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大量的逆转录病毒能够感染许多物种,其中包括人类.逆转录病毒生命周期起始于将可逆转录的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的DNA上,成为原病毒.原病毒可激活也可灭活宿主细胞的基因.逆转录病毒极高的突变和重组率极易导致其宿主范围和毒性改变,因而可感染人体细胞并做为部分宿主基因长期整合在人体细胞上,可导致肿瘤、免疫缺陷、白血病和淋巴瘤.
艾滋病病毒1型(HIV-1)属于单股正链核糖核酸(RNA)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其成熟病毒粒子含2个基因组,每个基因组全长约9.8kb,含3个结构基因、6个调节基因和两侧长末端重复序列.该病毒因具有高突变率、高重组率和高复制率等特点,故其基因组能快速变异,产生大量变异株,从而顺利逃脱宿主的免疫压力,致使HIV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总数日趋增多.至2003年底,全球HIV/AIDS患者总数已超过4 000万,每天仍有约1.4万人新感染HIV[1].通过对HIV-1基因片段或全长特异性扩增、测序及种系分析,可将其变异株做基因分型,这对于HIV-1监测、诊断、疫苗和药物治疗等发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评价菌落PCR法鉴定噬菌体抗体库阳性重组率的可靠性. 方法鼠抗体基因Lc片段、Fd片段经酶切、纯化后,依次克隆入pComb3载体上相应的酶切位点,电转化XL1-blue菌后建立鼠源性Fab噬菌体抗体库.比较菌落PCR法、质粒PCR法及质粒酶切法鉴定转化菌阳性重组率的一致性.同时用空菌、空载体、空载体菌等作模板为对照PCR,以排除相关组分的干扰. 结果建立的Lc库的库容为1.175×106CFU, Fab库的库容为1.02×106CFU.3种方法鉴定的阳性重组率不同(Lc的重组率依次为100%、78%、78%,Fd的重组率依次为90%、66%、66%,Lc与Fd同时插入的重组率依次为90%、50%、50%).菌落PCR法鉴定的重组率偏高,存在假阳性现象.对照PCR提示,XL1-blue菌本身可能是导致假阳性扩增的原因. 结论用菌落PCR法不能准确鉴定噬菌体抗体库的重组率,用质粒PCR法或质粒酶切法鉴定更为可靠.
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又称为短小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s,STR)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repeat sequence,SRS或SSR),是近年来飞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DNA高度多态性遗传标记系统,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泛、高度多态性、杂合性高、重组率低的特点,在群体中变异范围大,构成了丰富的长度多态性,有高度的个体特异性,并遵循孟德尔共显性遗传规律,提供了众多有高度遗传信息的新的多态性标记[1].
目的以中国北方汉族群体为基础制作22号染色体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连锁遗传图,比较22号染色体物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对6个STR基因座进行分型及家系分析.结果绘制出中国北方汉族群体22号染色体6个STR的遗传图,初步比较了22号染色体6个STR基因座间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的关系.结论 22号染色体上6个STR间的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存在较复杂的关系:6个STR基因座的遗传距离不仅与物理距离的大小有关,而且中国人与白人以及性别之间22号染色体物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关系存在差异.
染色体作图常用两点测验法和三点测验法.两点测验法是基因定位方法.最基本的方法.三点测验法是最常用的染色体作图方法,通过计算基因间的重组率,以三对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顺序,即可作基因在染色体上遗传距离及排列顺序图---染色体作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