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定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专题小组讨论和关键人物访谈)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同时了解卫生主管部门对改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的有关意见与建议.目前的农村卫生医疗机构在新农合实施后病人数和职工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由于各级政府对农村卫生医疗机构投入有限,工资福利低、工作环境差等原因卫生人才下不去且留不住,农村卫生人员缺乏进修培训的机会,难以适应新形势等.建议:政府要加强探索开发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新途径,全额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和公共卫生经费,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乡村医生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网底的卫士,乡村医生聘任管理则是农村卫生人力配备的关键环节之一.对北京市M县的实地观察发现,由于农村“乡政村治”治理模式、“乡土社会”独特性质和配套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乡村医生聘任管理目前存在人力供给短缺、程序不够健全、制度执行失范、管理职责割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以形成规范、有力、高效的村医聘任管理局面,进而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我国农村卫技人员的数量、专业教育程度、业务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不断发展的健康需求,需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改进医学教育的结构、层次、布局、专业结构和教育模式.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是医改得以顺利实现的核心要素.课题组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的农村“熟人社会”,对村医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而因为宗亲、姻亲等传统关系形成的亲情、乡情、友情等使得村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执业环境.在“人情味”比较重的乡村社会所形成的具有乡土特色的诊疗方式为村民就医带来便捷,但由于资源、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村医的服务提供中存在“重医轻防”现象.
实地观察研究发现,目前B市M县村卫生室的设置状况和村医的配置存在以下伦理问题:基于服务人口数量的村卫生室配置无法保障公平;公共产品的市场运作方式导致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不足;职业素养趋弱的村医队伍影响农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基本药物落地制度现状影响村民对村医的选择与信任;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纳入与否影响参合农民的均等受益.
在实地观察与访谈的基础上,对影响当前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现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激励机制尚未发展健全,影响了农村卫生从业者工作的积极性,也导致新农合难以吸引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村卫生工作者.同时,村医行医中的自主性还有待提高,这也是阻碍农村卫生工作者数量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目前农村卫生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阶段,农村礼俗社会特有的伦理约束将对村医队伍的维系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实地观察数据和访谈资料的分析,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下我国农村卫生的人力资源建设在数量、质量和分布三个方面分别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村医数量在不断减少,同时缺乏新成员加入;二是技术水平和学历层次最高的农村医疗从业人员大多选择个体行医而不是加入政府购买;三是村级卫生人力资源在地域分布、男女比例分布以及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比例分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资源的利用.
基于实地观察和访谈,探讨了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培训方式的历史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于农村医疗实践的影响.建国初期的培训体系使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最大效力,促使农村卫生队伍迅速形成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农村卫生人员培训能有效提高村医的知识积累,但对比以前,在实用技术培训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另外,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的发展历史表明,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中医药培训将对农村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