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癎)药】相关文献(25)
  • 抗癫(癎)药妥泰对幼鼠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

    《临床儿科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06年7期

    目的 研究妥泰(TPM)对幼鼠骨骼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经口灌胃给药.实验组2组,给予TPM 40 mg/kg及TPM 80 mg/kg;阳性对照组给予苯妥英钠80 mg/kg;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用药3个月后检测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结果 实验组2组大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等骨转化指标及血钙高于阴性对照组,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TPM高剂量组骨密度低于阴性对照组.结论 长期服用TPM可影响幼鼠骨骼发育,高剂量较低剂量明显.

    抗癫(癎)药 骨骼发育 骨代谢 骨转化 骨密度
  • 长期使用抗癫(癎)药物对发育期大鼠脑的影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4年1期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抗癫(癎)药(AEDs)对发育期大鼠脑的影响,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观察AEDs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方法 将生后7d的Wistar大鼠234只任意分为13组:4种AEDs[苯巴比妥(PB),丙戊酸(VPA),拉莫三嗪(LTG),托吡酯(TPM)]分别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大鼠.PB 80、40、20 mg·kg-1和VPA 200、100、50mg·kg-1分别溶于超纯水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21d,LTG 80、40、20 mg·kg-1和TPM 80、40、20 mg· kg-1分别溶于1%纤维素钠灌胃每日1次共21 d,对照组予相同体积1%纤维素钠灌胃每日1次共21 d.从第22天始每组6只大鼠断头取脑,用Annexin-V FITC/PI双标检测细胞凋亡,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物质-3(NT-3)mRNA的表达;余12只大鼠过量麻醉后灌注固定,分别用于BrdU染色和Timm's染色.结果 ①4种AEDs均会造成幼鼠脑重减轻,其中VPA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脑重降低最明显,VPA高剂量组导致脑重降低15%.②4种AEDs均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的增加,其阈值分别为:PB 20 mg·kg-1,VPA 50mg·kg-1,LTG 80 mg·kg-1,TPM 40 mg·kg-1.③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4种AEDs可导致海马区BDNF和NT-3 mRNA表达的减少,其阈值分别为PB 40 mg·kg-1、VPA 100 mg· kg-1、LTG80 mg·kg-1、TPM 40 mg·kg-1.VPA和LTG低剂量组可引起海马齿状回和门区BrdU标记的细胞数增加.Timm's染色结果显示4种AEDs CA3区和颗粒细胞上层Tim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使用AEDs会对发育期大脑造成损害,不同AEDs可引起大脑细胞凋亡增加和海马区神经营养物质表达减少,其阈值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造成认知损害的机制之一.VPA和LTG会造成神经发生增加,但不伴有明显的苔藓纤维发芽.

    抗癫(癎)药 发育期 凋亡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发生
  • 左乙拉西坦治疗难治性癫(癎)48例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CSTPCD 2009年4期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Lev)添加剂量治疗难治性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方法,对48例(儿童23例,成人25例)难治性癫癎患者进行Lev添加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收集治疗后患者发作频率变化、无发作情况,不良反应以及退出原因.结果:Lev治疗难治性癫癎总有效率为64.58%,成人有效率高于儿童,对部分性癫癎综合征有效率高;3、6和12个月无发作率分别为6.25%,18.75%和16.67%,保留率为81.25%、56.25%和43.7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8%,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的最丰要原因为对疗效欠满意.结论:LE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难治性癫癎冶疗药物,对部分性和全面性癫癎发作均有效.

    左乙拉西坦 癫(癎) 保留率 不良反应 抗癫(癎)药
  • 抗癫(癎)药作用机制研究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CSTPCD 2012年3期

    癫(癎)是多种原因引起大脑局部神经元异常高频放电所致的大脑功能失调综合征.脑部异常放电可能因脑内兴奋及抑制系统失平衡而产生.研究认为,癫(癎)发病机制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功能、神经胶质细胞等密切相关.由于癫(癎)发病机制不同,抗癫(癎)药物的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本文综述抗癫(癎)药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癫(癎)的发病机制.

    癫(癎) 抗癫(癎)药 发病机制
  • 一线抗癫癎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药学服务与研究》 CSTPCD 2005年1期

    目的:对一线抗癫(癎)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801例服用一线抗癫(癎)药物病人的血药浓度进行分类汇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药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病例百分率差异显著(P<0.01),分别为丙戊酸钠(VPA)75.2%、苯巴比妥(PB)67.3%、卡马西平(CBZ)53.1%、苯妥英钠(PHT)20.8%.VPA使用率最高,为60.5%,其血药浓度存在性别差异(P<0.01).CBZ血药浓度存在年龄差异(P<0.01).多药联用血药浓度升高的病例增加(P<0.01),以PHT/CBZ方案最为突出.CBZ/VPA、PB/VPA方案在控制率、安全性方面比较好.结论:血药浓度监测对癫(癎)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抗癫(癎)药 血药浓度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 抗癫(癎)药物的选择与应用(Ⅰ)

    《药学服务与研究》 CSTPCD CSCD CA 2009年2期

    1 什么是癫(癎)?其临床表现是什么?癫(癎)(epilepsy)是由于大脑局部病灶神经元兴奋性过高,产生阵发性放电并向周围扩散的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按有关神经元的部位和放电扩散的范围,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运动、意识、感觉、行为、自主神经等不同的障碍.这些功能障碍在一个患者身上可单一或数种存在,也可全部存在.

    癫(癎) 抗癫(癎)药 教育 药学 继续
  • 抗癫(癎)药--脑缺血时的一种可能的神经保护策略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CSTPCD 北大核心 2004年10期

    最近,已有一些新的抗癫(癎)药(AED)用于临床.同传统AED的作用一样,这些新的AED作用于突触前和突触后的多个细胞位点.应用AED进行药物治疗的主要共同目标是通过减少兴奋传递或增强神经元抑制来抵消异常的脑兴奋性.有趣的是,脑缺血时也会出现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和神经元抑制的减弱.因此,作为一种可能的脑缺血神经保护策略,最近AED的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AED已经在卒中动物模型中进行过实验,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利用啮齿动物全脑或局灶性缺血模型进行的实验研究,已使人们对各种AED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人急性卒中的治疗,这些研究的含义却并非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事实上,应用多种针对大多数AED调控的同一电压和配体门控通道的药物进行的各种临床研究均未显示出神经保护作用.在实验性动物模型与人类卒中方面,局灶性缺血性损伤形成的机制不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展示一种新的在将来可用于神经保护的治疗远景.

    脑缺血 抗癫(癎)药 神经保护
  • 癫(癎)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用药调查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STPCD 2007年5期

    目的:了解癫(癎)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89例癫(癎)性精神障碍患者使用抗癫(癎)药和抗精神病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癫(癎)性精神障碍治疗中,抗癫(癎)药以卡马西平使用频度最高达65.2%,抗癫(癎)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反应居首位.结论:在癫(癎)性精神障碍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癫(癎)药与抗精神病药.

    癫(癎)性精神障碍 抗癫(癎)药 抗精神病药
  • 385例癫(癎)患者血药浓度监测分析

    《徐州医学院学报》 CSTPCD 2008年1期

    目的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了解常规应用抗癫(癎)药患者的血药浓度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385例癫(癎)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监测446例次中,低于有效血药浓度202例次,占45.3%,高于有效血药浓度34例次,占7.6%.结论 癫(癎)患者常规经验用药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血药浓度监测对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抗癫(癎)药 血药浓度 荧光偏振免疫法
  • 服用抗癫(癎)药患者的护理指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STPCD CA 2000年4期

    0 引言癫(癎)是一种以反复发作、阵发性神经性或行为改变为特征的脑功能失调.目前对于癫(癎)的治疗可采用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或二者结合使用,但大多数患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

    抗癫(癎)药 护理
  • 抗癫(癎)新药在儿科应用的进展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07年24期

    难治性癫(癎)的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外成人及儿科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外新型抗癫(癎)药物的不断开发和逐渐在儿童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某些特殊类型癫(癎)综合征的预后,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已在儿科临床应用的新型抗癫(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适应证、不良反应等特点.

    癫(癎) 抗癫(癎)药 治疗
  • 奥卡西平治疗癫(癎)84例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2年4期

    目的 探讨奥卡西平(OXC)治疗儿童癫(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儿科门诊2007年6月-2011年6月确诊为癫(癎)的患儿84例.年龄4~16岁,平均(6.24±2.33)岁;病程1.0~3.5 a,平均1.6a.全面性发作20例,单纯局限性发作26例,复杂局限性发作21例,局限继发全面性发作17例.均予OXC治疗,治疗3个月评价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84例癫(癎)患儿中显效48例(占57.14%),有效31例(占36.90%),无效5例(占5.95%),总有效率为94.05%.曾使用其他抗癫(癎)药物疗效不佳改用OXC 16例中,显效10例(占62.50%),有效4例(占25.0%),无效2例(占12.50)%,总有效率为87.5%.14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OXC治疗儿童癫(癎)效果好,安全性高.

    癫(癎) 奥卡西平 抗癫(癎)药 儿童
  • 婴儿痉挛症60例临床和视频脑电图特点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09年1期

    目的 通过视频脑电图(VEEG)观察婴儿痉挛症发作时和发作间期的脑电图特点,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住院婴儿痉挛症患儿60例.男43例,女17例;发病年龄1~12个月.应用1161B型视频脑电监视系统对60例婴儿痉挛症行VEEG长时间监测,VEEG分析包括背景节律,是否对称,快波暴发、高幅慢波和去同步化,发作形式等.结果 60例患儿中,电视录像记录到263次痉挛发作,EEG共记录到318次发作波(105成串发作,98次孤立发作,115次其他形式发作),伴局限性发作者均为继发性婴儿痉挛,清醒时痉挛发作36例,睡眠期发作24例.曲屈型42例(72%),伸展型7例(12%),混合型11例(16%);35例(58%)为对称发作,大多为隐源性,也可见症状性;不对称发作25例(21%).药物治疗不能明显减少局限性发作.结论 VEEG对婴儿痉挛症发作类型和发作形式的确定及其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对判断预后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婴儿痉挛 视频脑电图 抗癫(癎)药
  • 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对3~12岁癫(癎)儿童骨代谢的影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07年15期

    目的 探讨抗癫(癎)(EP)药物(AEDs)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钠(VPA)、托吡酯(TPM)对EP患儿骨代谢影响.方法 实验组为90例3~12岁原发性EP患儿,根据治疗药物不同随机分为CBZ、VPA、TPM组各30例.除口服上述药物外未予其他任何药物治疗,疗程6~12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分别测定骨密度(BMD)、骨碱性磷酸酶(BAP)、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LP).对照组为30例未治疗原发性EP患儿,同期检测上述指标.对上述骨代谢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后BMD、BAP、钙、磷、AL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a>0.05).实验组CBZ、VPA、TPM治疗前后5种骨代谢指标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短期服用CBZ、VPA、TPM对3~12岁EP患儿骨代谢无影响.

    抗癫(癎)药 骨代谢 癫(癎) 儿童
  • 儿科使用新型抗癫(癎)药物的现状分析

    1 癫(癎)在儿科神经专科的发病率一直占有很高的比例儿科预防癫(癎)发作的基本手段为药物治疗,目标是以单一抗癫(癎)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完全控制发作而无任何不良反应.传统的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苯妥英钠、地西泮等对部分患儿疗效欠佳,随着对癫(癎)发作的神经生物化学机制认识加深,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抗癫(癎)药物,报道如下.

    抗癫(癎)药 药动学 药物相互作用 合理用药
  • 影响癫(癎)病人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

    癫(癎)是一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反复的癫(癎)发作、长期服药、社会歧视等使病人及其家属背上沉重的心理和社会负担.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生活质量这一作为反映健康的新指标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癫(癎) 生活质量 抗癫(癎)药
  • 1 072例患者抗癫(癎)药血药浓度监测分析

    《医药导报》 CSTPCD 北大核心 2007年10期

    目的 通过对抗癫(癎)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提高本类药物的治疗水平作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568例服用丙戊酸钠、374例服用卡马西平、85例服用苯妥英钠和45例服用苯巴比妥的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临床疗效分析、评价.结果 抗癫(癎)药治疗指数小,安全度较低,其作用的个体差异大.结论 癫(癎)患者应重视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其他因素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抗癫(癎)药.

    抗癫(癎)药 血药浓度 荧光偏振免疫法
  • 抗癫(癎)药的发展史与新型抗癫(癎)药

    《医药导报》 CSTPCD 北大核心 2007年2期

    癫(癎)是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直到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过去多年来应用的是传统抗癫(癎)药,其缺点较多.从1989年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已陆续研制出10余种疗效较好、缺点较少的新型抗癫(癎)药.已在国内开始应用的新型抗癫(癎)药包括托吡酯、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加巴喷丁等.

    癫(癎) 抗癫(癎)药 新型 托吡酯 奥卡西平 拉莫三嗪 加巴喷丁
  • 妊娠期癫(癎)发作和抗癫(癎)药物对胎儿脑神经元突触素的影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06年5期

    目的 探索妊娠期癫(癎)发作和抗癫(癎)药对胎儿脑神经元突触素p38(synaptophysin)的影响,以加深对妊娠期癫(癎)发作危害胎儿脑发育的认识.方法 6月龄引产胎儿分为3组:1组为妊母正常组(6例),2组为妊母应用抗癫(癎)药物控制发作组(6例),3组为妊母未应用抗癫(癎)药物控制发作组(6例).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突触素p38在各组胎儿脑部颞叶海马旁回的变化.结果 1组免疫组化切片阳性表达产物光密度值(OD)为0.17±0.05,2组为0.16±0.08,3组为0.11±0.07,1、2组阳性表达产物无显著差异(P>0.05),而1、2组分别与3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p38在妊母未应用抗癫(癎)药物控制发作组胎儿海马旁回中的表达较妊母正常组及妊母应用抗癫(癎)药物控制发作组明显减少.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妊期癫(癎)发作对胎儿脑发育的危害比抗癫(癎)药物对胎儿的毒性更大.

    癫(癎) 抗癫(癎)药 突触素P38 胎儿 发育
  • 癫(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癫(癎)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服药依从性的对策.方法: 利用癫(癎)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对确诊为癫(癎)的246例患者进行调查,以服药依从性好坏分成两组,比较其间各因素的差异,并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6例患者中依从性好组64例,占26%,依从性差组182例,占74%.两组在家庭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长有无癫(癎)知识、总病程、服药种类、药物不良反应、社会支持之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事件、家族史、癫(癎)种类方面差异则无显著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a=0.05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依次为家长有无癫(癎)知识、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结论: 癫(癎)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疗效和预后.

    癫(癎) 抗癫(癎)药 依从性 多因素分析
  • 所谓抗癫(癎)"中成药"中暗地添加抗癫(癎)西药成分的调查

    目的:调查所谓抗癫(癎)"中成药"制剂中是否有西药成分.方法:对北大医院癫(癎)门诊1995~2005年口服"中成药"制剂就诊的癫(癎)患者进行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四种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所监测的患者服用的76种"中成药"中,暗中都添加了上述4种西药成分,其中含有一种西药成分有45种,含有二种西药成分有22种,含有三种西药成分有7种,含有四种西药成分有2种.有44种中药添加了苯巴比妥,占的比例最大,其余依次为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结论:在所谓抗癫(癎)的"中成药"中暗地里加西药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严重地侵犯了患者的权益,妨碍抗癫(癎)的正规治疗,损害了患者的健康.

    中成药 抗癫(癎)药 血药浓度 正规治疗
  • 癫(癎)患者抗癫(癎)治疗时脑电图和发作诱因与再发关系

    目的:探讨癫(癎)患者在药物治疗中脑电图、发作诱因与再发的关系,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标.方法:分别对97例青少年癫(癎)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并追踪再发情况,比较脑电图、发作诱因与临床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97例患者中有49例脑电图正常,其中9例(18%)有癲(癎)再发,48例脑电图异常,其中38例(79%)有癫(癎)再发.此38例癫(癎)再发分别属于Ⅰ、Ⅱ、Ⅲ型异常脑电图,相应各有8、11、19例再发.脑电图正常而出现癫(癎)再发的9例中,有诱因者8例(89%),无诱因者1例(11%),脑电图异常而出现癫(癎)再发的38例中,有诱因者20例(53%),无诱因者18例(47%).结论:青少年癫(癎)患者抗癫(癎)治疗时的脑电图表现与临床再发有相关性,其中有(癎)样放电者出现再发可能性最大.脑电图正常时出现再发常有诱因,而脑电图异常时出现再发常缺乏诱因.

    癫(癎) 脑电图 再发 抗癫(癎)药
  • 癫(癎)持续状态的处理及新进展

    癫(癎)持续状态是神经科较常见和重要的危重症之一,不仅可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全身各重要脏器的严重损害,严重时还可导致死亡.本文对癫(癎)持续状态的处理及其新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癫(癎)持续状态 治疗 抗癫(癎)药
  • 草药瑞香狼毒丙酮提取物与低剂量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镁配伍的抗惊厥研究

    目的:探讨草药瑞香狼毒丙酮提取物(AESC)与西药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镁(VPM)配伍使用后抗癫(癎)效果,并与西药单药进行比较.方法:观察AESC和CBZ、VPM不同的配伍方式和剂量,对大鼠癫(癎)模型、小鼠电休克惊厥模型、小鼠戊四唑惊厥模型和小鼠印防已毒素惊厥模型的作用,并观察AESC对健康自愿受试者CBZ和VPM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AESC 500 mg/kg与CBZ 30 mg/kg及VPM 68 mg/kg配伍后对上述三种模型的抗惊厥效应明显优于单用CBZ、VPM组(P<0.01).结论:采用AESC与小剂量抗惊厥西药CBZ或VPM合理配伍使用可提高抗惊厥效应及减少抗惊厥西药剂量,从而减少西药剂量相关的副作用,具有抗惊厥效应好、抗(癎)谱广、减少副作用等优点.

    癫(癎) 瑞香狼毒丙酮提取物(AESC) 卡马西平(CBZ) 丙戊酸镁(VPM) 抗癫(癎)药
  • 成人癫(癎)诊断和药物治疗规范(草案)

    癫(癎)(epilepsy)是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自限性的异常放电所导致的综合征.以反复性、发作性、短暂性、通常为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的位置不同,放电和扩散的范围不等,患者发作可表现为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兼而有之.每次发作称为(癎)性发作,持续存在的癫(癎)易感性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称为癫(癎).在癫(癎)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的癫(癎)现象称为癫(癎)综合征.

    癫(癎) 癫(癎)诊断 癫(癎)分类 抗癫(癎)药 癫(癎)持续状态 治疗规范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