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作为一种求知手段,其价值和地位,千百年来在各类知识领域中皆被推崇.中医院校由于公共课、现代医学课的设置,使中医课程教学时间受到限制,加之古籍的语言文字障碍,课余能自觉研读古医籍的学生很少.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平均仅30~60 min,阅读书目多以休闲类、文学类为主,医学书籍的阅读少之又少.为撰写毕业论文和应试而课外阅读者占较高比例,这说明学生缺乏主动阅读意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有求知欲望,但缺乏对各种图书的深入了解,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大[1-2].没有大量阅读,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无法真正领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医理论精髓,无法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解决临床问题.所以作为教师有义务指导、启发学生对古典医籍进行探索性学习,科学地制定阅读学案,让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3].《内经》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经典课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为后续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的 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 而提出的的要求,<内经>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本科教学的后期提高课程.<内经>课程的教学目的 包括: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使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提高课,凸现内经的教学重点与特点,在内经教学中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注重内经理论的哲学背景与思维方法;二是注重内经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差异;三是注重内经理论与中医学发展的渊源关系;四是注重内经理论对临床应用的指导.
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西汉中后期,文字古朴,义理深奥,自成书之日起就成了学医必读之书,时至今日,内经课程已经是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理论提高课,但是如果教不得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艰涩,难以理解经文或者明晰经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加强内经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质.对于内经教学法,很多内经老师都在不断进行摸索与创新,如导入式教学法[1]、案例式教学法[2]、讨论式教学法[3]的运用等等.
从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出发,探索内经课程教学要点:①要阐明《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②要理清内经理论对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学术价值;③要讲透《内经》理论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同时,总结出内经教学应当注意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中医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真谛,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是学好内经课程的必备条件.文章提出,应采取在内经绪论中强调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多阐释后世医家对经文的活用、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文献、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参与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的:探讨将相关校勘、训诂研究成果融入内经教学的重要性与需要注意的问题.方法:将《内经讲义》中对《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汤液醪醴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相关语词的校注内容与相关校诂成果加以对比,以示融入相关校诂成果在内经教学中的必要性.结果:内经教材对现有校勘、训诂成果的借鉴尚有不足,仍需进一步加强,融入相关校诂成果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结论:内经教师要加强学习,重视将相关校诂成果融入教学,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内经>课程以讲授中医的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理论抽象,如何将课堂内容生动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任务.在授课过程中需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