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1995年起,应用综合植骨、单臂万向骨支架轴向动力性加压固定的方法,临床治疗胫骨骨不连86例,疗效显著。1 临床资料本组86例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20~68岁,平均34.3岁。病程最短7.5个月,最长31个月,平均11个月18天。86例均符合骨不连的诊断标准。2 治疗方法2.1 手术方法常规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于小腿前外侧做纵弧形切口,长约6~8cm,尽量少剥离骨膜,以骨刀截开骨折端,清除断端间纤维结缔组织,不必过多清除断端硬化骨质,沟通髓腔,将自髂骨上取下的髂骨块修一骨栓置于断端髓腔内,使其嵌合紧密。试将骨折端对位并维持,于小腿前内侧设计并安放单臂万向骨支架,使骨端轻微加压,锁紧万向节及伸缩器固定螺丝,于胫骨前外侧设计滑移植骨块[1],松开外固定架伸缩杆固定螺丝,调整伸缩器,使骨端适当分离,将滑移骨块换位,将附带部分硬质骨的骼骨块修成厚度、大小适宜的片状骨垫,嵌于滑移骨块近端的间隙中及骨断端的间隙中,拧紧骨支架伸缩杆,进行加Ⅳ缩杆固定螺丝。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因“上腹胀痛3个月”入院。腹痛为持续性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黄疸。有阑尾切除手术史,否认腹部创伤及胰腺炎病史。入院查体:巩膜不黄,腹平,右下腹见手术切口瘢痕。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胃镜提示胃炎。 B超提示上腹部腹膜后囊性团块,肝右叶囊肿,胆囊息肉样病变。上腹部CT:①胰腺上方囊性病灶,考虑胰腺假性囊肿可能,其他待排;②肝内多发囊肿;③双肾囊肿。CT截图见图1。入院后查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癌抗原72-4(CA72-4)均正常。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见胰腺体尾部可扪及囊性肿块,大小约9.0 cm×8.0 cm×7.0 cm,周围组织侵犯不明显。切开胃结肠韧带,适当分离后见胰体尾部肿块与脾动脉粘连紧密,肿块与脾动脉之间无法分离,肿块上方紧靠肝总动脉,肿块下界位于脾动脉上方。术中行胰腺体尾部肿块切除+脾切除。术后予以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恢复可。术后病理:考虑胰腺潴留性囊肿,脾及胰腺组织大致正常。
城镇和农村公立医疗机构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适当分离的改革,是扩大公立医疗机构自主权,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我约束、管理科学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应加快这一改革推进的速度和力度.在这一改革中,卫生主管部门尤其是县(市)级卫生主管部门对每个进行改革的公立医疗机构应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该方案应包括该医疗机构经营权的实现形式、经营者的确定方式、改革进度安排、经营者经营期间的目标(责任)和权利等内容,笔者认为,对于改革方案的制订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患儿,男,10岁,体重52 kg,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天伴发热2天急诊入院,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间断性,较剧烈,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肠痉挛.2天前转诊另一家医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5.02×109/L,N71%,CRP 214 mg/L,大便无异常,诊断为急性肠炎,予经静脉输入头孢类抗生素,疼痛无好转,无恶心呕吐,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7℃.1天后转诊于本院,腹部B超提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体查: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阳性,右下腹为著,未扪及包块,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右下腹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予积极术前准备后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潜血性液体约100 mL,大网膜包裹至右下腹,包裹严密,大网膜水肿,适当分离后见一紫黑色似肠管盲端样组织,不能完全暴露.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0岁,因梗阻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症状消失,伤口愈合良好,脑室形态恢复正常,分流效果良好.术后2个月,患者一次呕吐后,自觉口腔中有条索形异物,末端有无色液体流出,确定后怀疑是分流管远端异位,遂返院就诊,入院后行头部ct检查示脑积水完全缓解,分流管近端位置正常,腹部透视检查示分流管远端由上腹部经食道返入口腔,纵隔下无游离气体,提取脑脊液送检生化及常规均正常,亦没有弥漫性腹膜炎症状及体征,术前准备完善后,行开腹探查术,术中可见腹腔内轻度粘连,胃前壁大网膜粘连聚集,适当分离后可见分流管腹腔端由此穿孔进入胃内,穿孔周围及腹腔内未见胃内容物,由穿孔处丝线结扎分流管,在结扎近端剪断分流管,可见分流管近端有脑脊液匀速流出,远端由口腔预留的牵引丝线将脱出的残余分流管取出,胃前壁穿孔常规消毒修补.保留的分流管近端加接头后延长腹腔段,至少保留腹腔内长度25厘米,并直视下置于肝脏膈面,关腹.术后一般状态良好,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