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PTGCD)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重要价值.方法:本研究使用飞利浦IU-22彩超诊断仪,以急性胆囊炎的8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40例为一步法,对照组40例为二步法,所有患者术后均对两种置管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造瘘术80例,一步法39例一次成功,1例两次成功.二步法39例一次成功,1例两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造瘘术具有安全,创伤小,缩短手术时间,在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临床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 PN)和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EN)两种途径,随着营养模式的认识与变迁,肠内营养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普及[1]。近年来随着对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 AP)相关营养支持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早期肠内营养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减少体内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及继发感染,改善营养状态,成为AP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2-3],如何早期建立EN通道实施空肠营养,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目前,常用的建立EN通道方法有内镜下经鼻放置、透视下经鼻放置、术中放置、内镜下经皮胃胃造口、床边电磁导航下经鼻放置、床边放置等,而床边放置具有患者耐受性好,费用低,操作简便,风险低,不用来回搬动患者等优点。床边放置又有被动等待法、主动置管法等,笔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入院的AP患者通过注气法主动置管法及非注气法主动置管法在置管成功率、腹胀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对重症患者应用单导丝幽门后置管法补救性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的方法与护理。方法:对84例放置螺旋型鼻肠管但不能自行通过幽门的重症患者,采用床边单导丝幽门后置管法放置螺旋型鼻肠管,并监测置管时间,成功率,置管前、中、后患者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及置管并发症,并对其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平均置管时间(9.6±3.5)min,置管成功率为81.0%,置管过程中心率加快与置管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管结束后1h心率恢复到置管前水平;置管对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置管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单导丝幽门后置管法放置螺旋型鼻肠管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①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59.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2例,肾病综合征2例,高血压肾病1例,糖尿病并发多囊性肾病2例.15例中发生导管功能不良9例,除外导管在皮下隧道扭转,远端头部错位,贴壁等造成术后即刻或早期功能丧失,本组病例中导管使用2~6月后渐出现功能不良,为60%,远较一般统计数据高;②留置方法部位,所有患者插管部位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其次为左侧颈内静脉.应用Seldinger技术,并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导管尖部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连接水平或上方.常规建立皮下隧道,涤纶套距导管皮肤出口约2~3cm.
1997~1999年我们对50例小儿化脓性上颌窦炎行上颌窦置管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本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8~13岁,其中双侧上颌窦16例,右侧上颌窦19例,左侧上颌窦15例.X线拍片35例,CT轴位扫描15例,均诊断为化脓性上颌窦炎.
目的 探讨上下泪小管均断裂并难以寻找断端时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2例(12眼)外伤性上下泪小管均断裂者,经用多种方法仍找不到鼻侧断端,采用先切开泪囊,分别逆行寻找上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然后用带双探针硅胶管行双路环形置管法吻合上下泪小管,观察术后远期效果.结果 手术后拔管前患者存在轻度溢泪,异物感,少数内眦充血,硅胶管轻度移位,但无脱管者.拔管后随访观察3个月至1年,其中治愈10眼,泪道冲洗通畅,自觉无流泪,治愈率83.3%.有效2眼,偶有溢泪,冲洗泪道有狭窄,冲洗液部分返流,有效率16.7%.结论 泪囊切开联合双路环形置管法治疗难以寻找鼻侧断端的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患者,手术直观,效果可靠,且支撑管隐蔽不影响外观,克服了术后下睑外翻及下泪点外翻的发生.
目的 探讨“经皮肤一针吻合并双泪小管置管法”修复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的手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11眼)采用“经皮肤一针吻合并双泪小管置管法”修复的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病例的资料.手术显微镜下分别找到上下泪小管的颞侧和鼻侧断端,用直径为0.8 mm硅胶管作为支架插入拟吻合的泪小管,用5-0丝线分别经皮肤吻合上、下泪小管断端各1针.术后3个月拔除泪小管支架,随访时间3 ~36个月.结果 11例中,治愈9例,基本治愈1例,无效1例.所有病例眼睑伤口愈合良好,无眼睑或内眦外伤性畸形.无并发泪点撕裂者,无自行意外拔出硅胶管者.结论 本手术能直接同时吻合断裂的上下泪小管,且硅胶管隐蔽.伤口无长期存留缝线,避免了缝线引起的炎性肉芽肿而造成的泪小管狭窄或阻塞.
下睑内侧裂伤,常伴有泪小管断裂,手术对位缝合困难且效果不尽人意.作者自1995年起采用环形置管法治疗此症,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致聋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对该病有多种非手术治疗方法,无效时可选择手术治疗.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们采用切开鼓膜放置T形通气管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64例,疗效较好,现将其中资料完全的48例(83耳)报告如下.
洗胃是抢救中毒患者必不可少的急救措施,而能否在短时间内顺利置入胃管,妥善的将插入的胃内的胃管固定,是确保洗胃过程顺利进行及时有效排除毒物的关键环节.一次插管成功率低胃肠道刺激症的发生较普遍.为提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们使用口含液体置管法,经鼻插管法取良好效果.
我科2002年7月~2005年5月,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法[1-2]心包穿刺置管引流23例恶性心包积液,现总结报道如下.
目的 总结分析对300例肿瘤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化疗的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300例晚期肿瘤患者进行化疗,采用深静脉置管的方法,观察患者输液反应情况.结果 穿刺成功率100%,置管时间5~15d,置管后活动自如,输液时无局部反应,无局部皮肤红、肿、痛,拔管后伤口愈合好,无1例感染;无导管脱落.拔出深静脉置管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效果良好,置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和保持正压封管以及精心护理是安全长期置管的重要保证.结论 采用深静脉置管的方法进行化疗,可减轻化疗时的局部输液反应,对于长时间化疗的患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腹膜透析(PD)进入临床已达30余年,随着其设备的不断改进,此项技术已成为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的方法有经皮置入、腹腔镜置入和外科手术置入法,其中外科手术置管法最为普及,其优点是医师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解剖结构清楚,损伤相对较小[2].我院对2003年1月~2008年12月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的5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外科手术置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外周静脉留置针替代头皮针用于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在临床已广泛使用.一般选择患儿头皮上有弹性、粗直、血流丰富的血管进行留置[1].
目的:比较床边徒手置入鼻肠管与胃镜引导下置人鼻肠管法应用于克罗恩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 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行鼻肠管置入的克罗恩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在胃镜引导下置入鼻肠管法;观察组采用床边徒手置入法,对两组的置管成功率、患者痛苦指数、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床边徒手置入组的痛苦指数及置管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床边徒手置入鼻肠管,可显著降低克罗恩病患者置管的痛苦指数、置管费用,保证置管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本文于1998年11月至2004年4月采用侧隐窝穿刺结合置管法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6例患者,其中168例获得10~36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B超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穿刺术是中心静脉置管方法中的一种特殊定位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法通常采用的是颈外静脉穿刺术,但是由于一些病人血管走行变异或危重病人血容量不足,在送管过程中很困难,往往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肾移植病人术后输血、输液量大,用药治疗复杂,抽血检查项目繁多;多次反复的静脉穿刺不仅使周围静脉遭到严重破坏,也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1].因此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不仅是保障肾移植病人术后输血、输液、用药和抢救工作的关键,也是护理工作的难点.对肾移植病人术后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能有效地解决护理上的这一难点.通过对102例肾移植病人术后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效果良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恶性胸腔积液是癌症晚期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大量胸水压迫肺组织可产生呼吸困难,导致呼吸衰竭,心脏衰竭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是局部应用化疗药物,有效率50%~90%,但毒副反应相对较大.我们自1998年开始应用胸腔内置管法注射白细胞介素-2,联合顺铂治疗30例恶性胸水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昏迷患者常需要留置胃管,昏迷伴舌后坠患者置管困难,现行常规置管法[1]置管成功率低,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近年来,昏迷患者留置胃管的各种改良方法屡有报道[2-4].经过长期研究与摸索,笔者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昏迷伴舌后坠者留置胃管的改良方法,将其命名为“徒手三步消除阻力留置胃管法”,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对我院155例住院昏迷患者进行常规置管法和改良的徒手三步消除阻力置管法的临床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深静脉置管技术.90年代后期,深静脉置管术引入我国,并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许多大型医院得到普及,被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救治、肠外静脉营养、血液标本采集、血液透析、肿瘤化疗和排除体腔积液等方面[1].
半坐位鼻饲置管患者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咳嗽、吞咽反射均减弱或消失,不能合作,并且伴有舌后坠,坠向后方的舌根堵塞了口咽部通道,且痰多,加大了插胃管的难度。按照常规的鼻饲管胃管方法,成功率较低[1~3]。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在临床工作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者的痛苦,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一种新的鼻饲管置管方法,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对于一些咽腔异常或缺乏合作的患者,如咽腔狭窄、舌根后坠、保留鼻腔或口腔气管插管、昏迷伴有吞咽反射迟钝或丧失等患者,利用常规法留置胃管往往有困难,而利用喉镜辅助置管法又会增加患者痛苦.我科自2001年1月到2002年10月对常规置管困难患者50例,利用引导钢丝辅助营养胃管置入方法,效果满意.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起病凶猛,进展迅速,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40%[1].经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EN)支持是将鼻空肠管置入屈氏韧带以下空肠,避免对胰腺分泌的刺激,减轻胰腺炎的症状,降低SAP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对重症胰腺炎患者放置营养管,有常规方法、X线透视法、内镜下置管法3种[2],患者所受痛苦大、耗时长、效果差,其中内镜下置管法中的胃镜下异物钳辅助法是相对有把握的置管方法,但往往会在胃镜退出时将营养管带出小肠,导致置管失败[3].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过不断摸索,掌握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插管方式,即经结肠镜活检孔道鼻胆管辅助置管方法,使鼻空肠营养管快速而准确进入屈氏韧带以下空肠,达到营养支持治疗.
目的:观察转移性肝癌组织间插植后装放射治疗的效果和毒副反应,探讨其应用于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可行性.方法:对25例结、直肠癌术后确诊肝转移患者行组织间插植后装放射治疗.剖腹探查术中置管18例,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7例.放射源为高剂量率192Ir,每次照射8~10Gy,总量30~40Gy,3~5次,1~2周内完成.结果:25例无明显毒副反应,1,3,5年生存率(按寿命表法)分别为81.8%,34.5%,10.2%.癌胚抗原(CEA)滴度变化可作为肿瘤控制与否及有无肝内、外隐匿病灶的重要指标.结论:术中B超引导肝穿刺2种置管法安全、可靠;作为局部根治性治疗手段,对原发于结、直肠的肝转移癌的治疗是有效的.
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创伤小、术时短、术后痛苦轻及恢复快等优点,已日益被广大患者所乐于接受,笔者应用两种不同的硬膜外置管方法用于LC的麻醉,旨在比较其麻醉效果的优劣.
管饲肠内营养因其众多的优越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危重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内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方法,主要包括内镜旁活检钳置管法及导丝置管法,但这2种方法在应用于危重患者时均有较大局限性.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对119例危重患者采用经胃镜活检孔道快速放置空肠营养管建立肠内营养,取得较满意效果.
超声引导下肝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已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1];但直径大于10 cm的巨大肝囊肿单次硬化治疗复发率高,治愈率低.我院2006~2010年对巨大肝囊肿行置管后多次无水乙醇硬化治疗32例,效果良好.
目的观察微创法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以静脉留置针与哈娜好静脉输液器及无菌引流袋连接行持续胸腔闭式引流,与既往置管法(对照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比较,以X线胸片作为疗效的比较依据.结果应用微创法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术与置管法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微创法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有疗效好、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少等优点.
膝关节镜手术是目前治疗关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膝关节镜手术虽然体表创伤小,但膝关节镜术后中度-重度疼痛发生率仍为76%,因此有效地控制患者术后的疼痛非常重要。连续股神经置管术后镇痛,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1-3],但仍然存在镇痛不全现象。一般,传统经验置管法只是将导管置入越过套管前端8~10 cm,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导管位于神经周围,故术后镇痛效果不能确保完全满意。近年来,我院开展的股神经连续刺激精确置管较传统经验置管的镇痛效果有明显改善。此置管方法需要专业的麻醉护士进行配合。现将40例行股神经连续刺激精确置管患者的麻醉配合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