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挑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将7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35例,其中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称为常规组,另一组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称为研究组,记录研究组患者及常规组患者在治疗后的髋关节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推荐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和PFN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接受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PFN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下床时间、Ham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骨水泥髋关节置换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与PFN治疗方法相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低,缩短了下床时间.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疗法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鹤煤公司总医院骨科采取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实施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Harris评分优良率以及生活治疗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除手术时间之外,术中出血量(333.2±34.5)mL和下床时间(3.6±0.5)d明显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55.9±40.2)mL、下床时间(7.3±0.8)d,P<0.05;治疗组患者Haaris优良率85.7%以及生活质量评分(93.5±5.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Haaris优良率64.4%、生活质量评分(84.9±6.0)分,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目的: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实际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1年11月-2013年02月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4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两组患者,比较两组各项观察指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Harri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实验组为(50.5±9.0)min,对照组为(71.3±8.6)min,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比不良事件,实验组共5例,对照组10例,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能取得较佳的疗效,但其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远期效果更好。
目的:对比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2月~2017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选取32例,将其分为2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为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对比2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比对照组的25%低,P<0.05;观察组髋关节优良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相对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9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固定治疗,而观察组患者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患髋功能等各项指标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患髋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我科54例平均年龄在83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合并疾患的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高龄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均能借助拐杖或助行器行走。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难度大,危险性高,只要护理措施切实有效,也能取得满意效果。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室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开展手术室全面护理.比较2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手术开展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护理前后患者负面心理情绪评分;出血、感染等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开展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负面心理情绪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感染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全面护理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少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加速手术进程和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其满意度.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以期选择最佳的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7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予DHS治疗,观察组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Harris评分上,对照组优良率62.85%、总有效率80%,观察组优良率74.28%、总有效率9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显著。
目的:试析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骨科接收并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3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接收并行传统内固定治疗另3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髋功能、住院天数及优良率等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目的:探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患者,并抽签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观察组实施股骨近端解剖锁钉钢板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相关手术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优良率的对比(89.10% VS 83.87%), (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少,(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固定方法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锁钉钢板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目的:观察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提高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方法 将我院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9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10例;对照组:内固定术组,9例.观察其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情况.结果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P<0.01;输血量比较,P<0.01;住院时间比较,P>0.05,且实验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高龄股骨头转子间骨折进行手术时,其手术时间较短,并且出血量低,病人在短时间内即可下地进行功能恢复性锻炼,从而能够减少长时间卧床而导致的并发症,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值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目的: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及风险进行探讨,并研究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方法与术后并发症处理对策。方法:选取2009年4月到2013年月我院收治的80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33位女性,47位男性,年龄在79岁到92岁之间;根据骨折分型:有25位Ⅲ型,31位Ⅱ型,10位Ⅰ型,14位Ⅳ型,且都进行手术治疗。结果:经过治疗,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且给予随访,根据评分标准,1位患者为差,8位患者为可,29位患者为良,42位患者为优,优良为88.6%。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通常伴有其他疾病,且其重要器官功能多开始下降,手术有较高的风险。对于此类患者,围术期给予合理的处理措施,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死亡率,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05年以来获得随访的19例行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Harris评分和并发症收集.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半髋置换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恢复快,活动早,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结论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第四代髓内固定系统( InterTan)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Inter-Tan治疗2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Harris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40~75 min,术中失血量200~500 ml。术后并发症:肺栓塞1例(于术后第2天死亡),谵妄2例,肺部感染1例。25例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随访12个月时 Harris 评分:优1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23/25。结论 InterTan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 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运用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压疮、肺炎、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全部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骨折全部于10~14周愈合。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91.7%。结论应用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内固定稳定、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效果满意。
目的:对比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5例(观察组),PFNA治疗39例(对照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平均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近期随访(3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60.80±17.91) min,平均出血量(173.3±39.2)mL,术后1周VAS评分(3.51±0.54)分,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5.94±8.87)d,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87.8±12.1)分;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56.50±23.30)min,平均出血量(120.8±30.5)mL,术后1周VAS评分(2.33±0.13)分,平均下床活动时间(40.03±10.69)d,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91.8±8.6)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对增多,术后1周VAS评分较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缩短卧床休息时间,尽快恢复生活质量和信心,减少长期卧床所致全身并发症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行使用.
目的:研究和总结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室护理心得与体会.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某院行手术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手术室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运用规范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手术时间更短,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总结了70例通过微创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配合以及术中使用骨科牵引床的护理体会。巡回护士配合包括术前访视、环境及物品准备、手术体位摆放、术中配合、无菌监督、文件书写配合;器械护士配合包括器械准备以及手术中配合。认为术前完备的手术护理配合计划和术中娴熟的配合技巧是手术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配合经皮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有助于减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改善髋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5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中药治疗.结果:随访8~30个月,无感染,无假肢体脱位、松动、沉降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观察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和DHS组,PFNA组54例,DHS组50例,其中PFNA组治疗方式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DHS组则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分别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长、手术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在随访期间,按Harris标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分,PFNA组优良率达92.2%,DHS组优良率达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的手术方式更优,能显著减少患者创伤和术中出血,提高治疗效果,利于患肢功能恢复。
目的:探讨使用动力髋螺钉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的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25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统计分析使用动力髋螺钉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的优良率。结果2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3.6±16.7)min,平均住院时间为(22.6±6.7)d,平均随访时间为(13.6±2.7)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15.6±1.5)周。并发症主要为肺部和切口感染,没有弯曲折断和固定松动等问题发生。经过疗效评价,优17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2%。结论使用动力髋螺钉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使患者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良好,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观察四物汤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状况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中医药干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提供参考。【方法】按患者术后是否口服中药四物汤,将3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和饮食指导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四物汤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隐性失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b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隐性失血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Hb含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对Hb含量及隐性失血量的改善作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物汤能提高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Hb和Hc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状况。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两种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利用THA及PFNA方法共治疗年龄大于80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6例,THA治疗80例,PFNA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Harris评分,术后1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H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Harris评分优良率,术后1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明显优于PFNA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结论:TH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优于PFNA.
目的: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行PFNA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离床活动时间长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相较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不过需要极大研究力度,以避免对股骨头周围血管的损伤.
目的 探究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择10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表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开展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康复效果;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负重时间、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愈合时间、出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率.并比较治疗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骨折康复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负重时间、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愈合时间、出院时间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率比对照组低,P<0.05.干预前髋关节Harris评分相似,P>0.05.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加速负重和出院,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关节功能和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 对半髋关节置换以及内固定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近期疗效中的比较进行探讨.方法 研究参与对象为7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为我院收治.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实施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实验组36例,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手术情况,并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相仿,检验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仿,检验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Harris分值变化情况理想,检验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内固定治疗,更为适用.
目的 对经皮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将我院64例高龄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治疗过程中均实施相应护理.结果 平均手术治疗时间为(52.1±3.5)min;平均出血量为(156.3±32.7)mL;所有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败、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过程中实施规范、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保障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大大缩短手术治疗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