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新生大鼠皮肤组织块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后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和单纯BMSCs对创面愈合的影响进行比较,观察是否能加快创面愈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新生大鼠背部皮肤和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大鼠BMSCs进行共培养,12只大鼠共72个创面,每只大鼠背部从头至尾分为皮肤组织块+BMSCs共培养组(A组),单纯BMSCs组(B组),无菌PBS对照组(C组),每组2个创面沿脊柱对称分布.观察伤后3、7、14、21 d的创面情况,并用统计学、免疫组化方法对创面修复情况进行探讨.结果 统计学分析3组之间的创面愈合速度是有差别的,其中A组的创面愈合速度是最快的,B组次之,C组最慢.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细胞A组最多,B组居中,C组最少.整合素Integrinβ1阳性细胞表达 A 组最少,B 组居中,C 组最多.结论 和皮肤组织块共培养的 BMSCs 较单纯的 BMSCs能够更快地向皮肤组织细胞分化,并且更好地促进创面的修复和愈合.
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作为一种永久性真皮支架已成功用于皮肤创面修复、组织充填、重建及美容整形领域.由于ADM去除了皮肤组织中的细胞成分和部分可溶性蛋白,使其免疫原性显著降低,并且提高了组织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所致的皮肤缺损以及口腔黏膜修复、腹壁缺损修补、硬脑膜修补、软硬组织充填及乳房重建等领域,此外,作为人工真皮的支架材料还被应用于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
Kruppel样因子4(KLF4)是一种在肠道和上皮组织中广泛表达的核转录因子,对组织生长、分化和正常稳态的维持起重要作用.根据靶基因的不同,KLF4可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或抑制转录,在创面修复过程中既可作为促进因子也可作为抑制因子,本文就KLF4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植入皮肤全层缺失后对创面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SD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将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与DMEM/F12配成最佳诱导浓度80 ng/mL,将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DAPI标记.根据实验设计,将54只SD大鼠背部脊柱两侧造模,形成皮肤软组织创面.按随机分为局部注射NSCs(A组)、局部创面注射BMSCs(B组)、局部创面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术后3、7、14 d,分别观察记录创面愈合时间,计算创面的愈合率,同时切取标本,石蜡包埋处理切片,标本组织行HE染色和VG染色反映皮肤创面炎症反应及组织胶原纤维的增生情况.结果:NSCs局部注射移植后可促进神经修复,在实验过程中观察NSCs对创面愈合的影响,A组创面愈合时间短较B、C组明显缩短(F=10.360,P=0.000));痂皮薄,创面稍燥,HE染色镜下观察局部炎症反应轻微,无出血、积脓、坏死;A组愈合率明显高于B组阳性对照组,B组阳性对照组高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F=1.323,P=0.000).结论:神经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移植局部皮肤创面后,可修复创面神经,神经分泌的各种神经肽类物质可加速皮肤创面的修复,缩短修复时间,减轻瘢痕.提高患者满意度.
大面积深度烧伤以及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体内外实验证明位于皮下脂肪组织内的脂肪干细胞[1](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可以有效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皮肤创面愈合[2]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再上皮化、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沉积以及重塑等多方面.在创伤条件下,伤口渗液和其中的炎性因子以及有丝分裂原等趋化因子促进ADSCs增殖,向伤口迁移[3].实验证明,ADSCs在体、内外均可以向皮肤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限制炎症和凋亡、促进血管形成、促进创周组织细胞,参与损伤修复等,最终实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皮肤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物学过程,涉及修复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等多方面因素在时空调控下的多环节相互作用.成纤维细胞作为组织中的主要修复细胞,通过合成并分泌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蛋白酶,以及转化为能收缩创面的肌成纤维细胞等多种方式在创面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一直是创面修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