及BUN随着肛温降低而逐渐降低,于28℃时达到最低(P<0.05).结论 CPB后的低温通过降低肝肾的代谢率而导致丙泊酚Cm/Cp明显上升,为防止麻醉过深,应该按比例下调丙泊酚TCI时的靶浓度.
J波的发生率在正常心电图中占2.5%~ 18.2%,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正常心电图的变异.但是,当J波增宽、增高,可预示室速、室颤的发生,引起致命性的恶性心律失常.J波可随温度、酸碱度、钙离子浓度和自主神经影响而变化.当体温<34 ℃,尤其是<30 ℃时J波更明显,并随温度上升而变小,低温麻醉出现J波者,随复温而消失,称为低温性J波.高钙血症出现J波,J波大小与血钙浓度相关,称为高钙性J波.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均引起的J波,见于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自主神经失调,称为神经性J波.无心脏病基础,反复晕厥、室速、室颤伴有J波者,称为特发性J波.
人们很早就已注意到,冻僵的患者经复苏后,其心脑脏器仍能维持较好的生理功能,因此认为适当的低体温可对人体重要脏器起到保护作用.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先后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低温麻醉及在低体温下进行心脏直视手术,均获得较好效果.
在这新世纪初始,我们迎来了<中华麻醉学杂志>创刊20周年.20年来,<中华麻醉学杂志>像一株幼苗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风风雨雨,与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起成长.也是对我国麻醉学科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自从William Morton于1846年10月16日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公开示范乙醚麻醉以来,迄今已155年.麻醉学科已发展成为包括临床麻醉、疼痛治疗及危重病人监护等多方面的独立学科.我国麻醉学作为一个医学专业是解放后开始的,当时许多麻醉界的前辈从国外回来分别在不同的教学医院开设麻醉科,训练麻醉专业医师.50年代也是我国外科迅速发展的时期,如脑外科、胸外科、二尖瓣狭窄分离术,继而开展心内直视手术.为了适应手术发展的需要,麻醉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如低温麻醉、体外循环、控制性低血压、双腔支气管导管、肌松药的应用以及强化麻醉等.50年代也培养了大量麻醉专业医师,促进了全国各地麻醉学专业的发展.
低温麻醉(hypothermic anesthesia)已成为现代临床麻醉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该文主要介绍了低温麻醉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低温麻醉常用的降温方法及其在心血管和神经外科等手术中的应用、低温麻醉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和术后护理、低温麻醉对机体代谢的影响,还对低温麻醉与其他麻醉方法进行了比较.
目的探讨多阶段控制性降压复合低温麻醉对骶骨肿瘤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2月至2001年7月23例骶骨肿瘤切除手术麻醉的处理对术中出血量、心电图、尿量、肝肾功能的影响及麻醉并发症.结果患者全部顺利度过手术期,术中出血量少,心电图ST-T监测无明显变化,术后肝肾功能无异常.结论采用多阶段控制性降压复合低温的麻醉方法,术中加强监护,可有效减少骶骨肿瘤切除手术的出血量和相关并发症.
肾癌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向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延伸为癌栓,下腔静脉癌栓发生率为4%~10%,右心房癌栓发生率为0.3%~%[1].我科2002年2月收治右肾癌伴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高龄(81岁)病人1例,在心胸外科和麻醉科协作下,成功完成了浅低温麻醉体外循环下右肾癌根治及下腔静脉、右心房切开取癌栓术.现结合文献讨论报道如下.
骶骨肿瘤常采用囊内切除术治疗,该法能够保留骶神经,对患者性功能、大小便功能和行走功能影响较小[1]。但骶骨和骶骨周围的血管十分丰富,手术会导致大量出血,术野不清晰,术后并发症严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有5种方式用来控制骶骨肿瘤术术中出血[3],我院对骶骨肿瘤患者80例行低温下多阶段控制性降压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 比较冰水混合物与传统冰袋冷敷对膝关节镜术后病人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于我科行单纯膝关节镜检查手术病人5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病人术后使用冰水混合物冷敷镇痛,B组病人术后使用传统冰袋冷敷镇痛,均每2h1次,每次20 min.分别于术后2、6、12、24、48和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结果 术后12、24、48和72 h,A组病人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意义(F=8.739~41.024,P<0.05).结论 对于缓解膝关节镜术后疼痛,使用冰水混合物冷敷优于传统冰袋冷敷.
目的 总结20例10 kg以内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的麻醉与体外循环(CBP)管理体会.方法 根据病例术前心肺循环情况、麻醉诱导和维持分别采用氯胺酮、依托咪酯、力月西、维库溴铵、芬太尼.经升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建立体外循环,预充液用菲克雪浓、红细胞、血浆,加入甲基强的松龙、碳酸氢钠、甘露醇、氯酸钾、硫酸镁、氯化钙、速尿.浅、中低温循环,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结果 20例患儿麻醉满意.CPB时间33~104 min,升主动脉阻断6~61 min,除1例房间隔缺损(ASD)患儿经除颤1次复跳,19例自动复跳,20例均康复出院.结论 做好术前准备,选择良好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合适的麻醉深度,合理的预充,确切的心肌保护,CPB维持较高的灌注流量,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对保证低体重患儿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测护仪体温探头监测体温可连续的、动态地反映患者的实际体温,尤其是体温不升或行低温麻醉、高热的患者,能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探讨低温对大鼠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肿瘤肺转移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低温(32℃)组、常温(37.5℃,大鼠的正常体温)组、对照组.检测不同温度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A)及肺转移瘤的数量.结果低温组(NK)细胞的活性明显低于常温组和对照组(P<0.05).低温组肺转移瘤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常温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巴比妥类麻醉下低温抑制了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并增加了肺转移瘤的易感性.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1948年,Murray首先行房间隔缺损环缩术.1952年,Lewis采用低温麻醉、阻断循环技术,心内修补房缺成功.1953年,Gibbon在体外循环下成功修补房缺,此后成为多数单位采用的治疗方法.1970年,随着心导管技术及堵闭材料的发展,导管堵闭房缺取得成功,但费用高、仅适应于部分中央型房缺(直径小于18mm).2000年12月,我院在华南地区率先成功地应用胸壁打孔房间隔缺损堵闭技术为一24岁女性患者修补房缺.该技术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术后康复快等特点.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心脏直视手术是心脏外科治疗心脏病的主要手段,是借助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打开心脏进行心内畸形纠正达到治疗目的.由于心脏直视手术开展,结束了过去心内畸形不能治疗的历史,使心脏病患者得到了治疗.
随着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医生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体外手术创伤较大以及其低温麻醉、气管插管、体外转流等特点,要求手术室护士详细了解手术过程,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并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这对提高心脏手术成功率及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体温在28~35℃称之为亚低温,机体在这体温范围内,各器官功能正常,无严重并发症.亚低温麻醉是指机体在亚低温的状态下进行麻醉,然后施行手术.
目的:研究控制性降压联合低温麻醉在长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1例长骨肿瘤切除术患者,对照组行预先前路双侧或单侧结扎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法治疗,观察组行控制性降压联合低温麻醉治疗。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血流动力学稳定,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控制性降压联合低温麻醉应用于长骨肿瘤切除术中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预防并发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损伤)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病理过程,在血管外科、骨科及心胸外科都会经常发生,针对I/R损伤,人们探索了不同的减轻损伤的方法,如使用氧自由基清除剂、白细胞清除剂、低温麻醉和控制性再灌注等.Mully等1986年在实验中使犬心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共四个周期,再持续缺血40 min后再灌注,发现这样处理后心肌梗死面积比对照组减少了70%,他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此后,IP效应在不同的动物以及不同的组织器官中都得到了证实.现将近年来IP减轻组织器官I/R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