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技术是一种对人体状态进行无创监测的新技术.该技术在军事作业领域中蕴藏着巨大的应用价值,特别在战地救护和分诊、军事训练监测、作业环境有害物质监测和士兵心理状态监测方面,可穿戴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美国在可穿戴技术的军事作业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多项成果.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可穿戴技术将在军事作业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的 探讨人体唾液中唾液淀粉酶(salivary amylase,AMS)、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和唾液皮质醇(salivary cortisol,SC)是否可作为反映湿热环境军事作业负荷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选取热区部队80名士兵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湿热环境下进行1 h的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劳动强度军事作业以诱导军事应激.在作业前和作业结束后即刻收集唾液,运用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AMS、CgA和SC含量,并进一步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上述指标作业前后含量变化与军事作业强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作业前相比,各组AMS、CgA和SC在军事作业后均显著升高.作业前后AMS、CgA改变在不同作业强度组无显著差异,而作业后SC含量随着作业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与作业强度显著正相关(r=0.923,P<0.05).结论 SC、CgA及AMS均可较好地反映受试者在热环境军事作业后的应激状态,其中SC可作为标志性生物学分子用于评估热环境条件下军事作业强度负荷.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效能改造成为可能,为军事医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人效能改造技术能够深化拓展军事医学的研究领域,提供前沿研究成果,有利于保障军事医学向全维拓展的强烈需求。面向人效能改造的军事医学将会以军队成员执行军事作业任务的能力需求为牵引,通过科学技术的桥梁,服务于战斗力的保持、再生和提高。
高温环境军事作业容易导致中暑等各种热损伤的发生,可能严重影响官兵健康和军事作业能力,削弱部队战斗力.因此,建立与部队常驻热区及快速机动进驻热区执行军事任务相适应的热损伤卫生防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吸收既往热带军事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热损伤卫生保障体系按照军事作训的时间顺序进行合理分解,以不同时间阶段的工作重心明确体系内不同成员或机构的具体职责,提出了“3×3网格化”热损伤卫生防护体系的建设构想.这种权责明晰的防护体系有利于实现“保障有力”的要求.该热损伤卫生体系尚需在部队推广试行和改进,以期提高部队在热环境中的军事作业能力.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特种武器损伤、特殊环境损伤、特殊军事作业损伤所致的伤病已很常见,这些伤病已给军事医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
目的:了解寒区部队冬季作业时官兵冻伤发生情况,为部队卫勤保障提供依据.方法:抽取驻寒区某部官兵1205例,设计问卷调查冻伤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冻伤464例,占被调查人员的38.5%.Ⅰ度冻伤,占冻伤发病的77.8%,其中手(28.1%)和足(23.6%)是最易感部位;Ⅱ度冻伤,占冻伤发病总例次的17.8%.在冬季军事作业中,穿戴合适防寒服饰的官兵冻伤发病率非常显著低于着装不当的官兵(P<0.01);其中未戴厚棉手套(41.1%)和戴棉帽时未将帽耳放下(33.6%)是最多见的冻伤诱因.12月份是冻伤的高发期,占冻伤发病总例次的30.9%.结论:寒区官兵冬季军事作业时易患轻度冻伤,应加强官兵的冻伤防治教育,积极开展耐寒训练.
目的 探讨在湿热环境下进行不同强度军事作业时人体应激负荷指标.方法 将80名自愿同意参加试验的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人.饭后3h,在湿热环境下[无遮盖的室外,三球温度为(35.9±1.1)℃,相对湿度为(76.0±3.5)%,按照GJB 1104-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分别进行轻、中、重、极重强度作业,作业时间1h.在作业开始前1 min和作业结束后即刻测量心率、耳道温度、出汗量和唾液、血浆中皮质醇含量.结果 与作业前比较,湿热环境作业后各作业强度组受试者耳道温度、心率和唾液皮质醇含量均升高,出汗量无明显变化,轻强度组血浆皮质醇含量升高.唾液皮质醇、心率与作业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血浆皮质醇与作业强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耳道温度、出汗量与作业强度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唾液皮质醇可作为湿热环境军事作业机体应激负荷评价的新指标.
目的 评价特殊军事作业人工环境影响因素特征及其对人员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控制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电磁辐射场强仪、声级计、温湿度计、风速仪、一氧化碳检测仪和二氧化碳分析仪,分别对某部军事作业密闭环境的微波辐射、噪声、温度、湿度、风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进行监测分析;采用自觉症状问卷,调查评价作业人员健康情况.结果 A岗位的微波最高暴露值为39.9 W/m2,超过标准最高限值;A、B、C岗位作业1h的微波暴露剂量分别为39.9 W·h/m2、17.7 W·h/m2和5.8 W·h/m2,也均超过标准限值;C岗位耳机噪声为95.0dB (A),超过标准限值;室内存在60Hz左右、91.1~93.9 dB的高强度低频噪声;室内湿度为27.2%,风速为0.0 m/s,均低于标准限值;密闭12 min,室内CO质量浓度达30.0 mg/m3,是标准限值上限.作业人员自觉症状评分均在轻微程度以上,并且随现岗位工作时间的延长,自觉症状程度评分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 军事作业人工环境中存在着各种不良因素,有些因素强度明显超标,易对作业人员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目的了解第二炮兵官兵个性特征对军事作业成绩的影响,为选拔操作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 PF)对某部1 204名官兵进行测试,并与其的作业成绩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 16 PF各因素(除兴奋性外)及次级因素均与官兵的作业成绩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忧虑、稳定、聪慧、自律、独立、世故、紧张、乐群8个因子进入作业成绩回归方程.16 PF总体结果对作业成绩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忧虑、稳定、聪慧、自律、独立、世故、紧张、乐群.操作手16 PF测试结果对作业成绩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稳定、乐群、忧虑、聪慧、独立、世故、自律、紧张.结论某部官兵及其操作手的个性特征对其作业成绩可能有一定影响.
缺氧预适应是缩短急进高原部队习服时间,降低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改善部队军事作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文章围绕影响缺氧预适应效果的主要因素和缺氧预适应过程中是否应复合运动训练,缺氧预适应效果的判断、保留时间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就缺氧预适应的可能机制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进行了阐述,提出急进高原部队进入高原前进行模拟海拔4000 m以上预缺氧,每天1.5h以上,重复5~7d,并在2d内进入高原可能会有较好的促进高原习服的效果.
介绍了现代军事作业的特点,现代军事作业对军事医学研究的要求,并从保障和提高军人作业能力、潜力及作业能力生物学限制因素,军事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损伤和防护,军事作业模式对军人作业能力和健康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军事作业医学的研究进展.根据未来战争的需要,提出了高科技武器装备与人体适应、21世纪士兵能力支持、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急性损伤生物标志物及防护、21世纪选兵、过度心理应激损伤机制和干预措施、反空袭作战的作业医学问题及对策等研究热点;指出本研究领域中应发展计算机建模和虚拟技术,生理状态无创、快速测定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信息的转换、处理和评价技术等新技术.
为了给复杂电磁环境下军事作业的卫生防护提供参考,概述了军事作业环境中电磁辐射的来源与危害,分析了目前我军军事作业环境电磁辐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我军军事训练的卫生防护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为科学管控电磁频谱和有效保护官兵健康服务.
军事作业医学是以保护和增强士兵作业效能和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作业和训练环境中士兵可能遇到的各种应激因素和危害因素.在此基础上,为保护和增强士兵作业效能与健康水平提供及时的、可操作的生物医学措施.其核心是保障士兵在各种作业环境中的健康水平和作业能力.
传染病对军事作业或作战具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染病使部队的减员达55668000个人日.在沙漠盾牌风暴行动中,美军部队发生了大规模的腹泻疾病,某些部队的周发病率超过10%.据估计,在海湾战争的第1个月中,所有参战部队有50%的人员受感染,其中一次最大的暴发性传染病发生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系食物源性胃肠炎疾病,结果有648名空军人员受感染.
食品是人类生产、劳动、工作、学习、娱乐以及军事作业等一切活动的能量源泉。食品卫生的好坏关系着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俗语讲“病从口入”,就是说由于饮食而把病菌、病毒、化学毒物、寄生虫等病原物带进了体内,从而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在军事上,素来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粮草的质量往往与食品卫生密切相关。中外战争史上的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驻守前线的12万法军,由于食源性传染病暴发流行,非战斗减员竟达10万人之多,参战者仅剩万余人,结果惨遭失败,在战争史上被称为“不流血的屠杀”。
导致高原移居者机体生理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缺氧,高原富氧室的建立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了高原移居者在低氧环境里工作、学习或重大施工及军事作业实施中的脑力及体力活动能力.本文就富氧室休息睡眠12h后脑-体功能保留与延续时间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为了改善高原边防官兵守防和巡逻的条件,近年来,军事作业任务量增多,部队在高原地区活动频繁,这就对部队官兵在高原恶劣条件下完成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我部官兵在高原军事作业中积极主动,热情很高,没有发生过一起高原脑水肿和肺水肿,具体的做法:(1)明确任务后,及时对任务官兵进行一次高原防病健康教育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
军事作业医学是军事医学从伤病防治向能力拓展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军事作业医学着眼于维护军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及情景感知能力,其最终目标不仅是维护军人的身心健康,更要巩固和提升军人的军事作业能力.近年来,国内外特别重视军事作业疲劳的预防,着力于研究通过膳食途径抗疲劳和体能恢复的策略,已发现一些具有抗疲劳功效的营养素、膳食成分和天然植物,并开发了多种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特种军用食品.本文主要就军事作业抗疲劳营养补充剂做一综述.
随着军事医学从伤病医学向能力医学转型,军事作业医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美军近年把军事作业医学研究的目标定位于通过及时实用的手段,确保每一位军人在任一环境和时刻的健康和作业效能,并尤其重视高原、寒区和热区等特殊环境下的作业能力研究[1-2].
军队医院实验室担负着军事检验医学发展的任务.军事检验医学(military laboratory medicine)是研究和应用现代实验室技术、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对军队平战时及特殊环境、特殊军事作业和特殊武器伤害条件下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的收集及测定,并做出正确解释和应用,以提高军队人员健康和疾病诊断水平,维护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科学.
我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西线边界大多处于高原地区,高原低氧、寒冷等特殊的环境因素严重危害部队官兵的军事作业能力和驻防部队的生存质量,降低部队战斗力.在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特殊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部队特殊作业因素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对部队官兵军事作业能力和健康的危害更大、更严重[1].正确评价高原军事体力作业能力及劳动强度分级,对保障高原部队官兵身体健康和顺利完成军事作业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国内有关高原体力作业能力评价和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作一综述.
目的:研究高原特勤疗养对提高高原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刚下海拔4000m以上高原赴临潼疗养的38名高原官兵,给予特勤疗养30 d后进行效果评估、健康鉴定.结果:疗养15d效果评估为:良好52.5%、一般38.5%、不良9.0%,其中心理状态良好率89.2%.疗养30 d效果评估为:良好92.3%、一般7.7%、无不良,其中疾病矫治、心理状态和保健能力三项良好率均能达94.6%,体力状况良好率91.9%,主观感受、生理指标良好率89.2%.疗养30d效果较15d效果显著,健康鉴定甲级达到86.9%.结论:高原特勤疗养30 d明显提高了高原官兵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增强了高原军事作业能力.
现代战争一方面改变着战争形态,另一方面也对操作武器系统的军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职业需要常常使军事作业人员处于艰苦、孤立、危险、残酷的境地,对军人心理构成极大的压力,战斗与非战斗减员大幅增加[1-2]。文献显示,特殊军事环境或战争导致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比例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美军驻伊拉克部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52%士兵士气低落;17%出现创伤应激反应;75%得不到心理健康专家、医师的帮助,导致自杀率居高不下。仅2003年4—12月,平均每10万驻伊美军士兵中就有17人自杀。“5·12”抗震救灾期间,我军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病率较平时显著增高,病程迁延且自然缓解率低[3]。因此,军人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已经成为各国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