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1989年我们从北京、江苏、辽宁、上海、江西、湖北、安徽、河南等省市收集了3,026株痢疾杆菌和655株大肠杆菌(非侵袭性)菌株,其中310对茵株来自同一病人.监测结果表明,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耐药性均甚严重,且呈持续性,多由耐药性质粒介导.本文提出"痢疾杆菌持续高耐药率与痢疾持续高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关联,应结合克服耐药性,来考虑和制定痢疾防治规划的建议",并指出"痢疾杆菌与大肠杆菌间耐药性在生物体内及外环境有相互传递的现象",对防制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对解释药敏结果有时与临床用药效果不符,在小范围内应用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能否预测预报痢疾杆菌(或其他肠道菌)耐药性变迁的趋势,均有重要意义.我国痢疾杆菌耐药性质粒不相容性分群有六个群,北方以F②群,南方以J群为优势群;此结果对了解多耐菌株增多有所邦助.
贵州是内陆贫困山区省,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区.80年代中期以来,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率和发病数常居全国首位,己形成点多面广,散发与暴发并存的局面.
质粒是细菌内染色体外具有遗传功能的环状双链DNA,在革兰阴性杆菌质粒中含有一种耐药性质粒叫做R质粒[1]。质粒虽然可自宿主细胞内自发消除,但很缓慢,其消除频率为10-2~10-8,而利用理化因素处理,其消除频率可增加100~100 000倍[2]。本试验对细菌带有耐氯霉素(CM)质粒进行紫外线消除做些改进和探索。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十分多见,其耐药菌株日渐增多成为临床抗生素治疗的棘手问题[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基因有的位于染色体上,有的则位于耐药性(R)质粒上.因此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进行R质粒的抽提及鉴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2].
作为人工合成药物,氟喹诺酮在临床使用仅经历了不到20年时间,目前世界各地不同菌属的耐药细菌已频繁出现,我国的细菌耐药情况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尤为严重.已知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喹诺酮耐药性质粒、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以及膜通透性的改变.本文结合近期氟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对不同耐药机制的作用及不同机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耐药机制对耐药菌传播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