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孕妇的保护上存在着非常不正确的认识,包括大部分医生.人们认为孕妇珍贵,凡事务必慎重,具体到疫苗上,能不接种就尽可能不接种.这种看法是毫无临床证据的,现有的临床证据和这种看法恰恰相反,相当一部分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有可能造成胎儿出生体重过低、出生缺陷、早产、流产和死亡,还有些疾病会对孕妇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孕妇死亡.孕妇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她们和她们肚子里的胎儿对这些传染病及其并发症比正常人敏感,容易出现严重的症状.保护孕妇和胎儿要从尽可能避免患传染病入手,最好的手段是接种疫苗.
一项大规模的队列研究表明,中年时期体重过低的人罹患痴呆的风险增加,而超重甚至肥胖成为了降低痴呆风险的保护性因素。
目的:探讨腰围身高比值(WHtR)评价我国成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程度的适宜切点。
方法:采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两个独立的横断面人群调查资料,共入选35~59岁人群30630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危险因素聚集即同一个体同时具有上述两个及以上危险因素。通过诊断试验方法,计算WHtR不同切点对上述各危险因素异常及聚集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等诊断试验指标,以最大的约登指数所对应的WHtR值,作为中心性肥胖的切点;以WHtR预测危险因素及聚集的特异度超过90%时所对应的WHtR值,作为严重中心性肥胖的WHtR切点;通过计算人群WHtR分布,采用医学参考值百分位数的方法,以第5百分位数WHtR值作为体重过低的WHtR切点值。
目的 研究肺功能正常成年人体重指数(BMI)、去脂体重指数(FFMI)和脂肪体重指数(FMI)与深吸气量(IC)的关系.方法 以2008年7至10月在黑龙江省进行的人体生理常数调查人群资料为基础,选取通过基础体检(不限制BMI)且肺功能正常的19~81岁成年被调查者2050人,其中男性921人,女性1129人,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体重分类标准将检测对象分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BMI、FFMI、FMI和IC的关系.结果 控制性别、年龄、身高等混杂因素后,IC与BMI、FFMI、FMI均呈显著正相关(r=0.320,r=0.303,r=0.204,P均=0.000);IC、FFMI和FMI值,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低体重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年龄、性别、身高、FFMI和FMI均是影响深吸气量IC的因素,其中身高、FFMI和FMI与IC呈正相关,性别(男=1,女=2)、年龄与IC呈负相关;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身高、FFMI、性别、FMI、年龄,其中FFMI对IC的影响约是FMI的2.23倍.结论 在肺功能正常的成年人中,BMI与IC呈独立正相关;FFMI和FMI是影响IC的独立因素,均与IC呈正相关;FFMI对IC的影响大于FMI.BMI对IC的提升作用与FMI和FFMI有关,其中FFMI的作用大于FMI.
SLIPA喉罩是一种喉上通气装置,外形结构与咽喉部解剖结构吻合,气道密封性良好,并不需要套囊充气装置,为仰卧位患者提供有效的通气道[1].据报道,SLIPA喉罩可用于侧卧位手术患者应急气道的处理[2].本研究拟初步观察SLIPA喉罩用于侧卧位非胸科手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择期侧卧位非胸科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过小或老年患者及体重过低或过高者未纳入本研究,年龄>18岁,体重49-84kg;无困难气道因素,口咽部解剖结构未见异常,无食管反流病史,预计手术时间<3h.
妊娠期是生命过程中对营养要求最高的时期,胎儿生长发育的营养来自孕妇,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和胎儿的健康[1,2].孕妇营养平衡可以减少妊娠并发症,预防新生儿体重过低,降低孕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孕妇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和过剩),会造成胎儿营养素缺乏,导致器官发育不良或发育迟缓,严重者发生流产、死胎或畸形等[3].因此,为保证孕妇营养、预防出生缺陷及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研究妊娠期食物营养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孕妇营养现状及其对母儿的影响,提出各妊娠期的膳食营养指导性建议.
2002年8月我科成功完成了华北地区第1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手术时因两女婴体重共有5.5 kg,体重过低,普通的引流管及尿管均不适宜两女婴使用.因此,我们选用了一次性吸痰管代替引流管及尿管,它具有型号齐全、弹性好、柔韧性强、不易打折并带有侧漏孔、易固定不易脱出的优点.经使用后效果满意.
10岁的毛毛在偶然的体检中发现了血糖过高的情况,于是他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让人意外的是,体重一直偏轻、身高一直偏矮、生长发育始终落后的毛毛竟然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正常体重有助于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体重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易患多种疾病.超重和肥胖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等.体重正常者应保持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到正常范围.体重是否正常取决于进食量与活动量的平衡.食物提供人体能量,运动消耗能量.进食量大而运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下来,造成超重或肥胖;相反,若进食量不足,可引起体重过低或消瘦.
我们对我院行阴道试产的1132例初产妇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了低体重孕妇对妊娠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2年8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行常规检查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132例.分娩时年龄23~38岁,平均26.4±2.1岁,孕龄37~42周,平均40.0±0.3周,孕次1~6次,平均2.56次,各组之间产妇年龄、孕龄和孕次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观察对象妊娠过程正常,均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等病史.
妊娠合并糖尿病(gestation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严重的危害性.近期危害有羊水过多、死胎、流产、早产及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升高,并明显增加新生儿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症及新生儿死亡发生率,远期危害则包括增加孕妇及其子女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等[1].目前对引起GDM发病的高危因素比较一致认同与孕妇的种族、高龄、肥胖、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孕期饮食不合理、孕期体力活动过少、多囊卵巢综合征、多胎妊娠、巨大儿分娩史以及孕前体重过低等有关[2].尽管目前研究认为GDM的发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密切相关[3],但进一步的发病机制尚欠清晰.本文就近5年来对GDM发病机制的文献作一综述,梳理研究结果,为GDM的防治提供参考,降低GDM对孕妇和胎儿、新生儿的危害.
1 引言单纯性肥胖症已被公认为一种疾病.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对人体危害甚大,它与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等密切相关;同时也易引起脂肪肝、胆石症、呼吸道疾病、变形性关节炎、闭经、不孕、肿瘤等.相同条件下,体重超过30%者病死率比体重正常者增加50%以上.全球患单纯性肥胖症的人数正在以每5年1倍的速度增加,该病正日益引起卫生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000年2月WHO肥胖顾问委员会(亚太地区)推荐了新的较适合于亚洲人群的体重标准,即:体重过低:体重指数小于18.5;正常范围:18.5~22.9;肥胖前期:23~24.9;Ⅰ度肥胖:25~29.9;Ⅱ度肥胖:超过30.腹型肥胖的标准是男性腰围等于或大于90 cm,女性腰围等于或大于80 cm.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体重指数(BMI)的分布情况,为预防体重过低及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调查人群进行体重与身高的测量,计算BMI(体重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体重过低、超体重及肥胖的现患率分别为12.93%、20.10%及4.06%.农村的体重过低的患病率为14.37%,高于城市的8.0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城市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农村(RR值分别为为2.80及2.14).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城市及农村中两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农民的体重过低患病率最高(男14.61%、女20.35%),军人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最高(38.71%、6.45%).结论: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低于国内其他地区.但不能忽视人群超重及肥胖的预防,在农村中还应加强预防体重过低,使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
入夏了,人们穿的衣裳也越来越轻薄,爱美的朋友总觉得身上的肉有点"肥",特别羡慕那些从不顾忌食量、不运动,却不胖的人.有人怎么吃都不胖学得来么有人喝凉水都长肉,有人却永远也吃不胖.这常归因子遗传,但也不少见兄弟姊妹间体重差别很大的情况.现在有个新学说,叫做肥胖胎儿起源论.科学家发现,出生体重过低或过高者,成年以后都更容易发胖.深究起来,在娘胎里吃不饱的宝宝,出生以后使劲多吃,久而久之当然发胖;而娘胎里吃得多的宝宝,已养成习惯,不仅生出来胖,长大了多半也胖.因此,吃不胖的人要看遗传,还要看出生体重.其实,不仅胎儿期的胖瘦影响成年体重,出生后到两岁这一阶段的营养也很重要,同样会影响成年体重.算起来,生命开始的前1000天营养可能影响一生的健康,包括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