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自1998-2000年6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及足背软组织缺损8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方法.方法:自2007 年7 月至2011年7 月4 年间我科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13 例.结果:13 例患者均有进行随访,随访时间4~ 18个月,平均10 个月.1 例切口远端处出现感染,经换药治疗后完全愈合; 1 例远端少量皮肤坏死,脱痂后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皮瓣质地优良,色泽与周边皮肤接近,外形及功能满意,下肢负重、行走功能正常.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切取相对简便,血液供应可靠,且不牺牲主要动脉,因此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带拇背侧桡或尺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利用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101例;同时将皮瓣内皮神经与受区内指神经行外膜吻合,重建受区感觉.结果:101例中,97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完全坏死,3例皮瓣部分坏死;经吻合神经后,皮瓣能恢复部分感觉.结论:该皮神经皮瓣手术操作简单,皮瓣外形好,部分皮瓣能恢复感觉,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目的:报道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在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低旋转点的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13例.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后经换药愈合.术后皮瓣无臃肿,外形好,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3种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在腕关节处,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操作简单,是修复手部较大面积及手指近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胫前区是常见损伤部位,因局部软组织少,血供差,一旦受损,皮肤坏死、骨、肌腱外露,修复困难.自1999年以来,我们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踝部、胫前区缺损5例,3例改进结扎蒂部小隐静脉,术后皮瓣存活良好.
选择腓骨上段骨瓣作为显微骨移植的供区,乃着眼于腓骨头端的关节面及其内侧钝圆的隆起和具有生长潜能的骺板,更由于其营养血管的多源性,遂成为修复成人和儿童某些骨端缺损最常用的带血管蒂骨瓣.但如何运用该骨瓣,各家见解不一.本文从解剖和临床结合的角度对该骨瓣作一浅述.
介入放射治疗在国内始于八十年代初,近年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采用Seldinger技术在X线电视监护下,将动脉导管经股动脉插至胸腹及四肢肿瘤主要营养血管,注入抗癌药物及各种栓塞剂,使肿瘤接受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的抗癌药物作用而缺血坏死,以达到消灭或控制肿瘤发展的目的[1].有损伤小,疗效好的特点,但介入治疗出现的并发症也同样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高强度焦超声技术在毁损肝癌病灶的同时,是否促进肝癌细胞的血道播散?鉴于高强度焦超声技术对肿瘤及其营养血管的迅速凝固毁损和对机体免疫力的调节作用,该技术可能并不增加肝癌细胞血道转移的机率,反而可能会抑制其血道转移.
拇指功能在全部手功能中占36%.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已有多种方法 ,如第1掌背动脉皮瓣等.笔者从2006年2月~2009年2月采用远端蒂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为棘手,尤其当小腿外侧皮肤软组织亦遭到严重创伤时,其修复更为困难.1998年6月~2003年11月,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水囊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延迟转移超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5例伴有肌腱、骨质等深部重要组织外露的创伤患者行超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治疗,皮瓣切取前2周,在腘窝平面下小腿后侧上1/3做延迟倒“U”形切口,深达深筋膜深层,原位缝合,2周后常规切取皮瓣转移至患处,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创面愈合效果。结果5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1年,5例患者的皮肤质地及外形均恢复较好。结论采用超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延迟转移修复小腿上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增加了皮瓣长度,扩大了皮瓣修复范围,且切取简便,供血可靠,效果良好。
目的 探讨兔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阻隔延迟皮瓣转位的最佳手术时间,为该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格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制作双后肢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皮瓣,每组20个皮瓣.实验组采用阻隔延迟方法预制皮瓣,对照组采用非阻隔延迟方法预制皮瓣.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情况,并分别在术后1 ~12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该皮瓣蒂部血管内径、血流峰值及穿支血管数量.对实验数据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大体观察:两组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实验组皮瓣于术后(6.1±1.5)d肿胀消退、出现皮纹,对照组于术后(8.2±1.9)d肿胀消肖退、出现皮纹,实验组肿胀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皮瓣形成术后1~12 d随天数的增加蒂部血管内径、血流峰值及穿支血管数量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在同一时间点上实验组皮瓣蒂部血管内径、血流峰值及穿支血管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蒂部的血管内径、血流峰值及穿支血管数量在术后1~2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实验组皮瓣蒂部的血管内径、血流峰值及穿支血管数量从术后3d开始到术后8d随时间一直上升(P均小于0.05),术后8d到术后10 d后趋于稳定(P均大于0.05);对照组皮瓣蒂部的血管内径、血流峰值及穿支血管数量从术后3d到术后10 d随时间一直上升(P均小于0.05),10 d后趋于稳定(P均小于0.05).结论 兔后肢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阻隔延迟皮瓣较非阻隔延迟皮瓣血运明显增强,可将皮瓣转位手术预制时间提前,阻隔延迟皮瓣的最佳手术时间为术后8d,非阻隔延迟皮瓣为术后10d.
患者,男,32岁,因机器绞轧致右足不完全离断疼痛、出血伴功能障碍3h入院,查体见右足离断,仅剩足跟部长约4cm的皮肤软组织相连,各足趾苍白,针刺无血液流出,足背皮肤缺损面积大小约8cm×14cm,伸趾肌腱、腓骨长短肌肌腱、胫骨前肌肌腱完全挫伤离断伴缺损,开放性骨折伴关节脱位,胫后血管挫伤离断栓塞,胫后神经挫伤(图1,2).
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我们应用低旋转点的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急诊修复6例外伤后足背创面缺损,效果满意.
自2006年以来,我们应用腓深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取得较好疗效.
足踝部由于软组织较少,发生创伤后比较容易出现骨质外露或骨折,对这类损伤处理不当,往往会并发慢性骨髓炎,临床处理十分棘手.2007年6月至2010年4月我们在成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基础上,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肌皮瓣修复足踝部慢性骨髓炎创面8例,效果满意.
临床上足外伤软组织缺损较为常见,因局部软组织薄弱,伤后常有肌腱和骨外露.创面以采用皮瓣修复最佳[1].我们采用腓肠皮神经与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结合、隐神经与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结合形成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应用于临床,修复足外伤软组织缺损9例,取得良好效果.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临床上足踝部创伤的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由于足踝部软组织较少的解剖特点,决定了此处的损伤较易出现骨、肌腱等深部组织的外露,须行皮瓣转位或移植修复.
足前部创伤伴有深部组织裸露,由于解剖位置较远,皮瓣转位蒂部要求较长,修复较为棘手.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多种修复方法可供选择,为成功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1-2].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我们收治11例此类患者,均采用足背内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取得满意疗效.
病例男,38岁.因左小腿高压电烧伤后胫骨中部骨外露3年,于1999年10月8日入院.检查:左小腿及左足近端1/2均为瘢痕组织,小腿中部胫前5cm×5cm范围为增生性瘢痕,其中央2.0cm×1.5cm胫骨外露,创面局部较清洁.右小腿除内侧中下部为正常皮肤组织外,其余部分均为表浅瘢痕,小腿内侧上部尚散在斑片状增生性瘢痕(图1).自骨膜浅面切除左小腿中部的增生性瘢痕,创面用生理盐水和1.5%双氧水交替冲洗,湿盐水纱布覆盖,清创后创面大小为5cm×5cm.以对侧小腿自内踝顶前方至胫骨内髁的连线为轴,在距内踝顶6cm处设计长8cm,宽4cm的皮瓣(A作为蒂部),并在皮瓣A远端连续设计1个5.5cm×5.5cm的皮瓣B,整个皮瓣形似铲状.自深筋膜深面掀起皮瓣,术中清晰可见大隐静脉与隐神经伴行,位于皮瓣中央并贯穿皮瓣全长.
我院自2003年以来,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共12例,其中1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大达25cm×13 cm,皮瓣完全成活.
目的应用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解剖学研究证实与大隐静脉伴行的隐神经的营养血管呈丛状分布,与深浅筋膜内的血管网广泛交通,在此基础上以大隐静脉为轴线,设计逆行岛状皮瓣,扩张后转移至受区.结果1999年6月以来临床应用6例,皮瓣面积最大为12 cm×10 cm,皮瓣完全成活.结论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为足踝部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2004年2~3月我们应用耳大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成功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2例,效果满意.1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51岁.因左颊部溃疡进行性增大1个多月于2004年2月27日入院.检查:左第2、3磨牙相对之颊黏膜4 cm×3 cm菜花状隆起,质地硬,边缘不清(图1).经病理切片后诊断为左颊黏膜鳞状细胞癌(T2N0M0).常规手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病理监控下的左侧颊颌颈联合根治术.选用以左腭大神经血管束为蒂的全腭黏骨膜岛状瓣修复左颊后部软组织缺损,耳大神经营养血管岛状耳后皮瓣修复下颌后区牙龈及颊前部软组织缺损(图2).手术在行颈淋巴清扫术时,先在左耳垂后下方胸锁乳突肌之浅面显示耳大神经,逆行法制备耳大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皮瓣面积5 cm×3.5 cm,蒂长4 cm,基底位于第2、3神经根部,蒂部包含耳大神经主干及两侧宽0.5 cm的浅层颈深筋膜.开始时皮瓣蒂部保留同侧的颈外静脉,因转移皮瓣时发现静脉长度不足,立即切断结扎颈外静脉以增加蒂的长度.术后皮瓣成活,伤口一期愈合(图3).
例1,男性,30岁,车祸致左足跟皮肤撕脱,面积8 cm×10cm,跟骨外露.经术前充分准备,行重建皮肤感觉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以下简称腓肠神经皮瓣)修复跟骨皮肤缺损.术中逆行切取皮瓣,但保留腓肠神经内侧支于原位不动.而将腓肠神经外侧支从近端切断保留于皮瓣中向下翻转,在外踝后方将皮瓣中腓肠神经外侧支与腓肠神经内侧支远端吻合,以便使未切断的腓肠神经内侧支长入皮瓣中,术中分离腓肠神经内侧支近端较顺利,而远端困难.
放射治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应用常规照射时腮腺、颌下腺等大涎腺常受到较高剂量的照射,引起涎腺分泌功能减退,口干是患者常见的后遗症.放射治疗引起的唾液量减少一方面是由于直接损伤涎腺细胞,另一方面间接引起唾液腺组织基质纤维化及其营养血管的闭锁.Stephens等[1]观察到涎腺细胞的损伤在单次剂量如2*!Gy照射后24*!h就已发生,细胞形态变化呈凋亡特征(细胞核深染、核固缩、核碎裂及核融解等),故认为涎腺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是射线引起细胞凋亡.
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少,外伤后易造成软组织缺损,骨骼、肌腱、血管神经外露.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10月足背部皮肤缺损患者24例作为治疗组,并以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背部皮肤缺损的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麻醉及清创后,治疗组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对照组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进行修复.结果:治疗组患者皮瓣全部存活良好,皮瓣外观良好,足部功能恢复;对照组有3例患者皮瓣血运不佳,二次手术后,皮瓣存活.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部皮肤缺损,不需要牺牲主要的血管神经,皮瓣存活较好,疗效可靠.
已知肿瘤放、化疗造成的造血功能抑制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此外,无论是实体或血液肿瘤,其持续生长都必须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本项目从造血保护和抗肿瘤血管新生两方面着手,研究探索新的抗肿瘤治疗技术,着重研究:降低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和辐射的敏感性,阻止化疗药物和辐射引起的造血细胞凋亡,从而可以增大治疗剂量,最大限度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引起造血功能严重受损;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增殖、粘附和归巢,促使造血全面恢复;抑制肿瘤血管新生,阻断营养血管导致肿瘤细胞缺血性坏死,增大肿瘤放、化疗的治疗效应.研究发现血小板第四因子(PF4)和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这两种蛋白质具有很好的造血功能保护和抗肿瘤血管新生双重作用.
多种原因导致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往往病程较长,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身心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痛苦.我院自2005年元月-2005年10月利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愈骨外露1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甲状腺手术经常会损伤甲状旁腺或其营养血管,造成术后一系列并发症,如术后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伤口感染等[1]. 国外相关研究报道表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障碍在甲状腺术后发生率高达24%[2].在进行甲状腺手术时注射一定量的纳米炭到患者甲状腺内可以起到有效的示踪作用,从而保护患者甲状旁腺[3,4].我们选取我院52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甲状腺手术过程中注射纳米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效果,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