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癌是高分化甲状腺癌最为常见的一种,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是乳头状癌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以滤泡的生长方式作为乳头状癌的核特征,可局灶或多灶出现,并不一定为弥漫分布,因而有可能误诊为良性滤泡结节.有报道认为细胞角蛋白,尤其是CK19有助于鉴别良性或恶性的滤泡成分.作者使用CK5/6/18,CK18,CK10/13,CK20,CK17及CK19对常规处理的组织进行染色,包括26例多灶分布有乳头状癌核的FVPTC,10例乳头状癌的通常亚型,1例Warthin肿瘤样乳头状癌及2例柱状细胞癌.CK19普遍强阳性,且呈弥漫分布;FVPTC的乳头状癌核区域为强阳性,在没有乳头状癌核特征的区域有强至中等的阳性;多数病例瘤结节周围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有局灶阳性,而远离瘤结节的区域则不着色.10例乳头状癌通常亚型,1例Warthin肿瘤样乳头状癌及2例柱状细胞癌CK19均为普遍阳性,而周围正常甲状腺均不着色.CK17及CK20也一样,但染色较弱一些.对照组为滤泡性腺瘤、滤泡癌及增生结节,CK19阴性. 作者认为在诊断多灶分布有乳头状癌核特征的FVPTC时,CK17、CK19及CK20可作为一组检测性单抗有助于诊断,并设想临近非肿瘤性组织CK19阳性,有可能预示着由FVPTC分泌或产生的一些因子导致了周围滤泡上皮细胞角蛋白的表达.
患者男,22岁.因颈部肿粗来诊.超声检查见双侧甲状腺包膜不平整,弥漫性肿大,回声增粗、增强,内见密集砂砾样钙化点,未见正常甲状腺实质回声,CDFI示血流信号丰富.双侧颈总动脉旁、锁骨上窝均可见肿大、融合淋巴结图像.
患者刘某,女,56岁,主因头部肿物半年于2001-11-12入院.患者半年前左枕部发现一枣核大小肿物,无触痛及红肿,经治疗后逐渐增大,有时肿物可呈针刺样刺痛,近来长至栗子大小,以头部肿物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视力障碍.外科情况:左枕部可触及一隆起肿物约4cm×4cm,无触痛、出血,表面光滑,较固定.外院CT示:左枕部软组织占位,左枕骨外板有侵润.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7例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滤泡型乳头状癌表现为甲状腺结节.17例中部分有完整包膜,部分无包膜或局部有包膜.镜下肿瘤细胞构成滤泡结构,滤泡不规则,不见乳头状结构.细胞核大,轮廓不规则,毛玻璃样核可见,核沟、核内包涵体可见.免疫组化可以表达CK19、Galectin-3、HBME-1.结论 滤泡型乳头状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一个亚型,主要构成滤泡结构,不见乳头形成.可被分为包裹亚型与浸润亚型.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及滤泡癌鉴别有一定困难,正确认识其细胞核特征并结合免疫组化表现,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甲状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内分泌器官肿瘤,其中以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最为常见,早期手术预后较好,因此及早做出诊断有重要意义。病理检查是PTC确诊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近年提出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及滤泡型乳头状癌等特殊类型的存在,使PTC诊断变得困难,尤其是与结节性甲状腺肿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和乔本甲状腺炎等甲状腺滤泡上皮良性增生病变难以鉴别。目前免疫组化仍是诊断PTC的主要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免疫组化联合检测CK19、HBME-1、Galectin-3、TPO、CD56在PTC诊断中的意义。
患者女,46岁.以腰椎转移为首发症状,主诉腰痛1年.手术所见:T12椎体大部破坏,椎体内为鱼肉样肿瘤组织,血运丰富.病理大体检查:灰红色破碎组织,体积3cm×3cm×1cm.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术中冰冻快速病理诊断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病变大体、冰冻切片、细胞学印片特点并加以总结.结果 8例患者中有6例被误诊为良性改变或延迟诊断,2例诊为本病.结论 掌握本病的冰冻切片组织学特点,并结合大体标本所见及细胞学印片,可有效减少误诊.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 , 37岁 . 6年前发现颈右侧部包块 , 花生米大小 , 质韧 , 随吞咽动作上下活动 , 包块逐渐增大 , 约鸡蛋大小 , 遂到市某医院就诊 , 查 T3、 T4正常 , TSH降低 , 诊断为 " 右侧甲状腺腺瘤 " 收入院 . 查体 : 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上方可触及一孤立性包块 , 约 4cm× 4cm× 3cm大小 , 质韧 , 无压痛、边界清楚 , 可推动 , 并能随吞咽上下活动 , 左侧正常 , 气管居中 , 锁骨上及颈部淋巴结不肿大 . 实验室检查 : 血 T3: 2.43mmol/L、 T4: 79.20mmol/L、 TSH<0.05uI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