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以机代牛”等传染源综合治理措施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效果. 方法 2011年在湖北省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选取6个已实施“以机代牛”等传染源综合治理措施的行政村(即荆州区的李埠镇杨井村和太湖管理区岳台村、监利县的新沟镇顺丰村和程集镇张马村、江陵县的马家寨乡金旗村和资市镇玉古村)为干预组,2个未实施该措施的行政村(即石首市的小河口镇老洲岭村和大垸镇中岭子村)为对照组进行效果评估.内容包括,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人群感染情况,采用改良加藤法检查粪便,每个村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调查全部耕牛感染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查粪便.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钉螺感染情况,并在钉螺调查环境中调查野粪的感染情况(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1粪3检).分别对2007年(基线情况)、2009年(干预前)和2011年(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干预组,人群的血吸虫感染率由实施“以机代牛”等综合治理措施前(2007年、2009年)的3.6% (135/3 772)和2.0% (63/3 116)降至2011年的0.9% (21/2 396) (x2=43.411,x2=11.840,P<0.05);至2011年已无存栏耕牛;2010-2011年人群和耕牛的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幅度分别为52.6%和100%.对照组,2007、2009和2011年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4.5% (64/1 410)、2.6% (34/1 294)和1.8% (24/1 320),2007和2011年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78,P<0.05),但2009和2011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09和2011年耕牛感染率分别为5.1% (8/158)、1.6% (3/187)和1.6% (3/189) (x2=3.387,P>0.05); 2010-2011年人群和耕牛感染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25.0%和5.9%.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9,P<0.05);两组调查点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干预组未查到阳性野粪,对照组野粪阳性率为7.5% (3/40). 结论 实施“以机代牛”等传染源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人群、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明显降低.
病牛粪便是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实施“封洲禁牧、以机代牛”血防策略,不仅依赖于湖区产业结构调整,更要以健康促进项目作为向导和基础工程.
目的 评价在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在环境相对孤立的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铜陵县老洲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家畜圈养"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连续对全乡螺情及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2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2年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5%以下;阳性螺环境数减少了75%,阳性螺密度降为0.000 5只/0.1 m2,下降了96.67%.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目的评价改水、改厕、以机代牛综合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湖沼型的贵池、水网型的枞阳和山丘型的桐城血吸虫病流行区各选择自然环境和流行程度相接近的2个行政村,一个村实施改水、改厕、以机代牛综合治理措施,另一个村实施一般防治措施,比较其控制血吸虫病和其他肠道寄生虫病的效果.结果实施综合治理措施的3个村,2年后贵池和枞阳试验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46.26%、58.95%,桐城试验村2年均未查到粪检阳性病人;其他肠道寄生虫感染率3个试验村分别下降了85.58%、77.36%、68.41%.实施一般防治措施的3个村,2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贵池试验村上升了19.72%,枞阳试验村下降了27.32%,桐城试验村发现1例新感染病人;其他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贵池试验村上升了152.17%,桐城试验村下降了30.22%,枞阳试验村下降了55.09%.结论改水、改厕、以机代牛综合措施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和肠道寄生虫病流行.
目的 探索序贯实施"土地整理和以机代牛"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选择潜江市熊口农场和运粮湖农场为试区,序贯实施土地整理和以机代牛措施,观察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 2012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比2008年下降了78.90%,其中血检阳性率下降47.88%([χ2]=368.58,P<0.01),粪检阳性率下降了55.88%([χ2]=29.92,P<0.01);2008年耕牛感染率为2.54%,此后成为无牛区.有螺面积下降54.78%;活螺框出现率下降76.49%([χ2]=11.34,P<0.01);活螺平均密度下降72.63%([χ2]=12.86,P<0.01);2009年起,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 序贯实施土地整理和以机代牛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目的 了解湖沼地区实施以机代牛后血吸虫病传播因素的变化,为制定洲滩长效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进贤县爱国行政村2个已实施以机代牛的自然村作为观察村,收集2004-2010年实施以机代牛前后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其变化情况.选择草洲进行人、畜、野生动物等种类、分布和活动,以及野粪分布等情况调查.结果 2005年以机代牛后,2006-2008年2个村草洲感染性钉螺密度呈逐年下降,2009-2010年感染螺密度降为0;居民粪检阳性率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11.35%下降至2009年和2010年的0.大部分草洲仍有牛和猪等放牧,并以外来家畜为主;共检测41份新鲜野粪,未发现血吸虫阳性.结论 以机代牛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但血吸虫病传播因素仍未完全消除,仍需加强家畜管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巩固防治成果.
2008年阳新县对血吸虫病重疫区有代表性的405户养牛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15户愿意淘汰耕牛,占53.09%;288户养牛户愿意以经济方式补偿,占71.11%;17户要求以机代牛方式补偿,占28.89%.
选择宣城市2个自然环境和流行程度接近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分别作为试点村和对照村,前者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人群查治、查灭螺、健康教育,后者实施除以机代牛以外的其他防治措施.结果 表明2005-2007年,试点村钉螺感染率由0.063 0%下降至0,对照村则0上升到0.000 2%;试点村人群感染率下降了71.10%,对照村下降了74.20%.提示以机代牛措施能有效降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
目的 比较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与常规卫生血防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为制定下一步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汉川市南支河流域实施常规卫生血防措施,在汉北河流域实施常规卫生血防措施的基础上,加河滩禁牧、以机代牛为主并辅以河滩综合开发的措施.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4-2011年汉川市南支河流域与汉北河流域血吸虫病疫情资料,比较这两类措施控制两流域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 2004年南支河流域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较汉北河流域低,2004-2011年南支河流域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较汉北河未翻耕种植河滩与防浪林低;2004-2011年南支河流域均查获感染性钉螺,2008-2010年汉北河未翻耕种植河滩未查获感染性钉螺.2007年汉北河流域耕牛已全部淘汰,2007-2011年汉北河防浪林未查获感染性钉螺,南支河流域每年均有粪检阳性耕牛.2004-2011年两流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汉北河流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率较南支河流域更为显著.结论 常规血防措施和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均可取得较好的血吸虫病防治效果,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的效果更好.
目的 了解湖北省江陵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户对“以机代牛”措施的满意度和知晓率.方法 随机抽取江陵县玉古、金旗、花章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调查村,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逐户对“以机代牛”措施的满意度和知晓率进行调查.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363户农户中,210户(57.9%)在近3年内曾饲养耕牛,曾养牛户与不曾养牛户之间对“以机代牛”政策及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以机代牛”政策满意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已购买农机的187户农户中,对农机服务组织服务评价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的农户分别占9.1%、43.3%、42.2%、3.7%和1.1%.结论 江陵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户对“以机代牛”措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知晓率.
目的 评价江陵县3个流行村实施以机代牛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 选择江陵县金旗、玉古、花章等3个已实施以机代牛的血吸虫病流行村,比较其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人、畜和钉螺感染情况,并采用问卷形式对居民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金旗、玉古、花章等3个流行村2009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87%、2.72%、2.89%;2010年实施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2011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至0.67%、1.91%、1.75%,下降幅度分别为29.78%、64.17%、39.45%;完全淘汰耕牛的金旗村和玉古村2011年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花章村2011年仍有耕牛35头,未发现耕牛感染,但感染性钉螺面积为0.52 hm2.3个村群众对以机代牛措施的满意度达89.21%.结论 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但以机代牛政策后期的落实还有赖于必要的配套措施.
2006年全国血防工作会议后,彭山县积极探索控制血吸虫病的新路子、新模式,提出了狠抓人畜粪便管理,以机代牛,创建无耕牛县的控制血吸虫病策略,以遏制该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的疫情回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的 了解安徽枞阳县内陆地区实施“改水改厕、以机代牛”血防项目后,当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情况.方法 通过对仪山内陆地区2002~2008年钉螺调查结果分析,对试区人群进行查病,了解人群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了解试区有螺环境野粪污染及野生动物感染情况.结果 试区2002~2008年均查到感染性钉螺,2007年和2008年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为0.0568只/0.11m2和0.0112只/0.11m2;2008年试区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0.24%,野粪调查狗粪阳性率6.89%,野鼠血吸虫感染率14.28%.结论 枞阳县仪山内陆地区在实施“改水改厕、以机代牛”血防项目后,消除了人及耕牛血吸虫病传染源,但其它传染源依然存在,其主要传染源可能是狗和野鼠,提示实施“三改”尚不能完全阻断血吸虫病流行,在内陆地区应力争消灭钉螺,同时也要减少其它传染源的污染.
目的 分析评价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两年的初期效果,以优化防治策略.方法 从2005年实施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秋浦河流域16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中,随机抽取疫情未控制和控制村各3个,调查比较2005和2006年的螺情和病情.结果 阳性螺密度疫情未控制村和控制村分别由2005年的0.091只/0.11m2、0.0028只/0.11m2降至2006年的0.0048只/0.11m2、0.000 4只/0.11m2;钉螺感染率疫情未控制村由2005年的0.24%降至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69,P=0.003);疫情控制村由0.30%降至0.05%,无统计学差异(x2=3.193,P=0.074).疫情未控制村和控制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5.86%、3.67%下降至2006年的2.28%、0.95%,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初期观察表明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进一步控制秋浦河流域的血吸虫病疫情,尤其是在降低滩地污染上.
目的 评价和分析五年来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优化防治策略.方法 选择自然环境、流行程度相近的2个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一个为试点村,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措施;另一个为对照村,实施一般防治措施.通过五年观察,比较其在控制血吸虫病及其它肠道寄生虫病的效果.结果 试点村居民感染率、其它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53.3%和95.5%;对照村上升了14.0%和163.3%,试点村阳性螺密度、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20.6%、88.1%,对照村分别上升了722.2%、333.3%.结论 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和肠道寄生虫病流行,是当前一种较为理想的防治策略.
目的探索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2个,1个为试点村,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措施,一个对照村,实施一般防治措施,分别观察其控制人群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野粪污染、钉螺感染的效果.结果对策实施2年后,试点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6.3%,对照村人群感染率上升了19.7%,并且时有急性感染发生.试验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了85.6%,对照村上升了152.2%,对照村滩地阳性螺密度上升的幅度是试点村的3.98倍.结论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而且能够改善农村落后的卫生状况,降低肠道寄生虫病,提高人群整体健康水平,是新形势下控制血吸虫病的一条有效途径.
按照<全国预防与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2004~2015)>方案的要求,安徽东至县从2004年正式启动并实施血防项目.随着农村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疫区农村普遍实施生态农业开发项目,整治田地、环境改造、沟渠硬化,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机代牛、改水改厕、建沼气池项目,为预防与控制山丘型丘陵亚型血吸虫病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我们对2004~2008年泥黄村实施综合治理血防项目后,预防与控制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流行因素复杂,尤其是滩地钉螺难以控制,使该类地区一直成为血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目的 了解湖北省江陵县在实施“以机代牛”防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为制定“以机代牛“长效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进一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 在江陵县选取实施“以机代牛”措施的花章、玉古、金旗3个村,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个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主要耕作方式、血吸虫病防治知晓情况、“以机代牛”措施及影响因素等.结果 共调查338人.47.04%为>50岁人群,采用机耕占92.01% (311/338).71.30%没有自行维护农机的能力,57.99%表示对农机服务不满意,10.95%因受耕田影响无法机械耕作,4.44%(15/338)要求优化农机合作社职能.影响“以机代牛”措施的主要有年龄、农机维护、田块凌乱和燃油价格高等因素.结论 应完善与“以机代牛”措施的相关服务,以维持和巩固现有的防治效果,防止耕牛复养.
目的 评价以河滩禁牧、以机代牛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益,为现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湖北省汉川市汉北河流域开展卫生血防常规防治措施的同时,以河滩禁牧、以机代牛措施为主,辅以河滩综合开发的措施,对防治工作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结果 2005-2008年,共淘汰耕牛4 099头,购机951台,建禁牧管理室24座,河滩翻耕累计41 000亩,种抑螺防病林6 000亩,养禽累计33 664羽;感染性钉螺逐年减少,至2008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项目区人群感染率由2004年的9.37%降低到2008年的3.41%;项目实施4年,总费用1 394.25万元,总效益3 913.22万元,净效益2 518.97万元,费用效益比1:2.81,净效益费用比1.81.结论 河滩禁牧、以机代牛为主的措施辅以河滩综合开发,既控制了血吸虫病传染源,减少人畜感染,又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的:评价河滩禁牧、以机代牛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汉川市汉北河沿线的新堰镇、垌冢镇(上游区),麻河镇、刘隔镇(中游区),新河镇(下游区)的40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河滩禁牧、以机代牛综合措施,观察分析居民和耕牛感染及螺情变化.结果:2004年基线调查显示:上、中、下游项目区存栏耕牛数量多,耕牛感染率均大于10%,人群感染率均大于9%,感染性钉螺密度高;2005-2008年实施禁牧后,项目区耕牛逐年减少,至2007年全部淘汰,感染螺平均密度逐年下降.至2007年,项目区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的5%以下.结论:汉川市汉北河流域通过实施河滩禁牧、以机代牛综合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传播.
目的 探索如何在财力、物力有限的前提下,分步骤推行丘陵地区以机代牛.方法 选择血吸虫病重流行乡镇,首先进行村民以机代牛倾向性调查,开展健康教育,积极争取政府对购买农机的村民的经费补贴,为购买农机的村民提供使用培训.结果 被选择为推广以机代牛的5个乡镇,经过两年耕牛减少1 500余头,配合药物灭螺,已两年未发现阳性钉螺,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明显下降.结论 选择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域推行以机代牛,可降低这些区域的血吸虫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