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壳,始载于<本经>,为软体动物帘蛤科多种海蛤的贝壳,本品上能清泄肺热细化稠痰,下能通利水道而消退水肿,并能软坚散结,煅用内服能制酸止痛,外用能收湿敛疮,故既善治肺热咳喘痰稠,痰火郁结之胸及瘿瘤瘰疬,又可治浮肿,小便不利及胃痛吐酸,外用治湿疹及烫伤.鱼脑石,为石首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鱼头骨中的耳石,具化石通淋,消炎功效,临床用于治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脑漏.蛤壳、鱼脑石其主要成分钙盐、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测定已有报道[1-4],但对其砷含量的分析还尚未见报道.
黄花鱼是大小黄鱼的统称,也叫石首鱼,自明、清以来黄花鱼就是供奉朝廷的贡品,清末名士周楚良就为它写下了"白花不似黄花好,鳃下分明莫误求"的诗句.黄花鱼肉质肥厚,脆嫩,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黄花鱼的鳔、肉、胆均可治疗疾病.<本草纲目>中记载,黄鱼味甘、性平,有明目、安神、益气、健脾开胃等功效.营养学研究也发现,黄花鱼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富含脂肪、钙、磷、铁、碘以及大量ω-3 脂肪酸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又名小黄花鱼,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在我国黄海和东海北部均有分布,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1],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目前尚无不同地域小黄鱼肌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研究.本试验对中国4个不同地域的小黄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与评价,旨在为小黄鱼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工驯养、饲料研发及营养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实验依据.
小黄鱼(Pseudosc aena polyactiBleeke),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及朝鲜半岛西岸海域,是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群体遗传学、生物学特征、资源量估算、数量及时空分布、食性分析n-4]等方面开展大量的研究,迄今,未见关于小黄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的报道.
鱼鳔又名鱼胶、鱼白,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或鲟科动物中华鲟、鳇鱼等鱼的鳔体.鱼鳔位于体腔背方的长形薄囊,一般硬骨鱼类多有鳔,产于浙江、福建、上海等沿海及南洋群岛.早在汉代,即有鱼鳔作为药用的记载;北朝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三因方》,元代的《饮膳正要》,明代的《普济方》、《本草纲目》,清代的《本经逢原》,都有鱼鳔的用药论述.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是一个平坦的沿海城市,素有“北方明珠”之称。大连地区的水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多种鱼、虾、蟹、贝、藻,是全国重点水产基地之一。大连沿海约有鱼类280种,主要有小黄鱼、带鱼、墨鱼、皮匠鱼、六线鱼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约有4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对虾、毛虾、海蜇、海螺、海红、牡蛎等。大连的沿海海域产150多种藻类,其中海带、裙带菜、紫菜、石花菜等经济价值最高。大连地区沿海海水氯化钠含量较高,有丰富的盐资源,加上适宜晒盐的滩涂较多,使大连成为全国主要的海盐产区之一。特别是大连所产的紫海胆最为驰名。
“深海鱼”是商业概念名词,用“深海鱼”来囊括海中的鱼类是不规范的。如果按照鱼类离陆地的远近,可将海洋中的鱼类分为近海鱼类和远洋鱼类(也叫大洋鱼类)。由于海底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斜坡,大洋鱼类就分布在大陆架以外海域。因此,“深海鱼”也可归为大洋鱼类,如金枪鱼、三文鱼等。
如果按照鱼类的生长习性,可将海洋中的鱼类分为中上层鱼类与底栖鱼类。中上层的鱼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栖息于海洋水域的中层或上层(200~1000米),这类鱼多呈纺锤形,如我们所熟知的马鲛鱼、沙丁鱼;底栖鱼类栖息于水底和近底水层,这类鱼一般呈扁平状,腹部呈白色的一面是贴近海底的,另一面带有颜色,如市场上常见的多宝鱼、鸦片鱼。
说到市场上常见的大洋鱼类,不得不提我国传统的四大海鱼,即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这四种鱼,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产量最大,是经济效益最高的水产资源,因此也被称为“四大海产经济鱼”。
由于业主诚信缺失而引起的食品质量问题或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如咸鱼鲞中加入敌敌畏,豆腐干、小黄鱼中加入或浸染工业用染料,泥螺中添加甲醛,奶粉中加三聚氰胺,食品烹饪中使用"地沟油"等事件,直接威胁着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