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宝宝到医院看医生时,在认为自己宝宝病情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在门诊输液室进行静脉点滴治疗是宝宝的父母选择的主要治疗方式,现在的专科儿科医院门诊的就诊量大,人员流动大,特别是在门诊输液室等候静脉输液的患儿及其陪伴的家长更为聚集嘈杂.其一,环境是造成人的心情好坏的重要因素;其二,患儿在静脉穿刺的过程中,难免会又哭又闹,陪护宝宝的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会在这时不知所措,甚至在护士不能一针穿刺成功时,心疼宝宝,而表现情绪急躁;另外,在输液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也慌张急躁,家长所表现的这些心情、情绪,医生护士都会能理解,下面的一些输液中的小常识能帮助家长朋友积极配合好护士的工作.为了使护士能顺利完成静脉穿刺过程和患儿能顺利地完成静脉输液治疗全过程,需要家长配合护士做好以下方面协助工作:
一次,我到医院探望病人,看见在侧边病床上躺着一中年男子,他愁容满面,还不住哀声叹息,逢人就说:"我以后怎么办呀?"在旁陪护他的妻子,也是双眼红肿,不停用手帕擦着眼泪,面容流露出一种深深地忧虑.
1 开展健康教育的时机选择(1)入院时的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接诊护士向患者和家属介绍住院规则、陪护探视制度、病区卫生管理制度及科室布局、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并教给病房设施的使用方法.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几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眼帘,在我心中一直没有走.而在现实中,我再也看不到她了.母亲是我看着走的,很多人说,他的父母或亲人是如何如何安祥地故去的,而我没有看到,我看到的却是她的无奈、她的不舍、她的一声叹息!就连一句遗言也没有留给我,留给我是无限悲伤和哭不出来的眼泪.母亲的离去在我心里留下一个结,我也曾多次问过姐姐:咱母亲没有说过什么吗? (在母亲病重期间一直是姐姐陪护)许是我的天真吧,人都走了,说什么不说什么,还有意义吗?的确,母亲的离去我有些冥想,一直困扰着我.时不时地回望老家的方向,总想当面向老人家问个明白.其实,我也想过,再理性的人也有不自觉不坦荡的角落,心里的结就总会挥之不去,难以消解积淀下的种种悱恻.
为了促进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康复,作者根据临床实践,从护理人员及家属和陪护两方面加以分析,从中发现影响老年病人康复的有关因素,并从这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为老年病人的护理提供指导和帮助.[关健词] 老年病人;康复;护理
目的:讨论预见性护理管理模式在感染科的陪护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此强化医院为感染科就诊的患者提供系统化,完整的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感染科患者的疾病治愈率.方法:选取在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一年内,我院感染科收治的240例患感染科患者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陪护组,每组患者各1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的是我院感染科的常规护理方法,而陪护组患者在接受我院感染科的常规护理方之外,同时还接受预见性管理干预的护理方法,观察期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陪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与观察组患者相比,护理效果显著增加.结论:预见性护理管理干预的护理方法可以合理的安排感染科患者的休息康复时间,督促患者遵守医生进食的相关嘱托,因此对患者的疾病控制有很好的帮助,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的模式.
神经外科监护室(NICU)属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病房管理模式,收治的都是病情危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这些患者绝大部分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家属又不允许陪护,护理人员每日基本是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治疗护理任务,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在神经外科十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NICU常见的一些护理安全隐患,并对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基层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决定了高陪护存在的必然性,一方面,对满足病人生活、心理需求,促进病人康复,保障病人安全措施的落实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陪护人员多,增加了病室管理难度,但在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下,医院管理行为必须满足病人的实际需要,得到病人的认可.文章从社会学、心理学、传统道德使然、避免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等方面分析,如果病情需要或病人和亲人有要求,认为住院病人留亲人陪护有一定的必要性,医院应适当放宽病人留亲人陪护的限制.
为了适应和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特需护理的市场需求,于2000年探索设立了医院临床特需陪护中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如何作好管理工作,确保这支队伍的稳定和人员不流失,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已成为管理者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收治脑血管病患者62例,对其陪护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陪护人员在护理中的积极作用,减少了负面影响,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方法:召集陪护人员集中进行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每周两次,每次1.5~2小时,由专人主持,其他医护人员协助.结果:充分发挥陪护人员在护理中的积极作用,减少了负面影响,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结论:有效的健康教育使陪护获得更多的疾病知识,基本的护理方法,预防复发应有的健康行为方式,从而在住院期间很好的配合医疗护理,使患者缩短病程,出院后使患者的后期康复得到有效的保障.
2001年1月~2002年1月,我院因无输液室,来急诊输液观察的病人很多,加之又随时有急诊抢救病人,特别是无陪护的病人占大多数.在人员少、输液病人多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液体走空,空气进入滴斗下面输液管中,造成患者恐慌、紧张,不仅直接影响护患关系,还造成了其他负面影响.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摸索,研究出此排除空气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儿科病房的管理除应具有先进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技术操作外,科学的管理也决定着护理工作的质量.儿科患儿年龄小,认识能力差,陪护多,临时处置多,操作琐碎,再加上独特的生理、心理和临床病理的特点,护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现总结如下.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高危科室之一.收治对象为早产儿、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多胎儿等病情危重的患儿,由于新生儿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医院感染率高.因此,为保证各项治疗,护理能正常实施,减少交叉感染,必须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必须严格限制患儿家属的陪护和探视影响.
目的:了解陪护对正常足月新生儿护理认知程度和所存在的误区.方法:调查产后第1、2天住院期间主要来护理正常足月新生儿的陪护人员100例(不含医务人员和专业的月子保姆).结果:陪护对正常足月新生儿护理认知程度较低,女性陪护的认知程度高于男性陪护.结论:陪护缺乏科学育儿的护理知识,尤其女性陪护受传统观念和长辈的影响对新生儿护理存在很多旧的观念和错误的护理方法,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
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工作环境不良:在县级医院,周岁内的住院患儿往往有3~5个人陪护,使得工作场所拥挤、混乱、噪音增大.国际噪声委员会规定,噪声水平白天≤45dB,夜间≤30dB,增大的噪声会导致护士紧张、疲劳,而混乱的环境也会带给护士不良刺激[1].
病历资料患者,男,76岁.以"发现右大腿外侧肿块1年,近2个月生长较大"为主诉来诊.患者原有脑梗死病史4年,遗留有右侧肢体活动障碍.有陪护协助下可缓慢行走.1年前发现右大腿外侧有一2cm×2cm大小肿块,无痛,未在意.近2个月,肿块明显增大约拳头大小,来院要求近一步诊断治疗.
病房管理实际是对患者家属的管理,患者由于疾病所致的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住院期间均有亲属陪伴,这就产生了陪护问题.这种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群体,是具有共同目标,在心理上互相依附,行为上交互作用,互相影响,情感上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一群人.
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院长杜智.有人说,他很傻.10年前,他谢绝了国外医学机构的高薪聘请,回国接手当时正陷入经营困境的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为患者着想,他首推"包餐制",建起了每年要贴补200多万元的患者食堂;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推行"无陪护"……
相信很多去过医院病区的人都能见到"请保持肃静"的温馨提示,其实,这是一种很高标准的区域条件,表示医院的病区应拥有良好的秩序和安静的环境.2010年年初,卫生部首次做出规定,明确将患者的面部及口腔清洁、喂饭、翻身拍背等床旁基础护理内容纳入护士工作职责.此后,很多大医院都推出了"无人陪护病房"(简称"无陪护"),患者不需要家属照顾,也不用额外花钱请护工,减轻了许多患者家庭的从力负担".
"患者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内分泌科护理团队的心声.自2010年4月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开始,两年来,她们用专业、爱心和责任心,细心呵护着每一位患者.摸索探寻优质护理内涵两年前,刚刚接到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任务之初(当时称为无陪护病房),患者家属及护士们都不是太理解,"无陪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秘籍在何方?在努力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护士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与诠释.
最近,某医院的护理部展开了一个关于不良事件是否上报的护士讨论会,具体情况如下:
患儿,女,8个月,肺炎。入院后,给予患儿内科二级护理,有陪护,安置于2m×1.5m、左右两侧带床档的床上。凌晨2︰00,夜班护士为同病室患儿输液,巡视病房时,未发现异常。凌晨3︰00,患儿从床档孔中间滑出,头部着地坠于床下,患儿哭闹,家长遂惊醒,见患儿头部出血,抱患儿到护士站,检查发现头部约有0.5cm长的伤口,护士立即给予清理消毒、按压止血,通知医生,医生查看患儿后,嘱咐继续按压,未做特殊处理。第二日晨会交接班上,夜班护士未交接汇报此患儿坠床事件。
血液透析治疗(简称血透)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也被称为人工肾、洗肾.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对流的作用将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血液透析中心(图1)具有以下特点:患者相对稳定,相互熟识,气氛融洽;规律透析,与正常人无异,可自助来完成透析,只有少数行动不便者需要陪护;计算好透析时间,实行排班预约,等候时间少,但透析治疗时间长(约4小时).
汶川大地震以后,华西医大二院收治了很多受伤的儿童,他们的伤情令人可怜,他们的心理创伤更令人心痛!在病房里,时时响起孩子们的梦中惊叫:"地震了,快逃啊!""那个房子裂缝了,逃啊!""我们一起唱歌,让外面的叔叔听见救我们!"自愿前来的"陪护妈妈"都不敢随意碰床,因为只要床一动,孩子们就会惊叫地震了!惊恐过后,很久才能够平静.
目的 调查武汉市4所三级医院住院患者对陪护需求现状,以期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方法 根据马斯洛理论,自制“住院患者对陪护需求情况调查表”,对武汉市4所三级医院的526名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住院患者的陪护需求总体较高,其中患者对尊重需要维度的陪护需求最高(得分为2.41±0.39),但满足程度最低(得分为2.59±0.43),其次为爱与归属需要维度的陪护需求(得分为2.35±0.40),再次为安全需要维度的陪护需求(得分为2.34±0.35),生理需要维度的陪护需求程度最低(得分为2.08±0.32),但满足程度最高(得分为2.63±0.44).结论 护理人员应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患者的尊重需求;提高护理技术和服务水平,提供安全服务;提供多模式陪护,满足患者不同层次需求.
对于住院治疗的患者来讲,其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氧气、休息、睡眠、运动、舒适等,部分要靠别人的帮助才能满足.在我国,对患者进行生理方面的护理,大多是由家属完成.而在新加坡的医院里,实行的都是无陪护制,满足患者生理需求是护理工作的重点.笔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从事注册护士工作,对这种尊重患者生理需求、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模式有切身体会,特介绍给国内同行参考.
我们在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中,有4例粉碎性骨折块离体并污染,被医生或患者陪护人收集,经清创消毒后原位再用成功.
PACS(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图像存贮通讯系统")的出现已有10年,它以最大限度的信息采集、存贮和传输的综合使用,使很多事情变的便捷、高效.在医疗界PACS包括了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疗教学、医院信息管理网络、系列图像工作站等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这个系统使一切与数据和图像信息应用有关的、十分繁琐的工作一下子变成了举手之劳.原来需要带着陪护到外地寻医的疑难病人,现在只在原就诊医院就可直接得到真正的北京专家会诊;原来一个课题需要跑遍医院内外的病案室和图书馆,现在只在键盘上敲敲键就行了;院内会诊更不需要再到各科借片子、借病案,键盘上一敲即得;院领导要了解医院情况时,即使在外地,也只需在"笔记本"上一敲键盘即可一目了然.
目的:探讨老年科病房陪护管理的重要性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80例老年科病房患者,根据陪护管理实施时间,将其分为陪护管理实施前的对照组和陪护管理实施后的观察组,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和总分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论:陪护管理用于老年科病房,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依从性及满意度.
目的:调查分析老干部病房陪护现状,探讨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方法:采取时点调查法调查医院老干部病房陪护情况,分析陪护现状和原因.结果:医院老干部病房患者疾病类型多为呼吸系统、神经内科、心脑血管疾病;陪护率为90.00%;陪护的主要原因为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其次为病情危重、高龄、认知功能障碍等;陪护人员多为1人,主要为家属、保姆;陪护人员多未经过培训(P<0.01).结论:制定陪护培训、准入、管理制度,重视继续教育,多部门协作,强化沟通交流,提高专业陪护人员比例,改善病房休息环境、工作秩序和降低用药风险,是老干部病房陪护管理的有效对策.
目的 了解HIV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陪护的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评定工具,对100名HIV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陪护进行测评,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HIV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陪护的SCL-90各因子、SAS、SDS均高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HIV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陪护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