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呼吸器主要适用于窒息复苏,以达到人工通气的目的,它是危重病人的抢救、转运和呼吸机的过渡性急救器械.如急性呼吸衰竭时出现呼吸停止或呼吸微弱经积极治疗无改善,肺通气量明显不足;慢性重症呼吸衰竭,经各种治疗无改善或有肺性脑病者;呼吸机使用前或停用呼吸机时都需要用到简易呼吸器.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在低经济水平国家新生儿死亡原因中,新生儿窒息以29%居于首位[1],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自1987年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开发了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以来,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2].经过多年的培训和推广,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窒息抢救的正确实施.2010~2011年对126例新生儿窒息复苏的转归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足,现将原因分析及对策介绍如下.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它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据统计在低经济水平国家新生儿死亡原因中,新生儿窒息以29%居于首位[1],是引起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护理配合及抢救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预后,可以大大降低窒息新生儿将来残疾的发生率和残疾程度[2].2008年开始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重点让助产士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技术,使新生儿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明显降低,收效甚佳,现对助产士预防新生儿窒息和窒息复苏抢救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如下.
目的:为了探讨早产儿窒息心肺复苏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我们分析了2000年6月份至2005年6月份我科收住的72例早产儿窒息行心肺复苏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发生多器官损害可能性越大.结论:早产儿尤其是低胎龄、低体重早产儿在窒息复苏后要严密观察,细心护理,对其愈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和研究优质护理风险管理对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医治的新生窒息患儿104例,时间为2015年1月15日-2016年12月14日,根据其就诊顺序的差异将新生患儿分成2组.对照组52例,对其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52例,对其实施优质护理风险管理.对比干预后2组新生窒息患儿在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中新生窒息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8.1%)优于对照组有效率(76.9%),P< 0.05.结论 临床护理中窒息复苏后的新生患儿接受优质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对新生窒息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改善,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减少新生患儿的病死率,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全球每年约有1 000万例新生儿需要外界支持自主呼吸,而这些患儿中约有814 000例因窒息死亡[1].如何摆放新生儿体位、开放气道成为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过程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我科自行设计新生儿复苏枕,应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制作方法①材料:棉花、记忆棉、棉布.②制作方法:新生儿复苏枕为长方体,长35 cm,宽30 cm,高5 cm.
1 病例资料患者,女,38岁.因车祸伤、失血性休克入院,拟急行剖腹探查术.体检:血压82/40 mmHg、心率121次/min,呼吸20次/min、浅昏迷.下颌从右侧乳突至左侧下颌角可见一约20cm的手术瘢痕.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占20%~30%.每年全世界在500万新生儿死亡中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WHO,1994年统计).
患儿男性,生后40 min.因"窒息后40 min伴青紫"于2010-01-28入院.病史采集:G1P1,妊龄为40+1孕周,自然分娩,出生体重为3300 g,羊水呈胎粪样,Apgar评分1 min为5分,予窒息复苏术后,Apgar评分5 min仍为5分,携氧由外院急转入本院.入院查体:T为35.3℃,P为90次/min,R为(6~7)次/min,体重为3300 g,BP为57 mm Hg/31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不清,抽泣样呼吸,针刺不哭.
患儿女,生后7 h.因生后喉喘鸣、阵发性青紫7 h入院.系第2胎第2产,足月自然娩出,无窒息复苏史.查体:体温36.5 ℃,呼吸40次/min,血压60/40 mm Hg,脉搏142次/min,体重3100 g.足月儿外貌,反应好,安静时呼吸平稳,发绀不明显,可闻及轻度喘鸣音,哭闹时喉喘鸣加重,伴轻度三凹征.两肺呼吸音稍粗,闻吸气性喉喘鸣,心腹体格检查阴性,神经系统检查阴性.母孕期正规检查无特殊,患儿姐姐生后体健无此类病史.入院后查血钙2.3 mmol/L,喉镜直视下见咽喉部一1.5 cm×2.0 cm表面光滑、壁薄、圆形、白色囊性肿物,随呼吸运动.耳鼻喉科医生会诊后明确诊断:先天性喉小囊囊肿(喉侧型).
氧疗是围产期窒息复苏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浓度氧的应用,氧的毒性作用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氧复苏时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高氧自由基脑损伤的机理
新生儿窒息是造成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亦是新生儿期以后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癫瘌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2004年以来,我院采用最新<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1-2]及<新生儿窄息复苏指南>[3](以下简称<新教材>、<新指南>),作为理论、操作培训指南,并付诸实施,显著地提高了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有效降低了新生儿重度窒息率及死亡率.
2000年全球<5岁儿童死亡1080万,其中<28 d新生儿390万.42个发展中国家占全球<5岁死亡数的90%,33%(29%~36%)为新生儿,在经济欠发达国家中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死亡第一位原因,占29%[1].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于2005年9月25至9月28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本次会议是全国围产医学工作者的学术盛会,得到了全国围产医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会议共收到稿件330篇,有433位代表参会.会议邀请了4位国外专家和8位国内专家做了学术讲座,大会发言33篇,分会发言19篇.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胎儿产前诊断、围产儿窒息复苏、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以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诊断治疗等.
第一次会议由卫生部基妇司、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强生儿科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专家会议"于2003年7月24日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基妇司张德英处长、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叶鸿瑁、强生儿科研究院的负责人Joy Marini,以及来自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的专家Errol Alden和William J.Keenan教授和来自国内的产科、新生儿科专家教授共12人参加了会议.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拂去年轮之尘,激扬岁月烙下的坚实步伐,目望硕果,坚定前进.我刊在广大读者、作者及全国各地编委和审稿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过去一年中,定期完成了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的出版任务.重点组织了超声的产前诊断、围产期胎盘病理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防治等专题号的发表.另外,配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的学术活动,及时向全国妇产科、围产医学等同道们介绍了国内外围产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配合我国卫生部给予全国各地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消灭破伤风的"降消"任务,我们的编委和专家们先后在福建、广东、内蒙古、新疆、山东和陕西等省、自治区进行孕产妇及胎、婴儿危急重症合并症的诊治、抢救及新生儿窒息复苏等讲座.为提高母婴危急重症的救治水平,挽救母儿生命与健康,促进全国围产医学的发展,编委专家们支持了围产医学会及编辑部的工作,尽心尽力,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说明: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新生儿复苏教材》已译成中文,是近年来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主要教材,第4版2000年出版,第5版2006年出版(都已译成中文,第5版已正式出版发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报道,每年400多万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4死于新生儿窒息,100万以上婴儿在分娩窒息后出现脑瘫、学习障碍等后遗症.2005年我国妇幼卫生监测结果报道,5岁以下儿童因出生窒息死亡的比例为14.2%,为第2位死因.而大多数新生儿的窒息死亡和致残,可以通过出生后第一时间内的积极复苏抢救而得以控制[1].
窒息复苏国际联络委员会(ILCOR)公布的文件[1]对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已达成共识:仍强调在窒息新生儿初始复苏时用100%氧;不再强调在产时对有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进行常规的口咽和鼻咽胎粪的吸引;证实塑料口袋保温可减少<28孕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热丢失;
国际上通称新生儿复苏(neonatal resuscitation)而不称新生儿窒息复苏(neonatal asphyxia resuscitation),故谓新生儿复苏指南(neonatal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新生儿复苏教程(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ogram,NRP)及新生儿复苏指导委员会(neonatal resuscitation steering committee)等,均取意复苏并非只针对(狭义)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4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亦即新生儿窒息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了婴儿死亡的1/4.
目前在我国新生儿产房急救,特别是窒息复苏过程中,围产界关注较大且尚未统一的问题之一是复苏氧源的选择.传统应用纯氧的窒息复苏概念已逐渐被近期的多中心研究成果打破,但至今尚有较大争论.
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新生儿窒息复苏时使用100%氧气可能对新生儿造成损害,部分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如下.
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和美国儿科学会(AAP)倡导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早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近年对其各个环节又作了若干修订和改进,现介绍如下.
为比较新旧两种复苏方法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效果,以提高复苏成功率,减少死亡率,现将我科1997年1月~1998年12月间收治的采用不同方法复苏的新生儿窒息90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患儿,女,第一胎,第一产,孕38+6周,剖宫产,生后Apgar评分3分,经窒息复苏抢救5 min Apgar评分5分,出生体重2600 g.查体:小儿精神反应差,无力状,哭声微弱,面容特殊,表现为下颌骨发育不良,无耳廓及外耳道,仅有一肉赘,下眼睑内侧部分睫毛缺如,腭裂,患儿呈"鸟脸",小眼,钩鼻(图1,2).前囟平、软,双眼球小,对光反射差,颈软,无力,胸廓对称,呼吸浅慢,双肺呼吸音清,无哕音,心率134次/min.
随着复苏进展与热点的讨论与2005年国际新生儿复苏协议[1]、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2]及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儿科学会(AHA/AAP)2005年新生儿复苏指南主要改变[3]的发表,新生儿复苏有了新的依据和发展.也给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提出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