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V属黄热病毒科,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发生异常,导致组织损伤,形成慢性持续性感染,并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肝癌.目前全世界约有1.7亿HCV感染者,约有75%左右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转为慢性感染,其中10%~2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5%发展为肝癌[1].丙型肝炎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于HCV的高度变异性,其中位于E2 NS1区N端第27位氨基酸的变异性最大,通常称之为第一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1,HVR1).研究证明HVR1中含有优势表位[2],其高度变异性也将对机体产生的针对HCV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造成障碍.现本文就近年来有关HCV-HVR1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of the TNF family,BAFF)是Schneider等于1999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的新成员,又叫做B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1-2]).BAFF是由28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3 000的Ⅱ型跨膜蛋白,可分为胞内区、跨膜区、胞外区3个部分.其N端的1~46位氨基酸为胞内区片段.47~73位氨基酸为跨膜区片段,其余为胞外区片段~([1]).
1 Wip1基因和蛋白结构Wip1(Wild type p53-induced phosphatase 1)是于1997年由Fiscella等在寻找γ射线照射下p53基因的靶基因时发现,为一种依赖于p53高表达的原癌基因.Wip1属于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主要定位于胞核内,由PPM1D(Protein phosphatase magnesium-dependent 1 delta)基因编码.PPM1D位于人染色体17q23/q24区域,在小鼠中位于11号染色体与p53基因邻近,共有6个编码区.小鼠与人PPM1D基因有83%的同源性.人Wip1有605个氨基酸,分子量61 Kd,小鼠Wip1包括59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6 Kd.人Wip1序列可分为两个主要区域,N端第1 ~375位氨基酸为高度保守的磷酸酶区,第376~605 位氨基酸为低保守无催化区,第65~368位氨基酸与PP2C蛋白酶家族有高度同源性,其中N端有3个区域完全相同,第100~108位氨基酸是PP2C蛋白酶家族的标签,且Wip1激活依赖于二价阳离子和对冈田酸的不敏感,使之区别于PP1 (Protein phosphatase type 1)、PP2A (Protein phosphatase type 2A) 和PP2B (Protein phosphatase type 2B) 家族磷酸蛋白酶,因此将Wip1归属于PP2C (Protein phosphatase type 2C)蛋白酶家族[1,2].PPM1D的 Mrna在成年鼠和胚胎鼠的各种器官中均有表达,在雄鼠睾丸中表达水平最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