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心肌损害的情况,探讨心肌损害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采集2007-10/2008-10大便检测RV抗原阳性的住院婴幼儿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上呼吸道感染的息儿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心肌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观察组心肌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观察组可导致心肌损害,原因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在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及心肌的保护.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并高渗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急性轮状病毒肠炎并发高渗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液体疗法及疗效.[结果]43例中单纯高钠性高渗血症占65.12%,单纯高糖性高渗血症占4.65%,高钠伴高糖性高渗血症占30.23%,;发病年龄在1岁内占90.7%,在血渗透压>330 mmol/L组<6个月的小婴儿占63.6%.对生存组和死亡组的治疗中不同的血钠下降速度与疗效作了比较,在血渗透压≤330 mmol/L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血渗透压>330 mmol/L组中较快降低血渗透压易诱发脑水肿和增加病死率(P<0.05).[结论]急性轮状病毒肠炎高渗血症的特点是发生年龄小,尤其是<6个月的小婴儿病情重、起病急、病程短;以单纯高钠性高渗血症为主,其次是高钠并高糖性高渗血症.可根据血渗透压升高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方式来控制血钠下降的速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应兼顾高血糖及高热的合理处理.
目的 分析轮状病毒(RV)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并评价其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45例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并进行近期随访.结果 RV肠炎伴无热惊厥的45例中,惊厥多发生在病程的3 d内,多数患儿发作次数在<3次,发作持续时间<5 min.惊厥停止后均未给予长期抗癫癎药物治疗,随访30例,均没有再发惊厥.结论 RV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病例大多数是一个良性的过程,预后良好,不需要长期抗癫癎药物治疗.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与无热惊厥的关系.方法 对2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无热惊厥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儿均伴有无热惊厥,神经系统检查和血液生化均正常;多数惊厥时间不超过5 min;发作形式包括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18例,81.8%),部分性发作(3例,13.6%);随诊6个月后,22例均无明显后遗症.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可伴有无热惊厥,其发生比例约为8.5%(22/258),易于控制,预后良好,不必进行抗癫(癎)治疗.
目的 评价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白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在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GF-β、IL-6,化学发光法检测ICAM-1.结果 中、重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血液中ICAM-1和IL-6水平明显高于轻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但TGF-β水平明显低于轻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不同病情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血液中ICAM-1和IL-6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ICAM-1、IL-6和TGF-β联合检测能够早期、准确、灵敏地诊断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尤其是IL-6水平的变化,为判断预后及病情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免疫学依据.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将7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分别给予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 整体护理组的退热时间、止吐时间、止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P<0.05);两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整体护理组的掌握率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P<0.01);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整体护理组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P<0.01).结论 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护患关系,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收集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病例84例,分析其发病机理、肠道及肠道外其他系统症状,以及诊断治疗.结果及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感染早期发生的病毒血症是造成肠道外其他器官和系统感染的前提;84例患儿肠道感染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和腹泻,肠道外其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的心肌损害50例,神经系统良性惊厥14例,消化系统肝脏损害13例,呼吸系统肺炎7例;采用常规降温、止吐、补液、营养支持、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及饮食调整等治疗基础上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提高伴发多系统损害的认识,应结合临床特点,及时进行有关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以利于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