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的死因统计资料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能发挥信息作用和决策作用,国内外的流行病学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为明确汕头市区居民的死因分布及变化趋势,为汕头市制定卫生策略和预防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开展本项调查研究.
自从1982年我区发现首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报告至今已有21年流行史,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流行规律,做好预测其流行趋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我区1982-2002年HFRS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近年来我省伤寒发病明显上升,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流行,现已有2市8个区县伤寒发病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0/10万高发区指标.为了摸清流行规律,探讨有效的防治策略,控制疫情发展,现对我省1990~1999年伤寒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为了解舟山市STD(性传播疾病)的发病情况,现将我市1995-1999年的性病疫情动态分析如下.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一直高居我市甲、乙类传染病之首位.为探讨病毒性肝炎发病动态及流行趋势,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现将我市1996-2001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动态分析如下.
根据枣庄市1998-2000年法定传染病订正年报表,对传染病谱及流行形势进行了动态分析,以便为制定今后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枣庄市1998-2000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目的了解舟山市细菌性痢疾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细菌性痢疾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2~2003年舟山市发生的细菌性痢疾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992~2003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波动在309.25/10万~27.63/10万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高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0~5岁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在不同职业中,发病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散居儿童、学生、渔(农)民、家务待业人员、工人.结论舟山市近12年来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加强疫情管理,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尤其是加强渔(农)民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卫生知识宣传和对儿童看护人的健康教育,改变卫生习惯,改善卫生条件是降低细菌性痢疾发生的有效方法.
为了解涪陵区性传播疾病的发病情况,使我区的性病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现将2001年的性病疫情动态分析如下.
病毒性肝炎是一组嗜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的肝脏坏死或急慢性炎症,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当前世界上面临的重大社会卫生问题之一.甲型病毒性肝炎在五型肝炎中发病率较高,疫情波动变化较大、涉及面广、容易以暴发形式出现.
截止到2000年6月11日上午11时,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应收疫情报告144份,实际只收到128份,未能按时报告疫情的监测点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湖北省和贵州省.本月共有57个监测点有流动人口疫情发生.
截止到2002年10月11日上午11时,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应收疫情报告144份,实际收到116份,共有28个监测点未能按时报告疫情,这些监测点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山东、西藏、新疆和福建等省区,本月共有30个监测点报告发生了流动人口疫情.
截止到2000年8月11日上午11时,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应收疫情报告144份,实际上只收到137份,未能按时报告疫情的监测点是福建建阳县、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湖北省沙市沙市区、广西区武鸣县、甘肃省临潭县和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乌苏县.本月共有57个监测点报告了流动人口疫情.
截止到2002年2月11日上午11时,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应收疫情报告144份,实际收到124份,共有20个监测点未能按时报告疫情.这些监测点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四川、陕西、山西、辽宁、黑龙江、湖北、广西、宁夏和新疆等省区,本月共有37个监测点报告了流动人口疫情.
截止到2000年12月11日上午11时,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应收疫情报告144份,实际收到133份,共有11个监测点未能按时报告疫情,这些监测点分布在山东、山西、辽宁、吉林、湖北、广西、重庆、西藏、甘肃和海南等省区,本月共有50个监测点报告了流动人口疫情.
截止到2000年7月11日上午11时,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应收疫情报告144份,实际收137份,未能按时报告疫情的监测点是吉林省龙井、山东省莱芜县、蓬莱县、济宁市任城区、湖北省沙市沙市区、广西区武鸣县和新疆和田县.本月共有59个监测点报告了流动人口疫情.
截止到2000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应收疫情报告144份,实际收到133份,共有11个监测点未能按时报告疫情.这些监测点分布在山东、湖北、辽宁、广东、广西、四川、西藏和山西等省区.本月共有53个监测点报告了流动人口疫情.
截止到2000年9月11日上午11时,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应收疫情报告144份,实际收到131份,未能按时报告疫情的监测点分布在山东、上海、北京、山西、辽宁、安徽、湖北、广西和四川等省区,本月共有55个监测点报告了流动人口疫情.
目的 了解浙汀省舟山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流行规律,探讨防制措施.方法 对1950-2007年舟山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及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全市传染病年均总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844.61/10万、53.55/10万和1.9%,下降到2000-2007年的364.66/10万、0.14/10万和0.04%.2000-2007年排在前5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依次是肝炎(124.37/10万)、梅毒(78.76/10万)、淋病(61.23//10万)、肺结核(48.54//10万)和痢疾(36.48/10万).结论 舟山市传染病发病谱和主要传染病顺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应根据传染病发病谱和主要传染病顺位制定相应的防制策略.
截止到2000年3月12日上午11时,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应收疫情报告144份,实际收到134份,辽宁灯塔县,浙江金华,山东烟台、济宁、蓬莱、梁山,湖北沙市,湖南岳阳、广西武鸣和甘肃兰州等10个监测点未能按时报告疫情.本月共有49个监测点报告了流动人口疫情.
截止到2002年7月11日上午11时,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应收疫情报告144份,实际收到128份,共有17个监测点未能按照报告疫情,这些监测点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新疆、广东、北京、江西、广西、云南和甘肃等省区,本月共有28个监测点报告发生了流动人口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