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所引起的政府卫生决策意识改变导致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供连续性卫生服务呈现明显的波动性:计划经济时代,“分级分工,就近就医”的服务模式曾是我国连续性服务的理念萌芽和初始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则形成了“自由择医,碎片化提供”的非连续服务模式;2009年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后则呈现“基层就医,连续综合”的整合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上述三个阶段服务提供模式的波动特征背后隐含着不同时期政府意识形态对卫生服务治理的深刻影响,充分证明了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具有明显的政治脆弱性。这种历史演化特征的政策动因为我国以及转型国家维持卫生服务网络延续连续性服务模式提供了诸多政策经验和启示:重视基本保健策略,建立完整的基层卫生体系框架和系统的、整合的运行机制以及重视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提供理念等。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网底,卫生政策在这一级的设计安排与执行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水平.本文在对北京市H区村卫生室进行实地观察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政府在村医待遇、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对村级医疗的政策保障和对村卫生室的建设与发展所显现出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卫生政策以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但课题组实地观察后发现,村卫生室的实际运行情况与政策文件规定之间出现了裂痕.文章从村卫生室的用人机制、投入补助机制、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几方面深入分析村卫生室实际运行状况与相关政策文件规定之间的裂痕,进而探讨弥合裂痕的对策建议.
在实地观察与访谈的基础上,对影响当前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现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激励机制尚未发展健全,影响了农村卫生从业者工作的积极性,也导致新农合难以吸引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村卫生工作者.同时,村医行医中的自主性还有待提高,这也是阻碍农村卫生工作者数量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目前农村卫生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阶段,农村礼俗社会特有的伦理约束将对村医队伍的维系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