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的一则报道中提到,中午带饭是年轻女性的胃癌诱因!在小于40岁的年龄组里,女性胃癌的发病率却超过男性.胃癌和其他癌症的发生一样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盐的高摄入与胃癌也有密切关系.这则新闻引起广大白领的注意.而小张是一家教育企业的行政人员,平时上班都是从家里带饭到单位吃,看到这条消息后,开始纠结于中午吃饭的问题.
女性胃癌40岁前,男女比例1.18∶1,40岁后,男女比例3.93∶1,青年女性较老年女性发病率高;与雌激素代谢等有关,脾胃虚弱是主要病机,西医以辅助放化疗、姑息化疗、靶向联合化疗及手术切除为主,价格昂贵,副反应严重.中医辨证分型以脾气虚型最多,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兼以活血、解毒、化痰等.女性以脾为本,辨清“情志”“痰结”等不同致病因素,辨证施治联合放化疗或手术,可起到增效减毒作用,延长生存期,治疗同时需兼顾肾虚,合理组方,标本兼顾.表明女性胃癌除了脾虚证之外,肝胃不和证也占一定比例.对女性胃癌预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尚无深入研究,值得深入.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占世界胃癌总发病人数的40%左右,近年来,女性胃癌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且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即确诊时多为晚期,化疗敏感性差,预后较差。目前研究表明,合理治疗对分期较晚的胃癌患者非常重要,通过分子标志物检测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争取较早控制病情,改善女性胃癌的预后成为研究重点。本研究通过检测HER-2状态观察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探讨HER-2能否成为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预测因子,现报道如下。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近年来发病率有下降趋势[1].胃癌发病的男女比值在2左右,也有报道日本40岁以下女性多于男性,而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本研究对52例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以期为女性胃癌的防治提供借鉴,同时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预见方向.
近年来,青年人胃癌报道有上升趋势,但有关青年女性胃癌的内镜病理特征报道很少.我院近 12年间经胃镜检查病理学证实的青年人胃癌 88例,女性胃癌 33例,占 37.5%.现将 33例青年女性胃癌的内镜病理特征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 本组 33例,年龄 16~ 35岁,平均 27.5岁.临床表现以上腹痛最多见,26例 ( 78.8% ),纳差、消瘦 11例 ( 33.3% ),呕血、黑便 9例 ( 27.3% ),吞咽困难 2例,腹水 4例.病程最短 6 h, 最长 5年,平均 6.5个月.肿瘤部位、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见表 1. 33例中在外院漏诊误诊者 18例,其中误诊消化性溃疡 11例,慢性胃炎 4例,结核性腹膜炎 1例,妊娠反应 1例,肝硬化 1例.按上述诊断治疗后,部分患者自觉症状曾一度好转,治疗最长者达 1.5年 .
我院近年来共收治卵巢转移癌18例,其中原发灶来自胃癌15例,现就其诊断的相关问题作一报告,以提请外科医生对女性胃癌病人诊治的注意.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多为育龄妇女,其中31~40岁11例,26岁、46岁、51岁、60岁各1例.以胃癌诊断入院8例,其中仅1例术前B超检查诊断胃癌并卵巢转移癌;3例系术中探查发现同时有卵巢转移癌;3例分别于胃癌术后1月、3月及11月发现下腹部肿块经B超检查而诊断;1例术后不规则阴道出血,于妇科检查时发现.以卵巢肿瘤诊断入院7例,均为妇科检查和/或B超检查发现,后来证实已患有胃癌.本组双侧卵巢转移癌12例,单侧3例;肿块最大29cm×25cm×17cm,最小5cm×4cm×3cm.1例浸润膀胱,其余均无膀胱、直肠或结肠浸润生长.
1病例报告患者,37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2月余,下腹坠痛1月余于2012年9月5日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口服止血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疗效差.1月余前出现下腹坠痛.30天前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妇科彩超检查,子宫后壁探及1.2 cm ×1.4 cm的中低回声光团,左侧卵巢内见3.8 cm ×2.8cm囊性回声,内见细密光点回声,右侧卵巢内见3.7 cm ×3.2cm囊性回声,透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