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如不及时治疗,致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对59例急性脑梗死尝试用复方麝香注射液配合脑保护剂纳洛酮治疗,效果较好.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脑梗死病人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9例.治疗组男35例,女24例,年龄33~79岁,平均(63.4±3.4)岁;病程6h~8d,平均3.9 d;梗死部位:基底节区26例,脑叶19例,放射冠8例,脑干3例,小脑3例;合并高血压病15例,高脂血症14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6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3.21)分.
急性脑梗死及其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是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早其应用脑保护剂可降低其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是由于双侧或单侧基底节和脑白质区域多发性脑梗死,导致的以下肢帕金森病(PD)症状为主的一组综合征.目前对VP的治疗以改善脑循环、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脑保护剂等为主.为改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我院应用增液熄风方联合美多芭治疗35例VP患者,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脑挫裂伤后继发性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是造成患者死亡和病残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的减轻SB]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目前尚没有理想的脑保护剂.他汀类药物对SBI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未见报道.
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其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目前脑梗死急性期的内科药物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超早期的溶栓治疗、降纤治疗、抗凝治疗、脑保护剂及一般对症治疗[1].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降纤酶,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2次/d,2 w后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显效率86%.对照组总有效率90%,显效率62%.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它的自由基消除功能对神经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治疗组:发病时间<6小时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应用脑保护剂治疗.对照组:银杏达莫20ml静脉滴注,并同时应用脑保护剂治疗.两组常规治疗一致.在治疗24小时、7天、14天、21天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程度和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本方法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治疗时间窗一般为3~6 h,此时间内很多脑保护剂和血管再通治疗是有效的[1,2];现就我科1996年10月至2002年10月住院的628例老年ACI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其早期就诊的原因及全民卒中科普教育的意义.
目的:探讨脑保护剂依达拉奉的药物后处理是否对急性心肌缺血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与对照组对比,并分析其可能机制,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方法:选取2009~2013年度于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住院急性心肌梗死行溶栓患者。将160例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分为观察组( n=82)和对照组( n=78)。观察组在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1天2次。共14天。对照组用等量安慰药静脉滴注。全部组别进行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彩超测定缺血的梗死的心肌范围。冠脉CT测定血管再通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依达拉奉组患者疼痛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明显减少。心肌室壁运动障碍面积显著减少,(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依达拉奉组冠脉CT结果相比血管再通率1.7倍,(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注射依达拉奉进行药物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是二者的共同机制;溶栓前以及治疗给药的保护效果显著,依达拉奉可能是一种新的心血管临床药物里程碑。
自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GF)以来,迄今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NTFs)已有20余种.但半个世纪以来,NTFs的临床应用仍很有限,众多学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血脑屏障(BBB)的阻碍作用,临床上缺乏一条合理有效的中枢给药途径.目前已报道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外周系统给药、大脑实质直接注射、侧脑室给药、鞘内注射及经鼻给药几种.我们对这些途径,特别是可以避开BBB阻碍的中枢给药途径进行系统综述.
本世纪50年代,Alvord等发现戊巴比妥对正常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90年代Olson[1]等发现戊巴比妥对正常脑组织存在保护作用,而对肿瘤保护作用不明显。因而戊巴比妥的脑保护作用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国内外在开展脑肿瘤间质内放疗同时使用脑保护剂以减轻正常细胞放射性损害的报道较少,有关镇静剂量戊巴比妥对间质内放疗所致的脑损伤的形态学影响也少见报道。本实验就这方面问题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模型和分组:实验动物新西兰白兔由苏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9~2.6 kg,雌雄不限,采用32P胶体兔脑间质内放疗损伤动物模型[2],第7天累积照射剂量达400 Gy,家兔48只依据处理方法不同把动物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鲁米那组和戊巴比妥组。每组样本数为16。由于戊巴比妥的剂量为镇静剂量,因而必须排除镇静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设立具有镇静作用的鲁米那治疗组作为对照组(见表1)。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功能缺损程度及伴发疾病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14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1%,显效率为68.9%;对照组总有效率75.9%,显效率34.4%,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恶化病例.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用药安全.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治疗组(64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奥扎格林钠针80 mg/d及丹参针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加用依达拉奉针30 mg静脉滴注,2次/d,均为2周一疗程;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在总体评价的基本痊愈率和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值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推广应用.
[通用名称] edaravone,依达拉奉[化学名称] 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理化性状] 无色或几乎无色透明液体.[药理作用]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目的:探讨溶栓联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缺损评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联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价值巨大。
我院于2003年9月~2004年10月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为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脑部血流受阻所致病症,分缺血性卒中(中风)和出血性卒中(中风).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150万~18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病例的75%.在我国死于脑血管病多于死于心脏病及癌症,脑血管病居3大死因之首[1].脑卒中不但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在存活下来的占80%的中风患者中,仅有10%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绝大多数患者都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从而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
目的:探讨脑保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的药物后处理是否对急性心肌缺血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有溶栓适应证且行静脉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在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共14 d。对照组用等量安慰药静脉滴注。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观察比较ST段再抬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情况。冠脉CT测定血管再通情况及4周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T段再抬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血管再通率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4周病死率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室性早搏、窦性阻滞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急性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注射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药物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药对急性缺血性心肌的保护效果显著,依达拉奉注射液可能是一种新的心血管临床药物。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脑保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3组,各40例,A组:阿司匹林治疗;B组:阿加曲班组;C组:阿加曲班+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结果:B组与C林组比较在早期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治疗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和90d时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显著高于A组(P<0.01)和B维(P<0.05).结论:阿加盐班+脑保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改善近期神经功能缺损和90d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或阿加曲班序贯阿司匹林治疗方案.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临床的不良反应,为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临床转归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唐山市第九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加曲班治疗组50例(阿加曲班联合脑保护剂治疗)和常规治疗组50例(常规脑保护剂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14d后,阿加曲班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肝功能、血小板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阿加曲班治疗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8.54±4.21)分,高于治疗后[(5.10±2.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8.64±3.14)分,高于治疗后[(6.87±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1 临床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脑卒中的病因及治疗,我们对我院1998-2001年收住的100例脑卒中进行了综合分析.诊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并早期应用甘露醇、脑保护剂等,同时防治并发症,部分患者采用自血光量子治疗.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2 讨论研究表明,在我院收住的100例患者中10%的患者为50岁以下,70岁以上者占50%.在原发病中,高血压病患病率最高,达39%,其中70岁以上组患病率与小于70岁组对比增加明显.
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标志着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入一个新时代,但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患者到达医院后由于院内延迟也没能给予及时治疗,但是在早期溶栓使血管再通以及早期给予脑保护剂是终止脑缺血软化,降低致残率的理想方法[1]。我们于1998年2月至2000年8月静脉应用尿激酶,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脑保护剂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备受关注.新型脑保护剂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缺血性脑损伤的多个环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提示只有联合使用作用于不同机制的脑保护剂,阻断其级联反应才可能取得更好疗效.本文就国内外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剂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目的:分析阿加曲班联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机体相关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5月-2017年5月于医院神经科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56例采取阿加曲班联合脑保护剂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治疗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患者血小板功能率、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取得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其中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5.71±1.36)显著低于对照组(6.24±3.28),治疗有效率(94.64%)则高于对照组(84.62%)(P<0.05);研究组患者的Fugl-Meye评分(65.13±10.34)显著高于对照组(42.08±8.29),Barthel评分(67.25±10.14)也高于对照组(45.38±12.06)(P均<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加曲班联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效恢复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对临床治疗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对脑梗死病人的脑保护作用.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BID 2 W后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显效率66.7%,对照组总有效率53.3%,显效率4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方便实用,安全性较高,疗效好,它的自由基消除功能对神经有保护作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常有益.
盐酸赖氨酸为白色冻干块状物或粉末,是治疗颅脑外伤、慢性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疾病的脑保护剂,临床使用时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阿昔洛韦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是一种抗病毒药物,临床主要用于病毒感染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盐酸赖氨酸与阿昔洛韦存在配伍禁忌,现报告如下.
例1:男性,38岁,蒙古族,2010年7月17日入院.患者既往糖尿病史3年.患者1d前晚上饮白酒约1 000 ml(39%),酒精含量312 g,早晨家属发现意识不清,立即就诊我院神经内科,体检:患者中度昏迷,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病理征阳性.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血压110/70 mmHg,测血糖2.8 mmol/L,给予静脉补充葡萄糖、纳洛酮对症治疗.头部CT示弥漫性脑组织肿胀.头MRI(2010年7月18日)双侧额颞顶叶及脑干肿胀.给予生命体征检测,脑保护剂,大剂量维生素,支持对症治疗,住院1月后自动出院,病情无好转,仍意识不清,去皮质状态,肌阵挛.随诊3月患者死亡.
1999年 2月~ 2001年 2月我院早期采用高压氧并用刺五加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脑外伤所致失语病人 38例,运动性失语 34例,感觉性失语 3例,混合性失语 1例。并将病情及治疗方法相近的 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方法:手术颅内血肿清除、止血、降颅内压、激素、抗感染、脑保护剂及脑细胞代谢赋活剂等。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待病情相对稳定,尽早行高压氧并结合刺五加注射液 60ml 加入 5%葡萄糖 500ml 内静滴治疗,在 200kPa压力下稳定治疗 60min, 1次 /d, 10次为 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后,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功能障碍.如能使梗死血管及时再通,可提高治愈率.而动脉内溶栓治疗即是最佳途径,我们研究了ACI的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36例ACI病人,男性76例,女性60例.年龄42~66岁,平均年龄54.36岁.偏瘫者108例(肌力0~Ⅳ级),失语者66例,意识障碍者12例(意识模糊、浅昏迷).发病时间~3h58例,~5h57例,~6h21例.均经头CT除外脑出血,显示与症状体征相应的低密度灶者42例.半年内无溃疡及出血史,半年内无心脑梗死史,无血液方面异常,血压22.6/13.3kPa以内,无纯感觉及共济失调,开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无好转,3个月内无手术史,无严重糖尿病及动脉硬化[1].随机分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组(IA)、静脉内溶栓组(IV),各68例;在开始常规治疗(降低颅内压,清除自由基,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及脑保护剂,活血化瘀及对症处理)的同时,急查血常规、凝血象、肝肾功能均正常,心电图无严重异常.两组在各项无明显差异.
1病例摘要例1,男,55岁.因突发眩晕、右耳聋、恶心、呕吐伴走路不稳6小时来诊.既往患糖尿病10年、高血压半年、糖尿病末梢神经病1月.查体,血压150/95 mmHg,嗜睡,左瞳孔直经3mm,右4mm,光反应灵敏,双眼水平性眼震,右眼外展受限,右轻周围性面瘫,右面部痛觉迟钝,右侧指鼻、轮替、跟膝胫不准,四肢肌力4级,左偏身痛觉迟钝,四肢腱反射均消失,双巴氏征阴性.辅检:血糖19 mmol/L,血酮体阴性,胆固醇6.12mmol/L,BAEP示右Ⅰ、Ⅲ波不清,头MRI示右桥脑外侧及右小脑半球点片状梗塞.给予脑保护剂、血小板凝聚抑制剂、降糖对症治疗,病情渐好转.1年后随访生活可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