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总的患病率在西方国家为1%~2%,UC在我国很常见,近年被诊断为CD的病例也越来越多.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很清楚,现在比较公认的观点为:IBD为有多基因缺陷的易感体质对肠道菌群产生过高的免疫反应所致.1996年以来较多研究者用连锁分析探索其易感基因在人类遗传图的位置,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现就此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基因组革命带给我们的世纪希望现在我们知道,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功能的DNA片断,每种生物都有有限数目的染色体,比如我们人类有23对46条分别来自父母双亲的染色体.因此,如果我们测出了全部人类23对染色体上的DNA序列,那么,我们就可能掌握人类几乎所有的遗传秘密.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1986年,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雷纳托*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在Science杂志上率先提出了继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之后的第三大科学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ic Project,简称HGP).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用15年时间(1990~2005),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确定人类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定位约10万基因,并对其他生物进行类似研究.其终极目标是:阐明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识别基因;建立储存这些信息的数据库;开发数据分析工具;研究HGP实施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人类基因组计划”,联邦政府拨款启动了该计划.此后,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家的科学家也正式加入了这一计划.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脊柱为主要受累部位的关节性疾病,因患者类风湿因子阴性,又称为血清阴性脊柱病.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要到关节严重损伤才能确诊.近年发现,在传统诊断的基础上加上HLA-B27+检测,可以提早诊断,为患者预防和治疗赢得时间[1,2,3].我们利用家系遗传图对五个家系16名AS患者进行研究发现:AS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现报告如下.
目的以中国北方汉族群体为基础制作22号染色体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连锁遗传图,比较22号染色体物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对6个STR基因座进行分型及家系分析.结果绘制出中国北方汉族群体22号染色体6个STR的遗传图,初步比较了22号染色体6个STR基因座间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的关系.结论 22号染色体上6个STR间的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存在较复杂的关系:6个STR基因座的遗传距离不仅与物理距离的大小有关,而且中国人与白人以及性别之间22号染色体物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关系存在差异.
自1980年以来,随遗传学理论的进展和新的实验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出现,遗传图经历了从第1代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遗传图、第2代短串联重复遗传图、到第3代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图的演变和发展,使得遗传图的信息含量不断增加。目前,除了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开发仍在进行之外,遗传图的绘制工作可以说已经完成。这标志着遗传图已全面进入应用阶段,并日益成为“功能基因组计划”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综述了遗传图的发展,简要介绍了由3种遗传标记为骨干构成的遗传图、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概述了遗传图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领域,并重点综述了遗传图应用于连锁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尤其是遗传标记的选择、交叉干涉现象对连锁分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