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标准化住院心血管病患者外出检查流程,评价应用标准化流程降低患者外出检查风险的效果.方法 分析汇总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心血管病患者外出检查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制定标准化外出检查执行单,建立标准化的检查流程.采用阶段对照的方法选取139例患者作为原流程组,169例作为标准化流程组.统计两个阶段外出检查期间患者发生的风险事件和陪检员失误率,评价患者、护士、陪检员对两种流程的满意率.结果 标准化流程组患者、护士、陪检员满意率均达100%,分别优于原流程组的满意率(78.00%、74.19%、60.00%);标准化流程组因筛查出隐匿症状而延缓检查5例,完成陪检的164例患者中,发生风险事件1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原流程组(0.61%vs.4.32%);标准化流程组发生陪检员失误1例,低于原流程组(0.61% vs.7.91%).结论 采用标准化流程对患者进行专科评估和风险防范,可明显降低患者外出风险.
目的 运用PDCA循环对我院清洗消毒设备运行进行定量评估并实行改进,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效率并规范清洗消毒设备操作流程.方法 开展基于PDCA循环的清洗消毒设备质量管理工作,应用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改进)4步法进行管理,并用设备故障率,设备使用完好率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将PDCA循环应用于改进设备的质量管理,我院清洗消毒设备的故障率降低了44.8%,设备完好率提高了14.2%,优化了故障解决方案及标准化流程.结论 应用PDCA循环找出导致我院清洗消毒机故障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了相应解决策略,提高清洗消毒设备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效率.
目的:引入国际通用的疾病分类编码ICD-10作为病残儿疾病分类标准,探索实现病残儿ICD-10疾病名称自动归类流程.方法:以“病残儿医学鉴定信息管理与决策分析系统”采集的四川省2004~2011年参加地市级医学鉴定的53 632例病残儿对应的62 225个疾病鉴定诊断为研究资料,通过构建ICD-10匹配编码库,将病残儿疾病编码匹配原则转化为具体规则,建立标准化的病残儿ICD-10疾病名称自动归类流程.结果:总结了病残儿鉴定诊断存在的书写和命名不规范问题,在已有的ICD和FAD编码库基础上,建立了可扩展的匹配编码库,经标准化的病残儿ICD-10疾病名称自动归类流程,病残儿疾病名称ICD-10总体匹配率达到96.58%.结论:借助标准化的病残儿ICD-10疾病名称自动归类流程,可节省病残儿疾病手工分类统计的工作量,实现疾病的智能化统计分析,为病残儿鉴定资料的合理利用及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目的:分析医院住院药房调剂标准化流程管理及其创新.方法:分析医院住院药房调剂标准化流程管理实施前后临床药物调剂资料.结果:住院药房调剂标准化流程管理实施前,药房调剂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占15.24%,实施后药房调剂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仅2.11%,实施前后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医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标准化流程管理可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升医院药房管理质量.
近年来,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成为热点。颈动脉超声检查已成为颈动脉斑块筛查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颈动脉超声检查存在明显的个体依赖性,尤其在如何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准确的分类、颈动脉斑块大小的准确测量以及颈动脉斑块位置和斑块内部回声的正确描述等方面尤为突出,规范化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越来越受到超声医生及临床医生的关注。
目的 探讨通过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对手术敷料供应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达到手术敷料安全高效的供应.方法 根据重复使用的手术敷料供应的关键环节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严格地贯彻落实.结果 实施手术敷料供应的标准化流程管理,完善了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手术敷料供应的合格率达到100.0%.结论 通过对手术敷料供应实施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手术敷料供应质量.
目的:通过探讨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对手术外来器械的处理流程的质量控制,达到高效、安全的保障环节质量和控制。方法规范化的接收、清洗、包装、灭菌效果监测过程,各环节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严格地贯彻落实,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结果实施手术外来器械的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手术室外来器械的质量,外来器械供应合格率达100.0%,并无感染病例发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通过外来器械标准化流程管理,提高了的供应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机消毒失败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达到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能最佳化。方法2013-2014年按国家规范对内镜内腔面采样,针对7例阳性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从内镜预处理、设备维护管理、消毒剂管理、人员培训4个方面查找失败原因,分别从管理、培训、标准流程的制定、设备清洗保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通过根因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对设备过度依赖、未实施有效预清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自身清洁消毒不到位、未建立标准化操作及维护保养流程等;通过建立内镜首洗负责制、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标准化操作及管理流程、强化人员培训4项改进措施,进行针对性管理,纤维支气管内镜清洗消毒后期采样合格率达标。结论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运用过程必须加强预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注重人员的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才能确保清洗消毒效果。
目的 超说明书用药的行为在国内外医院中均普遍存在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本研究利用循证医学方法探讨超说明书用药的循证评价方法及流程,为超说明书在临床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方法 在循证医学思想的指导下,按照Cochrane手册5.1版的要求及基于GRADE评价体系建立该超说明书用药的循证评价方法和流程.结果 建立了标准化的超说明书用药循证评价流程:①证据的全面检索和收集;②研究方法学质量的评价;③证据质量的评价;④超说明书用药推荐意见共识的达成等.结论 通过建立超说明用药循证评价方法和流程,有助于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超说明书用药是否在院内备案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规范超说明书用药的管理.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标准化流程对护理质量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3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PICC置管患者20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4例).对照组采用肿瘤科常规导管维护方法,实验组严格按照PICC导管维护标准流程实施导管维护,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导管相关并发症(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堵管、导管脱出等)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置管所需时间[(16.97±6.53)vs(27.86±4.55)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P<0.05),PICC留置时间[(115.24±43.59) vs (101.85±20.2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5,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2.88%)低于对照组(11.00%)(x2=5.00,P<0.05),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1.92%)低于对照组(9.00%) (x2=5.00,P<0.05),堵管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13.00%)(x2=5.60,P<0.05);两组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PICC导管维护标准流程可以规范护士导管维护的操作规程,提高护理质量,有效控制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对保障患者的静脉治疗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的:探讨并分析医院住院药房调剂标准化流程管理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药房调剂标准化流程管理实施后,医院药房管理质量得以提升,因药物调剂问题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在医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工作中实施标准化流程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医院药房管理质量,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标准化护理流程在急性会厌炎患者入院前后规范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我院耳鼻喉科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急性会厌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8例急性会厌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和医疗组队护理配合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Ⅲ度喉梗阻危重性急性会厌炎病情加重行气管切开及死亡数高于观察组;对照组病情转平稳平均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对照组医疗对护理配合满意度低于观察组;两组患者上述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化护理流程在急性会厌炎患者入院前后规范应用,能促进临床作出及时、准确诊断,迅速进行抢救和对症处理,密切观察和处置病情变化,预防窒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服务满意度.
目的:了解门诊静脉使用免疫抑制药标准化流程的效果。方法本院门诊输液室接诊静脉使用免疫抑制药的135例为观察对象。按自愿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按门诊静脉使用免疫抑制药标准化流程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门诊输液护理。结果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门诊静脉使用免疫抑制药患者行标准化流程管理,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目的 探讨计划(plan)、实施(do)、查核(check)、处置(action)(简称PDCA)管理循环模式对消毒供应中心压力蒸汽灭菌后湿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常规模式下进行消毒的手术器械包、辅料包5 000个作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实施PDCA管理循环模式后送至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消毒的手术器械包、辅料包5 000个作为观察组.记录湿包发生率及原因,并进行分析.对各组成员进行PDCA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评分为百分制,记录各小组成员的分数.结果 实施PDCA管理循环模式后,湿包发生率从10.60%降低到1.22%;两组间湿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且经过培训后,对工作人员进行湿包产生的相关知识考核,合格率从73.91%提高到了10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管理循环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消毒供应中心压力蒸汽灭菌后湿包的发生率,能够有效地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值得推广.
目的:探讨PICC标准化护理流程在肿瘤化疗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PICC置管化疗恶性肿瘤患者225例随机分为标准化静脉治疗组115例和非标准化静脉治疗组1 10例.标准化静脉治疗组通过循证护理为基础及《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为指导,制定实施PICC标准化流程,采用标准化静脉治疗;非标准化静脉治疗组采用常规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标准化PICC置管治疗组静脉炎发生率和程度低于非标准化静脉治疗组(P<0.05),满意度高于非标准化PICC置管组(P<0.05).结论:PICC置管标准化流程的应用可降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静脉炎发生率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食物过敏影响了许多婴幼儿、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以及成年人的生活质量.食物过敏主要是免疫介导包括IgE介导、细胞介导以及混合介导的慢性疾病,可出现多系统(包括皮肤黏膜、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有时也会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反应.食物过敏的诊断取决于详细的临床病史、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和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口服食物激发试验(DBPCFC)从1976年被MAY[1]提出以来,其一直被誉为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但是专家们发现,开放性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或单盲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的结果在特定条件下同样可被接受,并且也同样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食物过敏的方法,2007年其被NIGGEMANN等[2]列入食物过敏诊断流程列表中.
愤怒是客观事物不符合个人需要或阻碍个人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不快体验,愤怒的情绪会让人消沉、沮丧、意志衰退、忧郁寡欢,使人身心受到摧残[1].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工作中时常会遇到各种病人愤怒的情景,造成病人愤怒的原因有:病人疾病知识缺乏,对检查治疗不理解;病人由于患病心情低落、情绪暴躁,容易找茬或无理取闹;对治疗结果期望值过高或认为费用不合理;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满意,觉得未能及时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没有受到重视[2].病人出现愤怒情绪不仅会降低其对治疗护理的配合及医务人员的信任,影响疾病的治疗,而且容易加深医患矛盾,引起医疗纠纷,严重损害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
医院标准化管理是基于统一、简约、协调、优化等原则,保证了医院的诊疗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为失误的概率,从而改善服务质量,最终体现为患者获得更权威和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已逐步被医疗行业内越来越多的机构所广泛推行[1-2].而在标准化流程当中,门诊医师面对患者的接诊又是首要环节,将直接反映医师个人甚至医院的专业水准与服务形象.整形外科相对于其他科室,患者及求美者对医疗和服务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且该专业涉及病种繁多、情况复杂,故标准的接诊流程在整形外科更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整理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建科60年以来积累总结的诊疗流程,结合学界当前的一些新理念,初步提出了一套整形外科门诊接诊的标准流程体系,供学界共同探讨修正.文中囊括了门诊接诊中涉及的各项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疾病的诊治时机与指征,医患沟通的要点,医疗费用的概算,服务意识要求,以及患者资料采集与管理等,并以部分疾病为例,对其中的细则作简单的介绍.
总结本院30多年来开展特勤疗养期间体能训练的经验,形成从特勤疗养员入院前准备到体能训练计划制定、实施、体能考核及出院小结、疗养员归队后情况反馈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标准化流程.
目的:对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工作模式进行思考,总结经验.方法:分析住院药房的岗位性质、内容,梳理业务流程,在药品调剂工作中实施标准化管理.结果: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使我院住院药房的药品调剂和药品供应达到了数量准确、供应及时的目的.结论:住院药房实施调剂标准化管理符合提升科室核心竞争力,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需要.
目的 观察标准化流程在腹腔镜专业器械消毒灭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清洗消毒室应用标准化流程开展腹腔镜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观察应用效果.结果 应用标准化流程后,本院腹腔器械灭菌合格率由91.2%提升至96.1%, 腹腔镜器械隐血阳性率由39.5%降低至5.7%.结论 标准化流程能够提升清洗消毒室的工作效率,提高腹腔镜器械灭菌合格率,降低腹腔镜器械隐血阳性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手术室是外科实施救治的重要场所,各环节均存在风险隐患,严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错误,保证患者及时正确手术,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手术室的首要任务[1].术前、术后转运过程中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据报道[2]院内转运危险事件发生率为6.0%~71.1%,如不加以重视,可能影响患者康复甚至损害患者健康而引发纠纷.本院加强这一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定患者出入手术室标准化流程,以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现报告如下.
目的 通过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建设,推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规范化诊治,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_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胸痛中心成立后标准化流程建设初期(试运行阶段)收治的STEMI患者设为对照组(n=70),标准化流程建设后期(流程完善阶段)收治的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n=75),对比两组绕行急诊科和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例数、导管室启动时间、门-导管室(D_to_C)时间和患者进门-球囊扩张(D_to_B)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进门至导管室时间、球囊扩张(D2B)时间,首份心电图采集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2B<90min的达标率分别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建设及完善,能促进本区域范围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STEMI患者呼叫120院前急救系统就诊的意识,提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比例,缩短D2B时间,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标准化流程院前急救干预用于呼救性晕厥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实施标准化流程院前急救干预前后1年收治的呼救性晕厥抢救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现场急救和安全转运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现场急救和安全转运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标准化流程院前急救干预可有效缩短呼救性晕厥患者就诊时间,提高现场急救和安全转移质量,并有助于改善护理干预满意度.
目的:探讨标准化流程对门诊手术器械清洗和包装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比较实施标准化流程前后门诊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器械功能完好性、包的体积和重量、包外标签、包内指示卡等质量指标.结果:手术器械清洗和包装质量标准化流程实施前后的整体合格率分别为87.5%和 9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流程,能有效提高门诊手术器械的清洗和包装质量,利于后续消毒灭菌.
目的 提高急性胸痛患者分诊安全性,规范胸痛分诊流程.方法 选择2016年3~5月44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例)胸痛分诊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分诊方法.2017年7~9月422例(STEMI患者31例)胸痛患者为观察组,开发分诊信息系统,并制定应用急性胸痛分诊流程进行分诊.结果 观察组平均分诊耗时(159.9±133.6)s,显著短于对照组(275.7±245.6)s,观察组STEMI患者门-球时间(88.8±42.4)min显著短于对照组(128.2±69.9)min,其质量达标率(30.0%)显著高于对照组(67.7%)(P<0.05,P<0.01).结论 应用基于信息系统的胸痛分诊流程有利于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高效的诊疗服务,保障患者安全.
目的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获取和运用最佳证据,形成蒽环类化疗药物外渗处置的临床标准化流程.方法 针对蒽环类化疗药物外渗处置的各个关键环节提出问题,采用计算机检索和图书馆手动检索相关证据.检索出化疗药物外渗后应急处置、冷热敷、解毒剂应用、局部涂药的相关证据,通过证据评价,结合临床现状和患儿意愿,形成蒽环类化疗药物外渗的标准处置流程,对9例蒽环类化疗药物外渗患儿按照标准流程处置.结果 经标准方案处置后,患儿均在48 h内疼痛肿胀消失,1周内外渗局部皮肤发红硬结消失,仅1例患儿留有皮肤色素沉着,无一例患儿发生严重化疗药物外渗损伤.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可有效减轻患儿蒽环类化疗药物外渗所致的损伤,并促进护理人员获取和运用最佳证据,以科学的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目的 提高神经外科ICU患者转出效率及安全性.方法 将神经外科ICU患者1 176例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580例、观察组596例;患者由神经外科ICU转出至普通病房过渡护理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方式,观察组制订和实施标准化流程实施交接.结果 观察组转运期间患者病情变化、物品遗漏发生率及交接时间显著少/短于对照组(均P<0.01),患者/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制定并实施标准化流程,有利于提高神经外科ICU患者转出工作效率和保障患者安全.
口头医嘱是抢救患者时常用的一种医嘱形式.然而,口头医嘱常常因为医生的表达和执行者的误解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做好口头医嘱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1].
总结了本院将手术室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统一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和改进措施,认为对手术室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全程质量追溯管理,可以改进和确保器械安全使用,提高手术质量,加强医院感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