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三七黑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人工接种和盆栽试验,定期观察病菌的侵染及传播途径.结果:三七黑斑病的侵染源主要来自于病种子、种苗、病残体及土壤,带菌种子、种苗是新七园的初次侵染源,残存在七园内的病残体及土壤带菌是老七园三七黑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三七黑斑病主要由带病种子、种苗、病残体、土壤和病菌孢子传播.结论: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治,应围绕防止病菌的侵染源与传播而进行,重点消灭病菌来源和封锁传播中心.
三七黑斑病是三七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具有发生普遍、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危害损失严重等特点,一般发病率在10%~20%,严重的可高达80%以上~([1]).目前,三七黑斑病的预测预报体系还未建立,生产上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治仍然采取盲目预防和发病后进行防治,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导致防治成本增加和防治效果不佳.
三七黑斑病Alternauin panax Whetz.是三七主要病害,植株各部位均可受害.受害叶片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水浸状褐色病斑,其余部位受害产生黑褐色病斑,常导致落叶、植株折垂而枯死.由于该病病原寄主范围较广[1,2];病害具有起病急、传播快等特点,七园常因该病导致产量损失在10%以上.对三七黑斑病的研究,有学者做了一些工作,如王朝梁等[3]探讨了三七黑斑病初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冯光泉等[4]研究了几种农药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治效果,但尚未见对三七黑斑病的发生规律作系统的调查研究报道.了解和掌握三七黑斑病的发生规律,是有效控制病害的基础,为此,本项目开展了对黑斑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
三七黑斑病发病期为5~9月,其间有5个高峰期,最高峰为9月,发病率达56.30%.用玉米杆作荫棚材料,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杉树枝做天棚的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