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从脂肪组织中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培养鉴定、定向诱导,再联合皮肤扩张器在小型猪腹部皮下塑造乳房重建模型,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于乳房重建的可能性.方法 取小型猪颈背部皮下脂肪组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免疫荧光法,将所培养细胞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体外诱导其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方法检测细胞诱导分化结果.筛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扩张器注射于小型猪乳房模型观察.结果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4、CD45阴性表达,CD44、CD105阳性表达,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内有脂滴形成,茜素红染色发现细胞出现钙结节.动物模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注入干细胞组局部细胞数目增多.结论 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并可定向诱导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在动物体内可向局部组织分化,引起局部细胞数目增多.
目的:探讨高生存质量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病人的生活状态。方法:以11例拥有高生存质量的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病人进行半结构性访谈,采用Giorgi的现象学资料分析方法分析资料。结果:处于高生存质量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病人的生活状态主要为重拾女性自信心、找回自尊,建立人生新态度和改变社会适应能力等,健康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对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作用。结论:护士应深入了解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病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使她们得到身心社灵的全人照护。
目的 本研究主要就乳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病灶切除术及乳房重建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09年12月所收治的22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来对此类手术治疗的效果与方法进行探究.结果 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无1例患者出现了死亡的情况,在术后3~6年的随访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身转移以及复发等情况.结论 在对早期(Ⅰ/Ⅱ期)乳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保乳手术以及局部乳房重建联合后续放化疗能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肿瘤远端转移以及局部复发的情况,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情况,提高了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质量,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乳房重建以及保乳手术(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BCS)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假体乳房植入术是人类乳房重建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因其手术复杂及异物植入,乳房重建术后假体乳房感染成为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及导致术后乳房重建失败的重要原因,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笔者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详细阐述了乳房重建术后假体乳房感染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总结了其具体治疗及预防措施,旨在为乳房重建术后假体乳房感染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
乳房重建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乳房重建通常不是一次手术就可以完成,而需要进行一系列手术。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选择适当的乳房重建时机和方式,对重建乳房及健侧乳房进行必要的修整,并最终完成乳头乳晕重建和纹色。为此,需要手术医生全面熟练掌握肿瘤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原则和技术,将医学和美学完美结合。
乳腺癌的治疗已经从根治性手术治疗发展到了现今的保乳治疗.对于不适于或不愿接受保乳治疗的患者,根治术加乳房重建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本文将从即刻乳房重建的安全性和适应证、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重建后的修复和乳头乳晕重建等方面进行综述.
乳腺癌的治疗已经从起初的根治性治疗发展到缩小手术范围及乳房重建,乳房重建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部分,它包括假体重建和自体组织重建,由于假体重建的某些局限性及自体组织重建的自然效果,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选择自体组织重建乳房.自体组织皮瓣重建乳房既可以在乳腺癌切除手术后立即进行,也可以延期进行,乳房立即重建的整形效果好而且在肿瘤学角度上是安全的.最常选用的胸部受体血管是胸背血管和乳内血管,立即重建常选择胸背血管因为在乳腺癌手术时该血管已暴露,而延期重建常选择乳内血管以避免解剖前次手术过的腋窝疤痕.目前,常用的自体组织皮瓣主要有:背阔肌皮瓣、腹直肌转移皮瓣、臀上游离肌皮瓣,其中最常用的是腹直肌转移皮瓣,游离腹直肌皮瓣比带蒂腹直肌皮瓣更受到欢迎,主要是其血供更丰富、皮瓣植入更容易、重建外形更佳,其他皮瓣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在不适合使用腹直肌转移皮瓣时仍然是极佳的候选皮瓣.自体组织皮瓣有着自然、持久、高满意度的乳房重建效果.
目的:观察术中应用局部扩血管药物对改善皮瓣血液供应的疗效。方法选取56例在我院行乳腺癌术后自体组织乳房重建的患者,咨询患者意愿后,药物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29例和27例患者。结果吻合血管附近局部应用药物组(30mg/ml盐酸罂粟碱1ml+1:200000肾上腺素1ml)脂肪液化发生率24.1%,皮瓣部分坏死发生率3.4%。对照组脂肪液化发生率37.0%,皮瓣完全坏死发生率3.7%。药物组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皮瓣坏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术中吻合血管局部加用扩血管药物可降低脂肪液化发生率。
目的 总结保留乳头乳晕乳房切除(nipple-areola complex-sparing mastectomy,NSM)联合Ⅰ期扩张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处理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我科22例NSM联合Ⅰ期扩张器植入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临床资料. 结果 12例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血运障碍,包括单纯环乳晕切口9例,环乳晕边缘延长切口3例.单纯环乳晕切口1例NAC完全坏死,手术切除乳头乳晕,其余11例局部换药后好转. 1例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1例皮下积液合并感染手术取出扩张器,经清创换药后好转.扩张器暴露1例,手术取出扩张器更换假体.扩张器上移7例,待Ⅱ期更换假体手术时调整位置. 结论 可以通过改进手术操作及术后管理减少NSM联合Ⅰ期扩张器植入术并发症的发生.
我院自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对1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皮下乳腺切除及同侧腹直肌肌皮瓣Ⅰ期乳房重建,现报告如下.
随着现代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等学科的深入发展,微创与功能治疗即以最小的侵袭或损伤达到最佳疗效,已成为21 世纪肿瘤学者追求的目标.微创技术和保留功能手术在乳腺外科的应用从针吸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和空心针穿刺活检术(cutting needle biopsy,CNB)开始,随后乳管内视镜(fiberoptic dyctoscopy system,FDS)、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乳腔镜(Mastoscopy)、消融术(Ablation)以及乳房重建等等逐渐发展起来,乳腺外科如同其他外科领域正迈入微创与功能时代.乳腺癌治疗理念已从过去的"最大的可耐受性治疗(Maximumtolerable treatment,1970)"转变为"最小的有效性治疗(Minimum effective treatment,2000)",这正是乳腺癌临床实践的美好愿望和最高境界.更微创、更具人性化的治疗是乳腺癌外科发展总的趋势.
目的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Ⅰ期假体重建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本院7例施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Ⅰ期假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TNM分期:0期2例,ⅠA期1例,ⅡA期3例,交界性叶状肿瘤1例;术后所有病例未见乳头坏死,假体位置良好;中位随访11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 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Ⅰ期假体重建安全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选用乳房下皱襞切口能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认同度现状,探讨影响乳房重建认同度相关因素.方法 现况调查2016年2月至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集60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调查其人口学特征、生命质量、社会支持与乳房重建认同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房重建认同度与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生命质量及社会支持关系.结果 57.7%的患者不认同乳房重建手术;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生命质量及社会支持均与重建认同度密切相关(P=0.002、0.012、0.014、0.002、0.005),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及附加关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0.039、<0.001),认同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比不认同组患者高.社会支持与乳房重建认同度呈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越高,其乳房重建认同度反而降低.结论 人口学特征、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均对乳房重建认同度有影响.
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作为一种永久性真皮支架已成功用于皮肤创面修复、组织充填、重建及美容整形领域.由于ADM去除了皮肤组织中的细胞成分和部分可溶性蛋白,使其免疫原性显著降低,并且提高了组织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所致的皮肤缺损以及口腔黏膜修复、腹壁缺损修补、硬脑膜修补、软硬组织充填及乳房重建等领域,此外,作为人工真皮的支架材料还被应用于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
目的 比较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和传统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530例0~Ⅲa期女性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30例中,91例行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439例行传统改良根治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病死率的差异,评价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重建与传统改良根治术的疗效.结果 即刻假体再造组随访患者84例,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局部复发率2.4%,远处转移率8.3%,病死率6.0%;改良根治组随访患者439例,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局部复发率3.3%,远处转移率9.5%,病死率6.5%.随访期间两组复发率、转移率、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假体再造组术后美观效果随访12个月,医生和患者评估的良好率分别为93%、87%.结论 乳腺癌保留皮肤改良根治并即刻假体再造可以达到和传统改良根治术相当的疗效,并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乳房外形美观及生活质量.
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及其他部位的移植修复[1-2],而良好的腹壁下动脉血供是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存活的关键,因此,术前了解该皮瓣主要供血动脉(腹壁下动脉)的位置及其走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100名正常人的200条腹壁下动脉,以了解其走行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的术前设计提供依据.
随着乳腺癌治疗的进展,对乳房以及胸部组织的手术切除呈缩小趋势,乳房重建正逐渐兴起[1-2].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我们与整形外科联合,开展了保留皮肤和乳头乳晕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配合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游离移植即刻乳房重建矫治Ⅰ、Ⅱ期乳腺癌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后继发乳房畸形重塑效果和方法.方法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患者60例,术前均行B超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注射物的分布层次和周围组织浸润情况,术中依据皮肤弹性、乳房皮下层、腺体层、胸肌层变性程度等,置入吸引器导管,自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彻底吸出和清除注射物,根据患者意愿及组织受损情况,按个性化选择,分为Ⅰ期或Ⅱ期假体植入,并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60例,随访3个月至3年,乳房外形良好、假体无疝出、无感染、无切口裂口及双侧乳房不对称等畸形,无包膜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根据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后继发乳房畸形特点,按个性化再选择乳房重塑方法,既可使胸部外形改善,又可避免心理压力,取得满意效果.
假体置入重建的乳房形态较接近自然,手感好,置入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了自体组织移植造成的供区创伤及瘢痕,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乳房重建方式,美国Moffitt癌症中心约3/4的乳腺癌患者选择假体置入乳房重建[1].现将有关乳腺癌术后Ⅰ期假体置入乳房重建进展综述如下.一、Ⅰ期假体置入乳房重建的适应证与患者选择Ⅰ期假体置入重建主要适用于乳房体积较小(一般指体积小于400 ml、或A/B罩杯)[2]、下垂不明显、不宜行保乳手术,不能或不愿接受自体组织重建的患者[3].按肿瘤病理分期,Ⅰ期假体乳房重建主要适用于0期、Ⅰ期和Ⅱ期.肿瘤已侵犯肌层或胸壁,需要切除胸大肌或扩大根治术者,不宜行Ⅰ期假体置入乳房重建[4].目前,国内开展的乳腺癌根治术后Ⅰ期假体置入重建,大部分限于Ⅰ-Ⅱ期乳腺癌、无淋巴结转移、术后不进行放疗的患者,手术范围基本为乳腺全部切除及腋淋巴结清扫[5].此外,吸烟、肥胖、高血压以及超过65岁者都是影响手术的危险因素[6].
目的 探讨游离股深动脉穿支(profunda artery perforator,PAP)皮瓣在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再造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同期或二期应用PAP皮瓣行乳房再造,其中乳腺癌分期Ⅰ期4例,Ⅱ期2例.患者年龄31 ~53岁,平均(36.2±5.9)岁.结果 皮瓣长(25.2±0.2)cm、宽(6.4±0.8)cm、厚(2.6±0.2)cm,血管蒂长度为(7.2±0.6) cm,血管管径为(1.6±0.3)mm.皮瓣平均重量为345 g(225~575 g).1例皮瓣出现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下肢功能影响.6例获随访2~3个月,平均2.5个月,效果均较满意,未出现乳腺癌复发病例.结论 PAP皮瓣是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理想方法之一.
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我们应用近红外组织血氧监测仪对19例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TRAM)围手术期血氧状况进行监测,并总结分析其变化规律.
目的 脂肪坏死是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且仍存在许多争议.我们通过回顾接受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术,且有完整术后随访记录的乳腺肿瘤患者,以了解该重建术式后重建乳房脂肪坏死的发生率,并寻找潜在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79位患者的资料,包括住院记录、门诊随访记录、病理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评估重建乳房脂肪坏死的发生率,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术中,共有29例(36.25%)发生脂肪坏死,其中20例脂肪坏死硬结在随访中自行缓解或消退.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辅助化疗是术后发生脂肪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为5.4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95%可信区间为1.902~ 15.766; P=0.009).结论 术后辅助化疗可显著增加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术后脂肪坏死的发生率.临床医师在选择乳房重建时机时,应重视辅助化疗对重建乳房的影响,在辅助化疗指征的把握、方案的拟定以及开始时间的选择上应更为慎重.
脂肪坏死是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复发,易造成患者的不安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并且影响重建乳房的手感和满意度,在临床工作中应引起医生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脂肪坏死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其中重点分析脂肪坏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史、基础疾病、肥胖、穿支情况、手术方式、放疗、Ⅲ区保留程度等,分别评价各种危险因素对于皮瓣脂肪坏死的影响,并强调了术前穿支评估和术式选择对于预防和减少脂肪坏死的重要性.
目的:研究一种既达到肿瘤根治性切除目的,又保留乳房美观外形的简便省时、完全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选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经腋后线切口行肿瘤根治切除术,切除肿瘤表面皮肤,保留乳头乳晕,取部分背阔肌脂肪瓣行Ⅰ期乳房再造.结果:46例接受乳房再造患者成功45例,再造乳房美观效果为优者34例(75.6%),良7例(15.5%),差4例(8.9%);随访满1,2,3年者分别为9,11和16例.除1例腋淋巴结转移17枚患者术后38个月出现骨转移及锁骨下复发外,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使用背阔肌瓣重建乳房,组织量适中,损伤小,外形美观,适合应用于中国女性.
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手术后对患者心理和生理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乳房重建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放疗能够降低局部区域复发,但术后放疗对重建乳房美容效果的影响及技术实施上的难点成为近年来引起关注的特殊临床问题[1].笔者回顾28例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术加即时乳房重建及放疗后的近期结果 ,分析即时乳房重建后放疗的可行性.
本书为Townsend 和Ever 医生所著《外科手术图谱系列》的分册之一,原书由国际出版集团Elsevier 出版。本书以彩色图谱的形式详细阐述了乳腺外科操作和主要手术的过程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包括乳腺病灶切除活组织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乳房切除术、乳房重建、扩大切除术及辅助放疗等相关手术技术,内容全面、实用。本书专注于手术过程的描述,配以循序渐进的图示,并且有大量影像图、术中图与绘制解剖图相结合。书中特别介绍了几种可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技术,包括术中切除肿瘤、边缘切除、精确的前哨淋巴结识别和切除、可预防淋巴水肿的腋窝逆行淋巴造影以及乳房重建的最新技术。本彩色图谱就广泛的乳腺外科手术学领域提供了逐步全程指导,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项选择,可供外科医师和医学生复习及练习外科技术,提高并精通手术之用。
用于乳房重建的腹部皮瓣主要包括:横行腹直肌(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TRAM)肌皮瓣和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皮瓣[1-4].
乳房下皱襞是定义女性乳房形态和外观最重要的结构,是决定乳房美感的关键标志.对乳房下皱襞的形态、发育的程度、松紧度及对称性的仔细分析是乳房手术术前美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解剖结构、形成机理对于指导手术设计及操作具有重要意义,获得良好形态的乳房下皱襞是乳房重建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基础及临床方面的研究,本文就乳房下皱襞的结构特点及其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乳房是一形态学概念,是指隆起于胸壁的整个“乳丘”,包括相关的皮肤和脂肪等结缔组织和乳腺腺体组织等,为一完整器官,是人类女性和其他雌性哺乳动物的第二性征器官,体现了生物学和社会学属性.乳腺是一组织学概念,仅指乳房中的腺体组织,是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皮脂腺,在雌性分娩后哺乳期分泌乳汁以营养幼子,单纯体现生物学属性.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乳房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源泉,哺乳是其基本功能,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任;从社会进化的角度,乳房又是性器官的一部分,是伴随女性终生的永恒功能,体现在性、爱和美三个方面;同时,社会又赋予了乳房美丽与邪恶的永恒主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乳腺癌的早诊早治已成为可能.各种检测手段的提高,如彩色超声、CT、磁共振、钼钯摄片等,使更多的早期乳腺癌被发现.由于有强有力的综合治疗,如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传统的扩大根治术、典型根治术已很少被临床采用,保留乳房手术和改良根治术已成为主要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