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NKI、VIP、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和CINAHL数据库,两位研究者独立检索文献、筛选并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双方核对讨论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5篇.结果证实: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可以缩短交接班平均耗时[MD=-5.95,95%CI(-7.64,-4.26),P<0.01];增加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度:诊断及病情[MD=1.74,95%CI(1.41,2.08),P<0.01]、辅助检查[MD=2.37,95%CI(1.96,2.79),P<0.01]、治疗护理措施[MD=1.14,95%CI(0.75,1.53),P<0.01]、护理重点[MD=1.78,95%CI(1.46,2.10),P<0.01];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OR=0.24,95%CI(0.18,0.32),P<0.01];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MD=0.50,95%CI(0.39,0.61),P<0.01].结论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交接班中缩短交接班平均耗时、增加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方面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体外膜肺氧合(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 EC-MO)简称膜肺,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持续体外生命支持疗法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将血液从静脉引流出体外,经膜肺氧合以后再用泵将血液灌入体内,替代或部分替代心肺功能,为危重患者提供一定的氧供及稳定的循环血量,更为患者心肺病变治愈及功能恢复赢得机会[1]. 随着对临床ECMO的逐渐认识,ECMO已成为心肺功能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因其救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临床护理难度大,尤其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2]. 重症患者的转运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或为了得到更好的救治,转运过程是一个集监护、治疗、护理抢救于一体的复杂过程[3]. 而在国外已率先将SBAR模式运用到危重患者的转运中,使医护人员能过快速准确的掌握患者病情,了解患者信息,避免患者转运中的风险,提高了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保障. SBAR-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4] ,S( situation)即目前现状,包括患者诊断、阳性症状、特殊生命体征及交接中特殊情况;B ( background )即临床资料、病情治疗、检查、处置、疾病史;A ( assessment )即评估(包括患者心理、管道、伤口等风险评估);R( recommendation )即观察护理重点. 2017年7月,本科对1例ECMO的危重患者运用SBAR模式成功实施了院内转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目的 探讨SBAR交班模式在急危重症监护病房(EICU)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健康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EICU的特点设计SBAR模式,特别是关于交班流程与交接班表,然后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应用PDCA循环进行研究学习,不断改进护理方式,比较分析SBAR交班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与护士满意度.结果 用SBAR交班模式后,EICU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投诉情况均明显下降,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与治疗护理方案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BAR交班模式不仅能规范EICU护士的交班流程,还有助于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掌握护理重点,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目的:观察SBAR模式在神经肿瘤科重症病人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2、3月神经肿瘤科重症监护室的48例手术病人进行的928例次交接班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4、5月神经肿瘤科重症监护室的62例手术病人进行的1 184例次交接班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交流模式进行交接班,比较两组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护士的自我效能感.结果:两组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BAR模式使用前后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交流模式,规范了重症病人交接班流程,减少了护士床旁交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护士的自我效能和病人或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 SBAR)模式在关键流程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急诊科、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转科患者32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交接,观察组用SBAR标准交班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转出交接时间、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转出交接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BAR模式规范了患者交接内容,有助于减少转出交接时间,降低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加强了科室间沟通,增强了护士责任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养老机构老年人中迁移应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9月南昌市某养老机构新入住的57例老年人为对照组,2017年3-8月该养老机构新入住的61例老年人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方式入住,观察组根据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结构框架,设计SBAR老年人入住交接表.比较两组老年人入住初期问题发生率,采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和应激反应问卷(SRQ)评价老年人入住期间抑郁情况和迁移应激反应.结果 观察组入住初期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住1周、入住1个月、入住2个月GDS-15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入住2个月后,观察组SRQ总分、情绪反应、躯体反应、行为反应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规范了老年人入住交接流程,有效改善了老年人迁移应激反应,提高了养老护理工作效率,可在机构养老中进行推广.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联合SBAR模式降低中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床边交接班遗漏率的效果.[方法]分别将2016年1月4日-2016年1月17日住院病人及2016年7月4日-2016年7月17日住院病人交接班情况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即品管圈措施实施前后组,结合SBAR交接班模式在临床的应用,比较相应措施实施前后某中医院ICU护士床边交接班的遗漏率.[结果]中医院ICU非中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较多,其交接班遗漏率较高,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施品管圈活动,结合SBAR交接班模式,其护士床边交接班遗漏率较活动前下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联合SBAR交接班模式能有效降低中医院ICU护士床边交接班的遗漏率,增强中医院ICU护士辨证施护及团队合作的意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有效方法.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导入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科、ICU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降阶梯思维为指导,制订关键流程 SBAR交接表,于2013年12月—2014年10月在急诊科、ICU病人转入、转出时运用关键流程 SBAR交接表交接病人,规范病人转出及转入交接流程,对交接班科室医生、护士进行实施前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应用降阶梯思维 SBAR交接表后,科室医务人员对交班内容、病情重点、书写规范、管道管理、交班时语言表达、交接时间满意率提高。[结论]运用降阶梯思维 SBAR沟通模式交接病人,规范了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在手术室护士与ICU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心胸外科、普外科、骨科手术转入ICU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交接,观察组用SBAR交班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转出交接时间及转出交接问题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转出交接的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SBAR模式规范了交接内容,有助于减少转出交接时间,降低交接问题发生率,加强了科室间沟通,增强了护士责任感,值得推广.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手术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方法:2016年6月-12月采用SBAR沟通模式,通过制定手术室患者术前访视流程,提高了术前访视的效果,提升手术室的护理服务质量.结果:运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访视,减少患者术前的应激反应状态,提升手术室护士访视质量.结论:使用SBAR沟通模式可使访视的过程规范化,访视的内容程序化,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术前指导,确保每位手术患者都能正确对手术应急,提高了术前访视的效果.
目的:探讨急诊监护室的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新沂市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工作的45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7月,该院急诊监护室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然后观察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诊监护室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目的:探讨“状况背景评估建议”( SBAR )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监护晨交班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采用SBAR沟通模式,制定并实施“神经外科监护晨交班表”,规范神经外科监护室交接班内容及过程。结果运用SBAR沟通模式前,共检查412例交班患者,交班缺陷72例;实施后检查434例交班患者,交班缺陷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3,P<0.05)。交接班耗时缩短8分钟,医生与护士对交班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规范了交接班内容,提高了交接班的质量,减少和杜绝了医疗护理缺陷和隐患,促进了患者安全及团队协作。
为保证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和SBAR模式的要求设计急诊三级患者部门交接单,规范了部门问的交接班,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和护士的满意度.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在急诊抢救患者抢救记录与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2013年1月起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将急诊抢救患者护理记录本设计成填空式、叙述式相结合的床旁护理记录单,并与转运交接单合二为一,制订标准化院内转运交接流程应用于急诊护理工作中.结果 通过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后,减少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P<0.01),缩短护理书写时间(P<0.01),同时降低了因沟通不良、交接不清而引起的问题,并且缩短了交接时间.结论 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有利于急诊抢救患者记录与交接,规范急诊抢救护理文书的书写及交接流程,保障患者安全,同时简化抢救和转运交接记录,节约护理书写时间,能够反映患者抢救的连续性、动态性和完整性,规范急诊抢救护理文书的管理,提高急诊急救护理质量.
目的 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表运用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对转运时间、患者温度及差错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6月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转运交接方式.观察组应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表.比较两组转运时间、患者温度,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转运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转运过程中均保持较高的体温(P>0.05);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BAR模式转运交接表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缩短患者的转运交接时间,保证患者的体温,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对ICU患者家属探视焦虑情绪及回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40名ICU患者家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名,对照组实施常规探视接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SBAR模式设计制定的ICU患者家属探视沟通管理表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比较两组家属在探视前后焦虑缓解程度、患者转回病房后家属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探视后焦虑评分低于探视前(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SBAR模式应用于ICU患者家属探视沟通中,有利于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对家属焦虑有较好的缓解效果,但尚不明显.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联合SBAR模式在消化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消化内科患者2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8例和观察组1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管理,观察组采用MEWS联合SBAR模式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ICU入住率、消化道出血发现率、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ICU入住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消化道出血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EWS联合SBAR模式相对于传统模式,可降低患者医疗风险、早期识别"潜在危重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消化内科推广.
目的:探讨床边SBAR模式化交班表在神经外科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2017年1-3月住院患者56例为观察组,4-6月住院患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及病人安全机构推广的关于标准化病情交流的SBAR模式模型,结合神经外科专科特色,设计床边模式化交班表,各班次护士根据SBAR交班表的内容进行交班与沟通.对照组采用传统床边交接模式.比较实施此交接班模式前后护理交接班质量评分、护理交接班项目达标情况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床边SBAR模式化交班表,护理交接班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交接班项目达标率明显提高,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患者床避SBAR模式化交班表的应用,提高交接班效率和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目的:评价SBAR模式转运交接表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急诊内科须转运患者15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交接方式,观察组使用自制SBAR模式转运交接表协助转运.结果:观察组转运交接过程中输液脱出/渗漏、压疮、管路脱出、备物不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转运交接医护人员对交接工作的各项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BAR模式转运交接表有助于规范急诊患者转运交接,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医护工作满意度.
目的 探讨SBAR模式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5月在本科实施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6月~8月实施SBAR交接班的100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2组不同模式交接班时交接问题发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结果 研究组交接问题发生率和安全事件发生例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SBAR模式能规范精神科护理交接班,能降低精神科护士交接班问题发生率,能降低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保证护理交接班质量和护理安全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目的 探讨SBAR模式对胰腺重症病房护士病情掌握能力的影响,以便为护士提供一种新的交班方式.方法 以本院重症胰腺病房2016年3月-5月收治的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病情汇报方式,以2017年1月-3月收治的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组,借鉴SBAR模式,结合胰腺重症病房特点,设计病情观察及汇报表格作为胰腺重症病房护士病情观察及汇报路径.比较11名护士采用SBAR模式前后对重症胰腺炎患者一般情况、观察重点、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等4个方面病情掌握能力的差异.结果 SBAR模式实施前后两组护士在一般情况、观察重点、护理措施、健康教育4方面评分及总分比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其提升幅度分别为8.5%、11.5%、12.0%、10.1%,其中观察重点及护理措施得分提高最显著.结论 采用SBAR模式对重症胰腺患者进行病情交接班,内容全面、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提高了胰腺重症病房护士病情掌握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目的:探讨SBAR交班模式在急诊科护理晨交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急诊科病房2016年6月~12月收治的410例病人为观察组,以该科室2015年6月~12月收治患者390例病人为对照组,比较分析采用SBAR模式前后,因交接不良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投诉例数以及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护士对病情掌握情况等方面的效果;结果:实施SBAR后比实施前,病人的非计划拔管、压疮、输液脱出渗漏、给药错误、投诉等明显下降(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程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采用SBAR模式进行病情交流可以提高保障患者安全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的综合能力.
目的 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交接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0例、交接问题不清发生3例,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5、10例,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6.71±2.10)min,观察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2.04±3.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规范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减少不良事件、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交接双方满意度,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对提升介入血管外科护士评判性思维倾向的效果。方法将SBAR沟通模式运用于介入血管外科护士的病情汇报中,并于实施前后进行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问卷(CTDI-CV)调查,比较实施前后的得分结果。结果运用SBAR模式汇报病情后,介入血管外科29名护士均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各维度得分、总均分与实施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病情汇报模式提升了介入血管外科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倾向,促进了医护有效沟通,维护了患者安全。
在现代医学发展模式下,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保证医护人员彼此之间 、医护人员与患者和谐相处的必备能力之一.本文阐述了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概念,综述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指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局限性.
目的 探讨SBAR模式在手术室及ICU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选择100例手术室及ICU患者为对象,随机划分成2组,即对照组、研究组,各有50例.对照组行常规交接班模式,研究组行常规交接班联合SBAR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护士交接班时间、交接班缺陷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交接班时间(4.45±0.58)min/人-1短于对照组的交接班时间(10.75±1.35)min/人-1,t值=24.6310,P值=0.0000;研究组的交接班缺陷率4.00%低于对照组的交接班缺陷率18.00%,x2值=5.0051,P值=0.0253;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4.00%,x2值=9.4902,P值=0.0021.结论 在手术室及ICU护士交接班中应用SBAR模式的效果明显.
目的 采用SBAR模式降低ICU床旁病情交接漏项率.方法 实施建立SBAR标准化病情交接班指引单,标准化床旁病情交接流程、评价标准及制度,培训SBAR相关内容、拍摄SBAR视频等措施,收集活动前后床旁病情交接漏项率.结果 活动前,床旁病情交接漏项率为33.36%,活动后,床旁病情交接漏项率降低为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模式能够降低床旁病情交接的漏项率,此外,在提高患者的安全质量、提高护患满意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 观察SBAR模式急诊留观室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6月急诊留观室留观患者137例的病情交接班设为观察组,采用SBAR交流模式进行交接班.选取2016年3月~4月急诊留观室留观患者115例的病情交接班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比较两组交接班时内容遗漏发生率,患者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护士对病情掌握程度.结果 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程度明显提高(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交接班时用药情况,特殊治疗等内容遗漏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采用SBAR交班模式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目的 研究SBAR模式在神经重症患者交接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进50例行的950次交班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52例患者进行的960次交班为为观察组.观察组交接班时使用SBAR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交接班模式,比较两组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以及交接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交接班未出现问题的发生率为8.43%(81/9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7%(260/950)(P<0.05);观察组的交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BAR模式规范了神经重症患者的交接班流程,不仅可以明显降低交接班出现问题的发生率,还可以有效缩短交接班时间,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交接班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SBAR交流模式作为提高患者安全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采用SBAR模式交接班大大提高了接班者对有效信息的接收率,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科水平.本文对SBAR沟通模式在交接班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