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型:德国西门子MULTIX TOP悬吊式X线摄片系统,该机集成了西门子最优秀的照相器材和最完美的控制技术,采用高频多脉冲发生器,输出功率55kW,最大输出电流550mA,采用自动曝光控制系统;采用高速旋转阳极0.6/1.0双焦点球管,热容量450kJ.该机操作简便,为临床提供了高质量的诊断图像.
该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开关电源、探头、脉冲通道、延时放大电路、图像存储器、脉冲发生器、数据测量电路、控制面板和显示部分等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开关电源产生±5V,±15V,+12V和300V电压供各部分电路工作.在脉冲发生器上产生各路脉冲信号,分别输入到测量电路、脉冲通道电路、延时放大电路.探头通过脉冲通道接发收信号输入到延时放大电路后,经脉冲发生器板上的模数转换后,记录在图像存储器,和数据测量电路的输出信号一同经数模转换输入到显示系统.
“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是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新技术。在患者胸部皮肤作一小切口,将一个小型脉冲发生器埋置在胸部皮下,用通条把导线从头颈部皮下连接刺激电极和脉冲发生器。整个植入脑起搏器的过程只需要2~3小时,对患者伤害较小。国内开展该项技术已经有十多年,这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介绍道。
1脑起搏器脑起搏器在医学述语上称"脑深部刺激系统(DBS)",其外形及工作原理与心脏起搏器类同.DBS由植入脑内的刺激电极、埋在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和皮下导线组成.脑内电极质地柔软,直径1.2mm,电极头端有4个刺激触点,供刺激选用.
安置临时起搏器是紧急处理严重心动过缓和某些心动过速的可靠方法,术后对患者的护理很重要,而如何固定临时起搏器体外脉冲发生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固定临时起搏器体外脉冲发生器主要采用胶布或绷带固定于下肢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弊端:(1)采用胶布固定可致部分患者因皮肤过敏发生皮炎,且因固定不牢固,导致起搏发生器与起搏导管电极脱位,而使起搏失效.(2)绷带固定有致起搏器发生移位的可能,且遮盖起搏指数,不便于临床观察.(3)起搏发生器直接固定在患者下肢,受压时间长易致患者骨突部位及皮肤疼痛、发红,甚至可引发轻度压疮,引起患者不适.临时起搏器体外脉冲发生器固定不当不仅给医务人员及患者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可引起患者突然死亡.笔者所在科通过临床实践,采用约束带和弹力绷带固定临时起搏器体外脉冲发生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是将心脏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植入到人体内,经电极导线将脉冲发生器的电流引入心脏,刺激心脏激动,继而收缩产生跳动,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术后为保证术侧上肢的有效制动,防止电极移位,通常需要患者上身裸露。在寒冷的条件下,频繁地观察伤口,易造成患者受凉;上半身裸露也易导致患者自尊心受损。因此,笔者设计了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病号服,在保持术侧肢体制动的前提下,方便患者穿衣,避免受凉,不影响医生术后对患者进行伤口的观察和换药,并能很好保护患者隐私,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将其制作与应用介绍如下。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是临床急症,临时心脏起博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我院自1998年3月以来应用普通电极导管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51例,现报道如下.1 病历资料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51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22 ~83岁,其中外科手术中因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保护性起搏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1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例.普通电极导管为Drag公司生产的,脉冲发生器为美敦力公司的产品.2操作方法在床旁应用Seldinger法穿刺法,51例患者首次静脉入路均选择左锁骨下静脉,48例成功,3例失败而选择右颈内静脉成功.调整临时起搏器参数,感知灵敏度2~3 mv,起搏电压4~5v,起搏频率设定60次/min.植入6F动脉鞘管.
临时性心脏起搏为非永久性植入起搏导管的一种方法.脉冲发生器放置于体外,达到诊断和治疗目的后即撤除起搏导管[1].随着介入性心脏学的迅速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可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熟练地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很多危重患者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无法到放射科行DSA检查,故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是较适合的抢救技术.本院采用此技术抢救21例急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早在1970年,Mirowski和Schuder就提出安装全自动脉冲发生器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设想.直至1980年2月,美国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安装了第一台自动除颤器.10余年来,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发展迅速,病例数直线上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数十万例患者安装了除颤器,显著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一、概述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刺激电极植入患者脑组织深部的目标核团即手术靶点,通过脉冲发生器发出特定频率的弱电脉冲,对靶点进行慢性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编者的话起搏脉冲发生器常规置于锁骨下方的皮下组织与胸大肌浅筋膜之间。此处组织疏松,容易分离,手术出血少,是选择植入囊袋的理想部位。对于消瘦患者,其皮下组织少,起搏器植入该处可出现移位、囊袋坏死及皮肤磨破等并发症。受植入ICD启发,将脉冲发生器置于胸大肌下,这对有些患者来说是一种选择。但值得提出的是肌间囊袋出血多,易并发感染,术后可能要植入引流条(或管),并需要加强抗感染治疗。再者,肌间囊袋对下次起搏器更换增加了难度。对于消瘦者,除了本文报道所采用的部位外,也可选择颈部和腋窝部等。必须提出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起搏器会越来越小,因此本文报道的方法只适于极少数病例。
起搏器频率奔放( runaway pacemaker )是脉冲发生器发放脉冲频率高于预先设置的频率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频率大都在100~400次/min之间,也可达到1000次/min,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的起搏器功能障碍,可能与起搏器电池耗竭、延迟更换等多种原因相关[1]。一旦发生起搏器频率奔放,及时有效地处理至关重要。本文报道最近成功救治的1例起搏器频率奔放患者,以引起重视。
患者男性,11岁,因反复晕厥3年入院.入院后经心电生理检查,诊断为三度房室阻滞、室性逸搏心律,于2004年7月经右锁骨下静脉行永久性DDD起搏器植入术(脉冲发生器ENTITYTM5226型,心房导线MEMBRANE EX 1474T,心室导线MEMBRANE EX 1470T,ST.JUDE MEDICAL公司产品).术后3、6个月复查起搏器功能正常.术后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发现无心房起搏、感知.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发展简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心内植入型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起搏器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植入量日益增加,相关的临床问题也随之增多,例如CIED的感染、导线故障、静脉血栓形成等.特别是感染,轻者为局部囊袋肿胀、化脓、破溃,严重者甚至导致菌血症、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拔除心内膜导线和取出脉冲发生器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感染的方法.临床上最早应用的拔除方法是直接牵引法[1-4],通过术者的手拉、重物悬吊或胶布固定法,直接牵引血管外的皮下导线.少数病例则是经静脉途径,通过活体组织检查钳、猪尾导管或套圈导管(snares)牵引心腔内导线.直接牵引法有时需持续数天或数周之久,成功率极低,常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导线断裂、心内膜和三尖瓣叶的撕裂、心脏破裂、心脏压塞,甚至死亡)[5].
2年来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过程中对患者应用经胸壁心脏起搏,其中有3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例1 男性,63岁,因发作性胸骨后闷痛1 d于1998年3月来本院就诊,当行至距本院门口约100 m时突然晕倒在地,呼吸心跳停止,曾有短暂抽搐,就地行人工口对口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约3 min后送至本院急诊室。当时患者面唇紫绀,颈动脉搏动消失,继续给予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并气管插管机械控制通气,心电监护示心室停搏,给予肾上腺素2 mg静脉注射,即刻给予经胸壁紧急心脏起搏(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M1723B型除颤起搏监护仪),首先在放置电极片处用酒精擦拭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及污秽;负极放在心尖部皮肤表面,正极放在右前胸锁骨下窝处,并将电极片导线与脉冲发生器相连接。以频率70次/min起搏,输出电流90 mA,发放脉冲后心电监护即示起搏心律。测起搏阈值为60 mA,以70 mA连续起搏20 min后渐转为窦性心律,继续抢救1 h后患者自主呼吸渐恢复,17h后意识转清。1个月后,患者无自觉症状,脑功能恢复良好,病愈出院。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已经固定好的导线与脉冲发生器松解.在松解过程中,固定导线的螺丝脱离脉冲发生器的情况很少见到,但如处理不当,会造成起搏器损坏.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利用脉冲发生器发放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发生有效收缩的方法.起搏技术的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同时也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老年患者,实施该手术,如果没有规范的手术操作或护理不当,将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出现乃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的发展,立体定向微电极植入脑深部电刺激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在临床开始应用.1999年该方法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1998年12月本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这一技术并为2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手术.临床资料:例1女性,41岁,因双上肢及口唇不自主抖动4年余入院,患者曾服安坦、美多巴等药物,均不能耐受,症状渐加重,生活能力差,1996年曾行右侧γ刀治疗,术后改善不明显,查体:神志清、下颌及双上肢可见震颤,右侧明显,四肢肌张力轻度增高.病理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正常,Hoehn-Yahr 分级Ⅲ期.例2 女性,67岁, 因双上肢不自主震颤及四肢活动受限6年余入院,6年来症状持续加重,药物控制效果不佳(美多巴250 mg每日4~5次,安坦2 mg每日3~4次),查体:意识清楚,表情少,双上肢不自主震颤,四肢肌张力增高,右侧明显,病理征(-),起动及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正常,Hoehn-Yahr分级Ⅳ期.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是采用经锁骨下静脉心内膜电极法,将脉冲发生器埋植于体内进行永久心脏起搏的技术,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其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手术者的水平,还取决于专科护理的水平.如何做好术后病人的护理,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水平,成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constitutional delayed pu-berty,CDP)的男性青少年,由于性成熟时间延迟而导致比同龄者矮小,这给患儿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严重者可导致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是一种良性的青春期生长发育迟缓,它的实质在于GnRH脉冲发生器激活延迟,最终能够获得性成熟,通常不需要对其进行治疗。因为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和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HH)的临床表现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因此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很难区分这两种疾病。临床最常使用GnRH兴奋试验鉴别诊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质和受体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并且在抗酶分解上也具有更强的能力,通常能够将其用来代替GnRH,例如亮丙瑞林以及曲普瑞林等。国内外研究显示,GnRH兴奋试验是用来鉴别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和IHH的重要方法,因为受到了实验室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检测出来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对21例用曲普瑞林兴奋试验并经随诊确诊的CDP男性患者与18例正常青春期男性进行对比,评价曲普瑞林兴奋试验对CDP的诊断价值。
心脏起搏器是抢救治疗某些心脏病所致的严重心率紊乱的一种电子医疗仪器,它由电池、脉冲发生器和起搏导管三部分组成,当脉冲发生器放出脉冲,通过导线刺激心脏,使一个停跳的心脏引起复跳,此类患者一般病史长、心功能差,加之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周期长,因此护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Whaledent perfect Tcs口腔高频电刀是口腔科常用设备,它由电源及功率调节部分、高频脉冲发生器、输出驱动等部分组成.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由脉冲发生器及导管电极组成,脉冲发生器发放一定频率和振幅的电脉冲,经导管电极的传递,刺激心肌产生兴奋、传导,使心肌有规律地收缩.
永久性心脏起搏是长期的植入心内膜电极与脉冲发生器进行的人工心脏起博,它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或传导功能障碍疾病的主要方法,若术后对局部伤口压迫止血不当,会导致皮下血肿.通过对1999~2001年12月50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护理资料总结如下.
人类第一台起搏器美国胸科医生Hyman,在穿刺心脏给药过程中屡次发现,当针尖刺激右心房时可使心房肌除极而收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他在1 932年设计制作了一台由发条驱动的电脉冲发生器,该装置净重达7.2公斤,脉冲频率可调节为30、60、120次/分,Hyman将之称为人工心脏起搏器,成为人类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实验中,他用针穿刺兔子的右心室对心室进行电刺激,使已停搏15分钟的心脏复跳,恢复了正常的心脏跳动.
自1958年10月,由Elmquist工程师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可植入人体内的起搏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由瑞典胸外科医生Ake Senning植入第一台全埋植式心脏起搏器以来,起搏器治疗逐渐发展,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经过近50年的研究发展,目前的起搏器技术已十分成熟和完善,起搏器也称脉冲发生器,主要由电池、集成电路、传感器、导线接头装置以及外壳组成,其工作原理为:脉冲发生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阴极流出,刺激心脏,然后返回到阳极,形成一个完整回路.通过脉冲电流的刺激引起心脏的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心脏起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瑞典医生Hyman用1台手摇卷紧发条的脉冲发生器通过针刺心脏从而抢救了1例心脏骤停的病人,他之后将这种仪器命名为心脏起搏器.此后1952年Zoll用脉宽2 ms、强度(75~150) V的脉冲刺激胸壁成功救治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
背景:由于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需要长期终身佩戴,所以起搏器与人体组织直接接触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非常重要.目的:阐述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材料进展及与材料相关并发症.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2000至2015年,与人工心脏起搏器材料及与材料相关并发症研究相关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心脏起搏器;材料;导线;电极;并发症",英文检索词为"Pacemaker;Materials;Pacemaker leads;Pacemaker electrode;Complication",以上检索词组合检索,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人工心脏起搏器与人体组织直接接触的材料主要有封装脉冲发生器的钛金属外壳,电极导线包覆的绝缘材料硅胶、聚氨酯、环氧树脂等,以及电极材料碳、铂-铱合金、Elgilog合金等.虽然经几十年的临床应用证实,以上材料均具备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与人体的良好细胞相容性、电生理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但材料相关的并发症如起博器接触性皮炎、导线断裂、脱位、心脏穿孔、导线路径中的静脉血栓、三尖瓣反流、放置脉冲发生器的囊袋感染和血肿等时有发生,因此,随着当今材料工程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起搏器材料改性以及起搏系统工艺改进相关研究一直在进行,并且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无导线起搏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可能是未来心脏起搏的发展方向.
心脏起搏器旨在以人工电脉冲发生器发放有一定频率、一定能量的脉冲波,刺激心肌的某一部分,引起心肌兴奋并传导整个心脏,使心脏按照脉冲波频率有规律地进行舒缩活动,完成心脏泵的功能.从而纠正或改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1932年Hyman首先创用一台用弹力电动机驱动的电脉冲发生器,刺激停搏15min的心脏,使其重新起搏获得成功,并把这一机器命名为人工心脏起搏器.以后经不断改进,已经发展为安全可靠、小型化、使用寿命长、多功能、顺序起搏、体外遥测及可调节程控等性能的起搏器.目前,各类起搏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1植入式体内除颤器(ICD)的结构ICD系统主要包括2个基本部分:脉冲发生器和识别心律失常、释放电能的电极导线系统.脉冲发生器的能源由2个锂、银、钒五氧化物电池提供,其外壳是由钛金属制成,连接头由环氧化物制成.连接头有3~4个电极插孔,可以与除颤以及感知电极连接.不同ICD生产厂家ICD设计有所不同,目前脉冲发生器的重量在70~130 g不等,体积在30~100 mL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