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秋冬季婴幼儿腹泻伴惊厥的发病原因.方法:对12例秋冬季婴幼儿腹泻并发惊厥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热惊厥4例,低钙血症2例,其他原因6例.结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伴惊厥病因多样,其主要与高热、低血钙等密切相关.因此,诊断时要明确病因,从而及时对症治疗,终止惊厥发作.
对氟比洛芬酯致惊厥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22岁.因右股骨上段骨折拟腰麻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既往无过敏史、无癫痫及精神病史.麻醉前30 min肌注鲁米钠0.1 g、阿托品0.5 mg.L3~4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10 mg,10 min后测麻醉阻滞平面达T10.手术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5027A),1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呼之不应.测SpO2 86%、HR 98次/min、BP 110/62 mm Hg.考虑药物性惊厥,立即面罩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静注异丙酚50 mg.2 min后抽搐停止,约30 min后神志恢复,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目的 总结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及发病率.方法 对182例惊厥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围产期窒息引发的缺氧缺血性脑病(36.8%)是引起惊厥的首要原因,其次为代谢异常(24.7%)、颅内出血(20.9%)、感染性疾病(13.2%)、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1.6%)、先天代谢性疾病(1.1%)、胆红素脑病(0.6%).结论 围产期窒息是引发新生儿惊厥的主要原因.
目的 对小儿惊厥病因进行临床分析,以利于有效控制惊厥发作.方法 收集5年中因惊厥住院的病例共436例,根据病史、性别、初发年龄、体温、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惊厥病因多样,包括热性惊厥229例,颅内感染68例,癫痫57例,腹泻相关性良性惊厥27例、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26例,颅内出血14例,中毒7例,其他8例.有热惊厥308例(70.64%),无热惊厥128例(29.36%).结论 热性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颅内感染,再次为癫痫.婴幼儿期惊厥发病率最高,青春期发病率最低.
目的 探讨秋冬季婴幼儿腹泻伴惊厥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87例秋冬季婴幼儿腹泻并发惊厥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热惊厥34例,低钙血症21例,低镁血症10例,低钠血症4例,其他原因18例.结论 秋冬季婴幼儿腹泻伴惊厥病因多样,其主要与高热、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等有密切相关.因此,诊断时要明确病因,从而及时对症治疗,终止惊厥发作.
目的了解轻度胃肠炎伴发的良性婴儿惊厥(BICE)的预后情况.方法对因急性胃肠炎(GE)合并无热惊厥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出院后随访.结果21例患儿中,其中男11例,女10例,发病年龄最小4.5个月,最大25个月,1~2岁者共12例.临床GE症状不严重,伴无热惊厥,呈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发作间期EEG(16例)和视频脑电图(5例)主要改变为4~5Hz θ波活动和正常睡眠EEG背景波,无一例有棘-慢波或尖波发放.其它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血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5例做脑脊液检查,11例做头颅CT检查,均正常.惊厥发作易控制.出院后随访16例,未见惊厥复发,生长发育同正常儿.结论轻度GE可以伴有无热惊厥,称之为BICE.
惊厥是小儿常见急诊,可由许多疾病引起,为明确病因,早期预防,有效的控制,减少惊厥及后遗症,现将本院2001年12月1日至2003年11月30日共收住院的小儿惊厥查因357例,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与无热惊厥的关系.方法 对2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无热惊厥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儿均伴有无热惊厥,神经系统检查和血液生化均正常;多数惊厥时间不超过5 min;发作形式包括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18例,81.8%),部分性发作(3例,13.6%);随诊6个月后,22例均无明显后遗症.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可伴有无热惊厥,其发生比例约为8.5%(22/258),易于控制,预后良好,不必进行抗癫(癎)治疗.
目的探讨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发生惊厥的病因.方法对1998年1月~2001年1月中住院的中、重度(HIE)70例患儿的血清游离钙进行动态观察、头颅B超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 惊厥组的76.92%是发生在生后第1~2 d;惊厥组血清游离钙于生后3~6 d明显降低,与非惊厥组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头颅B超示生后1~3 d惊厥组均有脑水肿,其中弥漫性脑水肿30例,4~7 d,脑水肿逐渐减轻;非惊厥组1~3 d弥漫性脑水肿有14例,较惊厥组少,但4~7天时段仍有7例.惊厥组颅内出血23例,占58.97%,非惊厥组12例,占38.7%.结论HIE惊厥的主要原因是缺氧、脑水肿引起,其次是产伤和低钙等综合因素.
我科自1999年至2003年共收治新生儿1 206例,其中出现惊厥115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如下:
目的:探讨婴幼儿轻度胃肠炎并发良性惊厥的临床以及脑电图特点,分析临床特点与脑电图之间的关联.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6例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特点:有家族史者较少(3例,占3.95%);该病秋冬季多发(1~3月17例,占22.37%;4~6月12例,占15.79%;7~8月11例,占14.47%;9~12月36例,占47.36%),且惊厥发作时间多见于病程3d内(其中第1天23例,占30.26%,第2天37例,占48.68%,第3天16例,占21.05%),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及全身强直发作为主,发作平均2.6min;②脑电图特点:未监测到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大多正常(43例,占56.58%),另有26例(34.21%)可见思睡期广泛性θ波夹杂低波幅棘波及睡眠期中央、顶区小棘波等良性变异性波,仅7例(9.21%)可见少量颞区、额区或枕区局灶性放电.结论:婴幼儿轻度胃肠炎并发良性惊厥以1~2岁幼儿最为常见,秋冬季节多见,多在病程3d内发生抽搐,以第2天最多见,本组患儿发作形式均为全身强直-阵挛或全身强直发作,本组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监测半数以上未见异常,约1/3病例可见良性变异性波形,仅7例患儿可见少量局灶性癫痫样放电.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并发良性婴幼儿惊厥(BIG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例急性轻度胃肠炎并发无热惊厥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随访.结果:15例患儿平均发病年龄14.6±5.3个月.秋冬季节发病9例,GE症状轻微,惊厥呈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无热或低热,发作持续时间短,惊厥发作多在GE病程第1、2天,最多发作2次.发作间期EEG背景正常,脑影像学、血生化及脑脊液检查正常.3例复发,病程相隔10个月至1年,仍因轻度胃肠炎而出现惊厥.全部病例无癫痫和热性惊厥家族史,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婴儿BIGE1~2岁为高发,秋冬季节多发,无家族史;无热惊厥于病程第1~3天发生,以全身性发作为主;少数病例可复发,次数≤2次,病程少于1年,预后良好;胃肠症状轻,无脱水及酸中毒,血电解质、脑脊液、脑影像学和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
新生儿惊厥发生的病因复杂,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不易掌握,为早期明确病因诊断,有效的观察病情及实施有效的干预,控制惊厥发作,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将2005~2008年收治的98例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惊厥持续状态是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危重症之一,如不及时救治或治疗手段不恰当,其后果严重.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6例惊厥持续状态分析讨论,以探寻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秋冬季婴幼儿腹泻并发惊厥的原因,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48例秋冬季婴幼儿腹泻并发惊厥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泻并发惊厥时伴高热44例,血钙降低27例,血钠降低1例,血镁降低17例,低血糖13例,头颅CT示大脑发育不良2例,脑室扩大1例,脑电图有弥漫性异常慢波23例,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及蛋白均正常.结论: 秋冬季婴幼儿腹泻并发惊厥依次与高热、低血钙、低血钠、低血镁、低血糖及病毒性脑炎,先天性脑发育不良有关;大部分预后良好,个别并发病毒性脑炎者预后较差.
对肾病综合征并发惊厥12例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肾病(肾炎型)1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病2例;8例高度浮肿,8例血压升高,10例有肾功能不全.11例于惊厥前1周内有感染史;11例惊厥发生于激素治疗中,多数发作1次,多为局部抽动,9例抽搐后昏迷.感染是本组患儿发生惊厥的诱因,高血压脑病、脑水肿、尿毒症脑病及电解质紊乱等是肾病患儿惊厥的主要病因.提示:积极防治感染,及时纠正高凝、高脂状态及电解质紊乱,及时治疗高血压、脑水肿可减少肾病患儿的猝死,提高临床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