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讨西部大开发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特征的影响,选择了天然林保护区和苗圃林保护区两个样区,从媒介、宿主以及人群感染等自然疫源地特征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变化对莱姆病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保护区内,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种群数量、种群多样性指数方面均高于苗圃林区;媒介和宿主潜能以及自然疫源地活力也显著高于苗圃林.可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一定程度上起保护作用,其潜能、自然疫源地活力等增加,人群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了对进入天然林保护区的人员加强防护与监测的必要性.
中国是林木资源匮乏的国家,又是林木消费大国,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内木材供不应求,国家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国外木材,俄罗斯远东的木材就成了中国进口主要材种之一.为贯彻执行好2号公告,对进口俄罗斯木材一般采取锚地大轮蒸熏的方法,此法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方便高效,但在寒冷的冬季,熏蒸杀虫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并产生了大量风险,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山地砍树种参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尤其是集安市上水源区、两江九河沿岸及公路沿线视野内严禁砍树种参.为此,农田栽参已被集安市委、市政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集安人参研究所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农田栽参的研究,二十几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市累计发展农田种参一千多亩,目前尚有在植面积300余亩.山东省的文登、荣成、莱阳等地农田栽培西洋参发展迅猛,在植总面积达1万余亩.另外,北京、安徽、大连、长春等地也都有较大面积的发展.各地的栽培技术因土壤、气候、降雨等自然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对于集安市来说也不要照搬山地的栽培技术.下面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结合集安市的实际,介绍农田种参的技术要点.
吉林省长白县是我国中药材和人参的主产区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及土壤条件,使长白人参无论从品质上和药效上都明显的优于其它产地的同类产品,长期以来,深受中外客户的青睐,也倍受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人参产业是我县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逐步深入,禁伐限伐,参地资源严重匮乏,人参业生产处于萎缩状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是势在必行.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的位置,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托我县丰富的林地和参后还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参,利用自然植被的荫蔽,也可搭建简易人工荫棚,培育出来的人参品质与山参相近,不但缓解了参业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的矛盾,还为农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多年来人类靠砍伐森林利用山地栽培人参,虽然取得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参后还林又有章难循,管护条件差,植被形成缓慢,导致水土流失,山洪暴发,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苦难.为此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随意伐木或降低采伐密度,靠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平衡去发展参业受到了制约.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超常的思维和举措,加大农田栽参的开发力度,已是历史的必然,可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统一,成为兴农富民的良好途径.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 L.)原产于北美的原始森林,我国自1975年引种西洋参以来,西洋参栽培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改革传统的栽培方式势在必行.为此由吉林省西洋参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部重大星火科研课题"长白山区西洋参开发示范工程--工厂化无土栽培西洋参的研究"项目.其研究内容就是采用无机基质固定西洋参的根系并籍以保持和供应营养液和空气,使西洋参的栽培冲破自然传统西洋参栽培的束缚,离开大地和土壤进入工厂化生产的技术,该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的为了探讨西部大开发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了原始林区、苗圃林区和农牧业区三个样区,从媒介、宿主以及人群感染等自然疫源地特征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变化对莱姆病传播的影响.结果原始林区,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种群数量、种群多样性指数方面均高于苗圃林区和农牧业区;媒介和宿主潜能以及自然疫源地活力也显著高于苗圃林和农牧业区;农牧业区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种群数量、种群多样性指数方面均低于苗圃林区.结论原始林区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一定程度上起保护作用,其潜能、自然疫源地活力等增加,人群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了对进入原始林保护区的人员加强防护与监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