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汤圆及其相关习俗冬至汤圆,闽南人俗称"冬节圆".冬节圆既是冬至节的重要饮食,也是祭祀祖先神明的供品,故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搓丸".闽台两地的冬节圆都以糯米粉作为原料,制成红白两种,与元宵节所包有馅料的元宵圆相比,冬节圆一般无馅料,直接由糯米团搓成.台湾的冬节圆,根据《台湾民俗》记载是:"糯米磨成豆状,制红白两种.另作鸡蛋大之汤圆红白各六,内包糖料、花生粉末等,称'圆仔母'".
[气候特点]冬至,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23日,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农历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民间历来重视冬至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冬至在古时有不少别称,有的称"南至",因冬至日太阳行至最南而得名,如<左传·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注:"周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有的称"短至",因冬至日白天最短而得名.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又有“九九艳阳天”的说法。因此,冬至后气候极冷后阳气又慢慢地回升。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元忧平阳”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并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很多人注意到即将来临的圣诞节,却容易忽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冬至.大多数人心中,都有着这样的公式:冬至=饺子.即便如此,冬至仍然没有消失,而是自古至今绵延不断,得到了全民性的保持和记忆.在漫漫的岁月流转中,岁时节日失去原有的作用后,大多走向消失的命运,比如寒食节、上巳节.而冬至节,早在汉代就已经明确与元旦分离,为何这份"冬节大如年"的情愫蔓延至今呢?
"冬令进补"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习俗,据说尤以冬至节前后的日子为最佳,已形成一股"热".每到冬天,中药店都像在过喜庆佳节,拉出横幅标语,请来"坐堂医生",提醒顾客不可错过了进补良机.也许由于广告效应,不少人果真以为自己得了"虚证",不是"血气不足",就是"肾亏",因而对年复一年地"冬令进补",趋之若鹜.在医药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重新探讨"冬令进补"的科学性是颇为有趣的.
“冬至馄饨夏至面”。这冬至节吃的馄饨,在唐朝以前,常把它与饺子混为一谈。唐朝以后,馄饨自成体系。它与饺子的区别在于皮的厚薄不同,形状也不一样,而且饺子大馄饨小。美食家袁枚撰的《随园食单》说的很明白,“小馄饨似龙眼”,皮薄滑爽,冬至吃馄饨之俗源于祭祖活动。宋代《梦梁录》一书说:“冬至岁节如大年,以美食祭祖。”由于馄饨香软,入口易化,味道鲜美,成了冬至祭祖的美食佳馔。久而久之,冬至吃馄饨成了习俗,沿传至今。馄饨,各地名称不一,新疆唤“曲曲”,四川称为“抄手”,福建叫“扁食”,广东谓“云吞”,还有清汤、便食、包袱之称。馄饨的做法很讲究,馄饨用小麦面粉加鲜肉馅制成,把精致面粉加水揉团擀成薄片,切成约7厘米大小的方片用来包馅,馅大多是用鲜精猪肉剁成,也有鸡肉、蟹、虾肉馅。一只手捏皮,一只手用筷子将馅抹在皮中间,把皮的上下两角折合,左右两角向中间交叉粘合,一只手刮馅,一只手捏皮包馅,制作好的馄饨,放入清水烧开的水中煮,几分钟便熟,捞起放入已盛鸡汤或肉汤的碗里,并随各人的口味放辣椒油、蒜泥、葱末、酱油、醋、胡椒粉、味精就可食用,味醇香浓。食馄饨,南方重馅,北方重汤,馄饨主要是煮吃,也有蒸、煎、炸后蘸佐料吃的。最有名的馄饨是天津的“锤鸡馄饨”,做法别具一格,将鸡胸肉剁成茸,加点水和鸡蛋清搅匀合面,揉擀成片,把鲜猪肉末加酱油、水搅拌成泥,再加入麻油、猪油、味精、盐,调匀成馅,煮熟后放进盛有高汤的碗里,食之非常的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