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痛苦少,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异位妊娠的临床诊治,成为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的第三次突破[1],并成为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案[2].本文就我院收治的确诊输卵管异位妊娠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几种不同腹腔镜手术术式的临床效果,以期对临床工作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占肘部骨折30%~40%,平均发病年龄在5~12岁,对于此类骨折,特别是对粉碎性骨折处理不当,会发生肘内翻畸形及肘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加之儿童特点多动,不易固定,且目前独生子女要求较高,当前治疗多趋于早期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减少纠纷.
从全身状况而言,各种肛肠手术前提是:患者须身体健康,血、尿、便常规化验以及胸透、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近期无腹泄、无严重心、肝、肾等疾患发作.如果有传染病、严重慢性器质性疾患及体质过弱者,应作适当内治法调理方可施行手术;就局部情况而论,每个手术皆有它具体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尚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适宜手术与否及手术术式的选择,要权衡具体个体的全身和局部情况.
急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占急腹症的第二位.如何选择急诊手术术式以尽量减少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笔者自1994年以来对56例急性胆囊炎病人行电灼法胆囊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报道如下.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许多子宫颈内膜腺癌也可以表现为宫内膜样分化,因而两者有时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单纯利用活检和刮除术标本决定子宫腺癌的来源是很困难的.有时肿瘤原发灶包含子宫下段和宫颈,因缺乏明显的前期病变,即使在子宫切除术后标本中也难以将二者区别开来.然而,由于两者手术术式的不同,鉴别诊断很重要.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常见骨折,约占1/2,后路减压复位四枚椎弓根钉内固定是其最常用的手术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传统的治疗方法;但术中伤椎复位欠理想、过度撑开、术后伤椎高度丢失、后凸角度逐渐增大以及椎弓根钉断裂等越来越引起骨科医师的注意~([1]).
肝包虫复发目前仍是包虫病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新疆塔城地区医院外二科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于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167例包虫病中肝包虫术后复发患者48例,其首次手术术式均为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术后复发率较高,多次手术导致粘连严重,手术复杂,并发症多,残腔愈合慢,再次复发仍居高不下.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顶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80%的胰腺癌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发生腹膜后浸润或远处转移,手术切除率极低,仅为10%~20%[1],9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死于临床诊断后1年内.即使是肿瘤切除的患者,其5年的生存率仅为0.4%~3.0%[2].因此,如何处理不可切除胰腺癌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术前要做出初步判断,以决定是否行剖腹探查.术中更要进行具体的判断,以决定手术术式.当然,"可切除"与"不可切除"是相对的,其判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术前或术中,一旦做出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判断,都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非切除性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严重肝外伤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与评价.方法:分析我院自2000年~2005年手术治疗严重肝外伤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严重肝外伤根据损伤部位及AAST分级标准、损伤程度,分别选用:清创止血加带蒂大网膜填塞缝合术;清创、止血、带蒂大网膜缝合加肝动脉结扎术或肝动脉栓塞术;肝切除和清创性肝切除术;肝切开术;肝脏网片包裹术;单纯纱布填塞术;网膜填塞缝合加肝后腔静脉修补术等.全组治愈率为85 71%(30/35),病死率为14 29%(5/35).结论:严重肝外伤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合理选择术式能提高术后生存率.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青年患者的发病率最高[1-4].研究表明.预防和逆转继发性SCI对于最大程度地保留残存的脊髓功能和促进损伤脊髓结构及功能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也足当前治疗SCI的主要手段之一[1.2.5].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物能有效地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外科干预性手术治疗在北美被广泛地应用于急性SCI的临床治疗.然而,因缺乏严密设计并严格执行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学者们对外科手术治疗时间窗口的界定、手术术式的选择和手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1.2.5~8].笔者现就外科干预性手术治疗时间的选择对急性脊髓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脊柱结核以胸腰段脊柱结核最为常见,其主要累及部位为脊柱的前、中柱.鉴于脊柱结核的特点,Hodgson和Stock于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提出了脊柱前路手术术式,而且多年来前路手术已成为治疗脊柱结核最常用术式.该入路视野开阔,直接显露病变椎体,可以对病灶内的死骨、椎旁脓肿作彻底的清除,且术中不会造成后柱结构的破坏,能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对于开胸手术或胸骨劈开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术中需单肺通气、手术对肺脏刺激大、术后并发症多,且对于有严重胸膜粘连和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为禁忌.对于多节段脊柱结核,有学者[1、2]主张采用一期或分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该术式的优点是在完成病灶清除、减压、植骨、畸形矫正的同时能较好解决多个病变椎体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问题,其缺点是需两个切口,手术创伤大.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术式之一,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相比,经脐单孔LC实现了微创与美容的完美结合[1].舒适护理是台湾萧丰富1998年提出,又称"萧氏C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2].我们将舒适护理这一新的护理模式应用于单孔LC中,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感受到关怀、温暖,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度,改善护患关系,调动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对手术治疗的恐惧和焦虑,积极应对术后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科对82例单孔LC实施舒适护理,消除或减轻不适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目前在我国已普遍流行,是普外科@胆道外科最常用手术术式之一,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并驾齐驱,在某些地区、城市内的某些医院中,LC已跃居首位,施行例数、频率和总数已超过开腹胆囊切除.从2000年全国第九届胆道外科会议中获悉,LC累积总数已逾20万例次,LC的优点已成共识:手术切口小,损伤轻、病人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易为病人接受,LC作为本世纪诞生的新技术,是微创外科在外科领域中的典型代表和首先开展者,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不禁使我回忆起一段平生难忘的经历,情意绵绵,适此<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之际,作一畅谈纪实,请大家给予赐评.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胆囊疾病的外科治疗,人们争论已上百年.由于Langenburch"温床学说"的影响,胆囊切除一直被喻为治疗这两种疾病的金标准.近十余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胆囊切除"轻而易举",不少医生又把胆囊切除的适应证扩大了.据报道美国每年有50万患者的胆囊被切除,中国是人口大国,我国胆囊切除的病例不可低估.
美国密西根大学泌尿外科医师william Roherts采用改进型的超声聚焦脉冲技术剔除目标前列腺组织,有可能让传统经典的TURP术退出历史舞台.目前,这种组织摧毁术已经安全用于人体内老化前列腺组织的切除.与传统超声治疗技术(在病理组织中产生热能)不同的是,该摧毁术利用超声短促而强劲的脉冲机械砰碎组织.
胰腺体尾部与脾脏及其动静脉位置关系密切,随着对脾脏解剖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但目前常用的手术术式仍导致脾脏不同程度的血运障碍.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整形外科的发展,妇科整形越来越受到关注.产伤、生育、频繁性生活、年龄增长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阴道松弛,从而引起性快感下降,有时还会发生令人尴尬的异常声响.阴道紧缩术一直被诸多学者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治疗阴道松弛的方法.当前,手术术式很多,部分学者采用将阴道后壁的黏膜做菱形切除缝合术,此法有诸多弊端,如恢复慢,阴道后壁的直线瘢痕可能引发性交痛等.因此,保留完整阴道黏膜的紧缩手术方法相继出现,如某些微创的两针法、双环法等报道,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更易于为受术者所接受.我们将两针法的治疗原理与埋没导引缝合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轻、中度阴道松弛(不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的受术者,效果可靠,手术操作更为简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用本法行阴道紧缩手术24例,多数效果良好,非常满意者17例(70.8 %).现报告如下.
全鼻再造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1],手术效果一般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由于患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及手术术式的关系,有部分患者仍有欠缺自然与精美的遗憾,如鼻高度较低、鼻根部臃肿、鼻尖部较低平,有做Ⅱ期鼻形态优化修复的必要.
目的:分析首次治疗术式的选择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预后、情绪及经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癌术后拟行131I治疗的445例PTC患者.女329例,男116例.年龄9~68岁,平均年龄43岁.肿瘤病灶≥1 cm或<1 cm但合并包膜外侵犯或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根据首次手术是否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式与否分为G1和G2两组,研究两组的预后因素有年龄、性别、病灶大小、颈淋巴结转移、有无包膜外侵犯、手术频次及首次治疗术式,其中着重通过复发率、情绪量表、经济花费方面分析首次治疗术式对PTC预后、情绪及经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导致PTC预后差的因素包括包膜外侵犯(P=0.001)、手术频次(P<0.001)和首次手术术式(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包膜外侵犯(P=0.001)和手术频次(P<0.001)是导致预后差的独立因子.术后3个月、1年、5年、10年随访,G2组术后各时间段复发率均明显高于G1组(31.8%/14.1%,x20.4年=4.49; 59.1%/19.6%,x21年=15.14; 63.6%/23.5%,x25年=13.96; 71.2%/26.1%,x210年=16.47,P值均<0.05).焦虑自评量表显示,G1、G2两组平均标准得分分别为(37.5±8.0)和(40.5±11.26)分,两组分值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t值分别为6.037和7.068,P值均<0.05),且G2组评分明显高于G1组,t=0.534,P=0.000.抑郁自评量表显示,G1组、G2两组平均标准得分分别为(43.31±10.38)和(46.85±11.86)分,两组分值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t值分别为5.974和6.466,P值均<0.05);且G2组评分明显高于G1组,t=2.574,P=0.017.再次手术至少让患者多负担7 228元,是只接受一次手术治疗费用的1.8倍,t=6.537,P=0.000.结论:外科首次治疗术式对于PTC复发和预后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肿瘤病灶≥1 cm或<1 cm但合并包膜外侵犯或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应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首次术式不当可引起PTC复发及转移概率明显增高,加重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回顾直肠癌一百多年发展史,也就是追求根治与保存机能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演变过程.即根治性程度愈高,保存机能的程度愈差;保存机能的程度愈高,根治性程度愈差.然而是早期癌,根治性程度高,保存机能的程度亦高,是晚期癌,保存机能的程度差,根治性程度亦差.所以当直肠癌明确诊断以后,即会有固有的病期和潜在着的根治性切除范围,如果所选择的手术术式与其相吻合,患者便在根治和功能保存两方面获得应有的最大效果.
目的 观察三种手术方法治疗ChiariⅠ畸形并脊髓空洞疗效.方法 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133例ChiariⅠ畸形并脊髓空洞患者,A组行单纯骨性减压20例;B组行骨性减压+硬膜扩大修补65例;C组行骨性减压+硬膜扩大修补+小脑扁桃体切除48例.对比三组手术效果、脊髓空洞消退情况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门诊随访6个月至9年,共随访到118例患者,按Tator疗效标准,A、B、C三组优、良、差率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空洞消退对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手术效果相似,均优于A组.A、B、C三组术后切口感染分别为1例、2例、1例,术后一过性头痛分别为6例、30例、23例,术后早期脑脊液漏并皮下积液分别为0例、8例、6例,C组死亡1例,总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减压+硬膜扩大修补是治疗ChiariⅠ畸形并脊髓空洞可靠方法之一,它与骨性减压+硬膜扩大修补+小脑扁桃体切除手术疗效相当,优于单纯骨性减压.
常规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术式,主要有患眼上斜肌加强术(麻痹肌), 患眼下斜肌减弱术(直接拮抗肌),健眼下直肌后徙术(配偶肌),而较少采用患眼上直肌后徙术[1],其理由为上直肌减弱会增强眼球外旋,加重眼性斜颈.近年来有些学者 [2]认为手术矫正第1眼位的垂直偏斜并联合患眼下斜肌减弱术,斜颈即可以得到改善 . 但笔者经临床观察,对多数眼性斜颈程度较重者矫正尚不满意.为此,笔者将上直肌后徙术改良为上直肌后徙联合向颞侧移位半个肌幅到1个肌幅宽度,以增强其内旋转作用,达到矫正斜颈的目的.
外科矫治牙颌面畸形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瑞士学者Obwegeser 20世纪50年代首创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60年代以美国学者Bell颌骨血运的基础研究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正颌外科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随着现代正颌外科基本理论的不断丰富、术前术后正畸技术的完善及各种辅助外科技术的综合应用,现代正颌外科经历了由多阶段手术到一次完成多个手术组合,从多种手术术式矫正一类牙颌面畸形到少数经典手术术式矫治多种牙颌面畸形的发展过程.今天,标准的同期双颌外科手术(包括上颌骨的LeFort Ⅰ型截骨术、下颌升支截骨术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已成为正颌外科应用最广泛的外科基本技术.由于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临床完成的下颌升支截骨术主要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若熟练掌握正颌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要领,在严密的术前诊断和设计的指导下巧妙地结合3种基本术式和其他辅助手术,就能成功地矫治临床上常见的多种牙颌面畸形,并取得良好矫治效果.我们就现代正颌外科手术的操作要点作一讨论.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术式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输尿管上段结石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输尿管镜联合阻石篮碎石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留置双J管时间、术后肾积水缓解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两组手术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2)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0±1.5)ml、住院时间(3.5±1.9)天、术后留置双J管时间(20±9.1)天,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0±25.5)ml、(8.6±1.8)天和(50±18)天(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肾积水缓解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采用输尿管镜联合阻石篮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较好.
肛肠疾病术后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为减轻术后疼痛,1998年起,我们对部分病人行平衡镇痛,效果满意.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肛肠手术120例,男84例,女36例;年龄18~64岁,平均28.5岁.其中痔56例,肛裂并发痔39例,肛瘘25例.手术方式有混合痔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外痔切除术,肛裂切除、内括约肌侧切术,肛瘘切除术,肛瘘低位切除、高位挂线术等.按病人手术日期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人.经统计学处理,在年龄、性别、病种、手术术式上具有可比性.
目的 研究结肠癌所致肠梗阻采取不同手术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张家港市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结肠癌导致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手术术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采用Ⅰ期切除术、结肠造口Ⅱ期缝合术、姑息性结肠造口术和Harmann式手术治疗结肠癌所致肠梗阻治愈率分别为75%、72.7%、77%和75%,不同术式治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手术术式对于结肠癌所致肠梗阻患者的治愈率无差别,只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术式,就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几率.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术式治疗膀胱阴道瘘的易行性及患者预后,评价电凝术用于小直径膀胱阴道瘘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08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并持续随访的膀胱阴道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19例,患者年龄31 ~55岁,中位年龄48岁;病程1~24个月,中位病程3个月,比较不同手术术式用于膀胱阴道瘘治疗的瘘口情况和手术预后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3例行电凝术,4例经阴道修补,7例开放腹腔切开膀胱前壁进行修补,5例进行腹腔镜修补.除1例患者拒绝留置尿管和D-J管外,其余患者术后常规留置尿管与双侧D-J管.68.2%的病例(13例)手术成功,术后未再发生阴道漏液.63.2%的病例(12例)手术一次成功,术后平均1.5个月完全恢复.3例行电凝术修复的患者,1例重复手术2次,术后1个月恢复,另外2例均在术后1个月拔除尿管和D-J管后恢复;4例经阴道修补的患者,3例在术后1个月拔出尿管和D-J管后恢复,1例术后恢复差;7例开放手术的患者中,5例手术效果好,术后恢复佳,1例转外院继续治疗,1例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二次手术,预后仍差;5例腹腔镜修复的患者,3例一次手术成功,术后1个月拔管后痊愈,2例患者于外院进行二次手术,术后愈合差.电凝术用于治疗膀胱阴道瘘,手术简便易行,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佳.结论:电凝术创伤小,出血少,效果好;经阴道修补适合瘘口位置低,利于暴露手术视野的病例;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适合复杂性膀胱阴道瘘,尤其是需要同时处理输尿管开口狭窄、输尿管瘘等并发症的病例,但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创伤大,不利于术后恢复.对于单一瘘口、瘘口直径小的膀胱阴道瘘推荐首选电凝术.
目的 通过临床手术科室应用改进手术术式后的结果来探讨如何进行医院科室建设.方法 以科室为单位对患有某种单病种疾的患者在应用微创手术或常规手术后的主要医疗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微创手术在我院得到大力推广,为临床手术科室打开了新的局面,同时也为我院在科室建设方面拓宽了思路.结论 加强科室建设与医院发展密切相关.
目的 通过临床手术科室应用改进手术术式后的结果来探讨如何进行医院科室建设.方法 以科室为单位对患有某种单病种疾的患者在应用微创手术或常规手术后的主要医疗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微创手术在我院得到大力推广,为临床手术科室打开了新的局面,同时也为我院在科室建设方面拓宽了思路.结论 加强科室建设与医院发展密切相关.
目的 探讨结肠痛致肠梗阻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自2000年以来的18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临床资料.结果 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8例无吻合口瘘,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8例无吻合口瘘,分期手术2例.结论 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结肠癌致肠梗阻,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术式是提高疗效和存活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