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的一则报道中提到,中午带饭是年轻女性的胃癌诱因!在小于40岁的年龄组里,女性胃癌的发病率却超过男性.胃癌和其他癌症的发生一样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盐的高摄入与胃癌也有密切关系.这则新闻引起广大白领的注意.而小张是一家教育企业的行政人员,平时上班都是从家里带饭到单位吃,看到这条消息后,开始纠结于中午吃饭的问题.
全球约25%的癌症与慢性感染或炎症有关[1],后者也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在慢性炎症发展为胃癌的病变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3].白细胞介素8(IL-8)主要由中性粒细胞产生,属于趋化因子超家族,是一种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活化因子[4],并具有促进有丝分裂、诱导新生血管形成以及促进细胞运动等重要生物活性,与肿瘤的发生、生长和肿瘤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5].编码IL-8的基因位于染色体4q13-q21,含有4个外显子、3个内含子和1个近侧启动区[6],其编码序列上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其中- 251 A/T( rs4073)位点和781C/T( rs2227306)位点与IL-8的转录水平有关[7-8].笔者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探讨IL-8 -251A/T、781C/T位点多态性在河南省汉族人群胃癌发病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胃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约有35%的胃癌病例发生在中国,青海省胃癌死亡率在全国为最高.胃癌的发病在世界不同地区间、民族间的差异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及遗传背景有关[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顽固难治的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其发生发展和癌变是多因素参与,涉及多种分子生物学变异,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其中核心问题是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主要调节因素包括各种生长因子,调节肽和胃肠激素的改变,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活性改变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活化和抑制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牯膜呈局限性或广泛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为消化系统难治病之一,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发病的病理基础.
宁波市海曙区是浙江省慢性病监测区之一,自2002年开始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病例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死亡补发等途径收集,结合漏报调查和数据审核等质控措施,该区慢性病发病报告质量较好,漏报率低于5%.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了解其发病流行的特点对于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对宁波市海曙区2006--2009年间的胃癌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该地区居民胃癌发病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现报告如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科常见病,它们均与胃癌发病有关.我院在2006年4月健康体检中共做内镜检查54例,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40例.现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