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藕,首先想到的就是亭亭玉立的荷花.不论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还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对荷花有着独有的情愫.其实,荷花与莲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和果实,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已经完全融人中国人的文化里,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开始食莲藕了,而且还受到了王室贵族的喜爱.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匹诺曹是我们班成绩顶差的男生,所以他去学了美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美术成了那些不学无术成绩糟糕的学生的避难科目.物理实验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叫匹诺曹的男生,突然在我的笔袋里塞了张字条.那张纸片溜到了我那些荧光笔、中性笔、圆珠笔中间去了.我哗啦哗啦翻了几下,终于把它找了出来.那上面写了六个字:出淤泥而不染.我没头没脑的问了匹诺曹一句:什么啊?他朝我笑:没读过《爱莲说》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北京的七八月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走在颐和园昆明湖边上,那一片片高低起伏的荷叶只一眼就让人感到一丝宁静沉入心底.荷花本身就有一种静态之美,只有静水才适宜荷花的生长.荷又名莲,素有花中君子之名,更是历代文人笔下的宠儿.宋代著名的《爱莲说》中就分别写出了荷花的生长环境、体态和气质.荷不仅有很高的观赏性,更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夏季上火的时候人们常会泡些莲子心来喝;熬粥的时候加些荷叶和莲子既能保健,又能增进口感和色泽.
每年九月份,是莲蓬和莲藕的盛产季节.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莲花可谓是集宝之成.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流连于莲的美丽,有多少诗句抒发着对莲的爱意.<爱莲说>字字珠玑,将莲之香远、莲之高洁、表现得淋漓尽致,爱莲之情溢于言表.
无论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还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是中学课本上必须背诵的篇章.无论是前者的节奏、品格还是后者夜曲般舒缓的韵律和静谧的景致都让荷花透着一股墨香.
荷,古代又称"芙蕖".夏秋季节,杭州西湖的一大美景便是湖中之荷,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赏荷不仅要赏荷花的红粉多姿,更少不了荷叶的浓淡碧绿衬托.站在岸边深吸气,便会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这不仅有荷花散发出的幽香,更多的应该是如盘的荷叶透出的清新之气.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赞荷花之品质,荷叶又何尝不是呢.殊不知,荷除了用来观赏之外,其全身皆可入药,这样即便离开了它盛放的季节,四季都能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今天就来谈谈荷叶的用途.
藕生于污泥,一尘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秋令时节,正是鲜藕上市之时.藕是蔬菜中抗氧化活性最强的,其总多酚及总类黄酮含量也是最高的,它们都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类黄酮还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本草纲目》称藕为灵根,是祛痰生津之品,有解渴、醒酒、止血、散瘀等功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北宋周敦颐的一首<爱莲说>将荷花的高洁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成为咏荷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