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常出现神经性膀胱排尿机能障碍,部分患者在后期会发展为低张力、无反射性的迟缓性膀胱,表现为尿潴留、残余尿量多,需留置尿管或清洁导尿,甚至需要膀胱重建手术或骶神经前根电刺激[1]。本研究采用隔药灸脐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研究不同节段骶神经对膀胱功能和后肢肌力的影响.方法:对12只正常家犬进行选择性S1~S3神经离断术,分别于术后1,3,7,14天及1月用尿流动力学测压仪测量其膀胱压力容积,并观察其后肢肌力变化.结果:双侧S1S2神经的损伤对犬膀胱功能和后肢肌力影响最大.结论:骶神经损伤的节段不同对膀胱功能和后肢肌力的影响具有显著区别.
各种外伤后导致的骶髓损毁,因其排尿中枢受损,失去排尿反射,产生尿潴留和失禁性溢尿,这类病人虽经康复训练,也永远不能建立起反射性排尿,后期常可引起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等许多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成为此类病人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医疗和护理的棘手问题[1].我科自1986年以来,收治外伤性截瘫伴大小便功能障碍者156例,对其中31例腰骶段损毁的病例实施了损伤段以上正常神经与骶神经直接吻合或者桥接吻合,以期形成新的排尿反射通路,重建大小便便功能.术后12~36个月的随访,二便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笔者在护理工作中取得一定的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患者男,39岁。因“骶尾部疼痛、麻木2年,加重1周”于2011年1月入院。患者是一名司机,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骶尾部疼痛、麻木,晚上疼痛加重,未予重视,入院前1周疼痛、麻木加重,难以忍受,外院行MRI检查示“骶尾部肿瘤可能”,遂入院治疗。体检:膀胱区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入院后, MRI发现S1-4椎体、椎管内及椎体前方见肿块影(图1),S2-4椎体内病变呈膨胀性改变,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病变充填椎管内,部分骶神经显示不清。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明显强化,S2-4骶骨明显破坏吸收,骶管明显受压变窄,向上累及S1水平, S5椎体信号不均匀。骶前软组织肿块与直肠脂肪界面清晰,两侧髂骨及骶骨翼信号不均匀。影像学诊断:S1-4椎体、骶管内及骶前占位性病变,考虑:(1)恶性肿瘤(淋巴瘤或骨髓瘤);(2)脊索瘤、巨细胞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遂行骶尾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S2以下骨皮质明显破坏,骨皮质变薄,局部肌肉受侵袭,骶管膨胀性增大;病变侵袭全部骶神经, S3以下神经根因病变组织侵袭不能游离,取部分病变组织行快速冷冻切片,排除淋巴瘤后,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
目的:观察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疗效。方法采用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32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少(P<0.05),残余尿量无明显改变(P>0.05),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疗效满意。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感染人体后易在骶神经根区潜伏,受到激活造成生殖器、肛周部位的红斑、水疱、糜烂、溃疡等改变,并反复发作.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感染人体后易在骶神经根区潜伏,受到激活造成生殖器、肛周部位的红斑、水疱、糜烂、溃疡等改变,并反复发作[1].HSV-2在人体潜伏和复发的机制尚不清楚,除了病毒本身的因素外,机体的免疫状况可能对其有关键性作用[2].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RGH患者发作期和静止期的免疫细胞,观察其动态变化,分析比较RGH患者与健康成人的免疫细胞,探讨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与生殖器疱疹发病及复发的关系.
背景:治疗骶尾部原发恶性肿瘤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放疗两种策略.广泛边界的外科手术可获得最好的局部控制率,但严重的骶神经功能损失会造成患者术后二便和性功能障碍.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可以使部分骶尾部肿瘤得到有效的局部控制,但大剂量的放疗可能会造成直肠、乙状结肠的继发损伤.目的:评估分离手术次全切除骶骨肿瘤后辅以IM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2例复发或难治的骶尾部肿瘤患者接受保留部分骶神经的次全骶骨切除术.男10例,女2例;年龄15~75岁,平均52.5岁,中位年龄60.5岁.病理诊断:脊索瘤7例、软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1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复发病例7例、初治病例5例.术中于瘤床残腔内置入皮肤扩张器水囊以隔离放疗易损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术后对外科边界欠佳的高危区域实施IMRT.记录手术及放疗相关并发症,骶神经功能学评估采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骶神经功能评分体系,应用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随访局部复发率.结果:以放疗结束作为随访开始时间,末次随访时间为2017年12月,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3.8个月).边缘切除2例,囊内切除10例.IMRT剂量强度为46~74 Gy.2例患者手术或放疗后出现伤口并发症,未见放射性直肠损伤.随访期内1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局部复发率16.7%(2/12).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评分平均为22.7分.结论:分离手术次全切除骶骨肿瘤后IMRT,可有效降低骶骨复发难治性肿瘤的术后复发率以及放疗相关并发症,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骶神经的功能.
骶骨肿瘤以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最为多见,其中脊索瘤约占29.2%,目前手术治疗,脊索瘤术后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67.6%和39.9%[1] .大多数医生多采取保留骶神经的"囊内切除术",以尽可能保留患者大小便功能、性功能和行走能力.
骶骨肿瘤根据肿瘤性质对在肿瘤内走行的骶神经可以有挤压、侵袭和破坏.下部肿瘤(S4~S5)在切除游离中S4、S5神经通常被切断.位于S3以上的良性肿瘤常在病灶内搔刮肿瘤组织,同时注意保护在肿瘤内通过的骶神经,使之尽量保留双下肢的足踝运动和排尿功能.为此,本文对骶神经的功能解剖做如下介绍.
脊髓损伤(SCI)后排尿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问题,是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药物、导尿术和生物反馈训练等治疗方法效果都不理想.许多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控制排尿.1977年Brindly[1]首先采用的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排尿术,通过置入电极实现了可控性排尿,但电刺激排尿是一种侵入性手术,价格昂贵,目前在临床上还不能被大部分SCI患者所接受.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由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组成的症候群,可分为特发型和继发型,2000年至2005年我们采用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女性特发性OAB患者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我们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不同脊髓平面的骶神经前后根交叉组合切断的方法,打断膀胱的全部同平面脊髓反射弧,获得与完全性后根切断相同的膀胱顺应性[1].1999年10月对3例完全性圆锥上脊髓损伤(SCI)患者施行了骶神经前后根交叉组合切断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脊髓损伤患者中,由于膀胱功能障碍引起严重尿潴留、尿路感染、膀胱内高压,导致膀胱-输尿管返流,甚至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截瘫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1].我国唐山大地震(1976年)截瘫患者15年后的死亡原因调查显示,49%~66%与尿毒症有关[2,3].因此,重建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对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Brindley等[4,5] 1976年创立并发展的骶神经前根电刺激(sacral anterior root stimulation,SARS)结合完全性骶神经切断去传入方法疗效满意.但SARS可同时引起逼尿肌和括约肌收缩,造成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严重影响排尿效果,如何减轻和消除SARS中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膀胱排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失禁,排尿困难,尿潴留等[1]。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尿路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可通过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神经源性下尿道功能障碍采用传统保守治疗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手术治愈率低且并发症较多[2]。近年来,随着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及下尿路症状的缓解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泌尿科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目前,已被临床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膀胱内、骶神经、阴部神经、生殖器背神经、胫后神经电刺激等[3]。虽然膀胱内和骶神经电刺激在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二者需要有创操作或植入永久电极,费用昂贵且并发症较多,非侵入性电刺激:阴部神经、生殖器背神经、胫后神经电刺激具有无创、可调、易操作等优点,同时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现就非侵入性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排尿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目的 探讨超微电流刺激骶神经配合电化学介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电化学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超微电流刺激骶神经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白细胞计数与NIH-CPSI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疗效(92.3%)优于对照组(71.8%)(P<0.05);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与NIH-CP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微电流刺激骶神经配合电化学介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效果较好,可较好控制慢性前列腺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病例某女,40岁,因"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半年"入院.经诊断为骨化神经囊肿,行骶神经穿刺手术.既往无肝炎结核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术后给予环丙沙星0.2g加入生理盐100ml,bid,2d.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骶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受损患者19例.Denis分类:Ⅱ型7例,Ⅲ型12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骶神经受损.根据术前CT扫描三维重建,充分了解骨折移位程度及骶神经走行区受压情况,根据三维重建立体结构及术者经验,进行软件预置螺钉,测量内固定的相关指标(直径、长度、角度),进行预手术,观察可能产生的效果,是否需要术者行扩大减压.按照计划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拍X线平片、CT扫描三维重建,了解椎弓根螺钉及髂骨钉有无松动、骨折愈合情况;进行Gibbons评分及Mjeed疗效标准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而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3D打印模型辅助下的手术规划、骨折复位、植骨融合内固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无切口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出现.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X线片或CT显示骶骨骨折均固定稳定,愈合良好.术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Gibbons评分由术前(5.21±0.49)分恢复至术后(2.18±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jeed疗效达到优良率84.2%.结论 术前3D打印技术可充分了解骶骨骨折的损伤程度、骶神经走行区受压情况,进而指导减压范围及置钉节段,术前更加精确的设计手术方案有助于减少手术时间,提高骨折复位及神经减压的准确性,有利于骶神经的恢复,降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大多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因为人的排尿功能是受骶髓神经中枢[1]和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控制的,当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时骶神经亦被麻醉且恢复较慢易出现术后尿潴留.对于术后尿潴留,临床常用导尿术,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几率.我科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目的:评价骶骨肿瘤手术骶神经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方法:对58例骶骨肿瘤手术中骶神经切除患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分析.结果:58例中,23例保留双侧S1~S3神经根,86.96%和78.26%患者肛门直肠和膀胱排便功能于3个月内正常.3例保留单侧S1~S5神经根,3个月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均正常.5例双侧S2~S5神经根切除,3个月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均不正常.结论:保留至少一侧S1~S3神经根对患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至关重要:肛门直肠及膀胱的功能恢复大多在3个月内.
硬膜外麻醉是当前国内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有着设备简单、应用范围广、对生理干扰小等优点,尤其在基层医院应用广泛.但是硬膜外麻醉也有着各种并发症,尿潴留就是其中之一[1],人的排尿功能是受骶髓2~骶髓4神经中枢和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控制,当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时骶神经亦被麻醉且恢复较慢,易出现术后尿潴留[2],临床研究显示,90%以上病人有尿潴留现象.因此,对我科需要实施硬膜外麻醉的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骶管是硬膜外腔的延续,骶管麻醉是硬膜外麻醉的一种.骶管麻醉是通过骶裂孔骶管麻醉穿刺,主要使麻醉药液在骶部硬膜外腔扩散,阻滞骶神经,使肛周神经传导中断,局部痛觉丧失,从而达到完全无痛和肛门括约肌充分松弛的麻醉效果.主要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部手术,而且成为肛肠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骶神经根鞘囊肿是Cyst of sacral neyve root sheath或Perineurial cyst.在1938年由Tarlov在成人尸检中偶然发现,并做了详细描述[1],故又称Tarlov囊肿.
骶神经根病常系在两侧骶孔处受全身或局部风湿性关节炎病变影响使椎间孔狭窄,骶神经根部受压,致骶神经所支配的部位臀部灼热感或性交痛,其他病因可为中、老年妇女因缺钙所致骨质疏松引起椎间孔有变形时引起.于20余年前发现此病后,即建立了常规治疗措施;肌肉注射大量维生素B1、B12以营养周围神经,服足量钙剂及骶骨部位理疗或按摩,收到较好效果.近3年来又加用中药桂枝茯苓胶囊口服,起到活血化瘀作用,效果更好.现将近两年的治疗效果与常规治疗方法对比观察如下.
背景:有研究表明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刺激器能有效重建脊髓损伤兔的膀胱排尿功能,但符合此技术的刺激电极至今未见报道。
目的:设计并研制既与兔骶神经根匹配又符合阳极阻滞技术的刺激电极,观察长期植入刺激电极的兔骶神经根超微结构及病理形态学变化,评估刺激电极安全性。
方法:纳入新西兰兔30只,随机抽取10只兔切取双侧S 2及S 3神经前根,光镜下测量其直径后,制成与其直径相匹配的套筒型刺激电极。将剩余2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植入组,每组10只。植入组麻醉后将刺激电极植入S2及S3神经根前处,饲养半年后处死取材,观察植入处骶神经根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长期植入该刺激电极后,光学显微镜下见植入组植入处骶神经根神经细胞结构保存良好,轴突无明显变性,无炎症细胞浸润及胶质瘢痕形成;透射电镜下观察,植入组髓鞘排列紧密,无脱髓鞘现象,神经元无核萎缩、核凹陷和异染色质增多等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植入组植入处神经根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ax,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实验成功研制了兔骶神经根刺激电极,长期植入骶神经根未出现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无细胞凋亡现象,安全性好。
骶骨肿瘤早期症状隐匿、不典型,不易早期诊断[1],在确诊时,瘤体往往较大,已累及腰骶部的神经根和血管、输尿管、膀胱等结构[2].手术切除是目前骶骨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骶骨部位解剖结构特殊,无论哪种手术方式,都会对骶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椎管硬膜外囊肿并非少见,然而多发生在骶神经或马尾神经处,以间歇性坐骨神经刺激症状及腰骶部疼痛为主要特征;而发生在胸腰椎的椎管硬膜外囊肿,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所产生的压迫症状与体征远较骶尾部严重[1],给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现就我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报告如下.
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缓解肛肠病术后疼痛.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对肛肠术后患者进行骶管注射疗法,止痛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72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18~70岁,复杂肛瘘50例,混合痔18例,外痔8例,肛裂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