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引进的 1台六分类 ADVIA120血球分析仪是德国 Bayer公司最为先进的产品。它的测量原理与变阻脉冲法不同,采用的是激光测量法,并设计成整合流路系统 (UFC),使仪器的管路系统以及各反应池大为集中,减少了外露型管道,外型美观,维护方便。 故障现象仪器安装、调试完成后一直正常工作。放假 5天后重新开机做标本,则发现所做 100多个标本的测试参数中大的未染色细胞 (LUC)和嗜酸性细胞 (EOS)的结果均高出正常值 3~ 4倍,其余参数与雅培 CELL- DYN1700血球分析仪测量结果基本相符。再观察各项参数的图形,发现过氧化物酶 (PEROX)的 3个图像模糊不清且偏离正常情况较严重。系统清洗后用同一标本重复试做,发现 LUC、 EOS数值变化较大,其余数值重复性均较好。
癌是腮腺嗜酸性细胞涎腺原发的高度恶性肿瘤,较罕见,自2000年至今我科收住2例现报告如下.病历资料例1:女性,75岁.因"右侧腮腺区包块7年,明显增大伴疼痛近1个月"于2000年4月入院.体检:右侧腮腺区扪及大小约5cm×4cm×2cm椭圆形肿物,基底部固定,与周围组织粘连,界不清,质地硬,呈结节状,右腮区及颈上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质硬,固定.术前针吸活检报告:可见嗜酸性细胞.全麻下手术治疗"右腮腺及肿瘤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报告:细胞增生活跃.
随着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认为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涉及T淋巴细胞,嗜碱性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EOS)和血小板等.血小板在气道的慢性炎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观察过敏性哮喘血小板数的变化,探讨血小板对哮喘免疫发病机制的作用及价值.
哮喘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和由此导致的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哮喘发病是外来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的结果,其发病机理主要在于痰饮久伏,触遇诱因而发,多由阳邪亢盛,痰热交阻或因风寒束肺、寒痰阻塞气道所致.发作时,则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抟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而出现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同时,气体的出入,又复引触停积之痰,是以产生哮鸣之声.临床可分为热性哮喘和寒性哮喘,治疗则以清(温)肺化痰平喘,多以麻杏石甘汤或小青龙汤为主方.笔者在多年临床中发现许多哮喘患儿发作期表现为以"湿"为重的征象,单纯以热或寒性哮喘分型治疗不尽如人意,而以化湿降气平喘之法则每能收效,现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宴某某,男,11岁。自3岁起常犯感冒、发烧,常发“肺炎”,痰中带血丝。至6岁时因贫血曾经输血治疗。8岁时曾患“肺脓肿”经治愈。因近两年来反复咳嗽、气喘、痰中带血丝或有陈旧性小血块,于1999年9月赴某医院诊治。该院检查:X线胸片提示双肺间质纤维化;实验室检查:尿分析(-),血红蛋白102g/L,血白细胞11.7×109/L,中性0.60,淋巴0.37,嗜酸性0.03,血小板210×109/L,血沉30mm/h;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谱:ANA(-),DNA(-),RF1∶3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真菌培养(-);BALF细胞分类:大量红细胞,无法计数,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细胞总数增高,吞噬细胞50%,淋巴细胞10%,嗜中性细胞40%,嗜酸性细胞0;结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阴性;毛刷涂片未找到菌丝孢子;抗结核抗体(-);毛刷抗酸杆菌:直接涂片(-);BALF培养:B群溶血性链球菌占60%,最后诊断为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慢性复发型)。处方强的松、去铁敏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的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 此种炎症与T淋巴细胞、嗜碱性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激活及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介质有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 这些细胞在血管内流动, 粘附于内皮细胞, 并激活穿过内皮细胞进入气道粘膜层, 与多种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有关[1].本文着重探讨粘附分子中的重要成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哮喘中的变化以及与嗜碱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的关系.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3(TFF3)在腺垂体远侧部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中的表达,明确TFF3在远侧部的分布。方法采用相邻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TFF3/生长激素( GH)、TFF3/催乳素(PRL)、TFF3/促甲状腺激素(TSH)、TFF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TFF3/卵泡刺激素(FSH)、TFF3/黄体生成素( LH)的表达。结果 TFF3和各嗜色细胞的免疫反应产物为棕黄色,主要位于细胞质,ACTH免疫阳性信号在胞膜也有表达,主要分布在腺垂体的远侧部。邻片显示TFF3存在于部分GH、PRL、TSH、ACTH、FSH、LH细胞,分别占19.4%、22.4%、9.2%、6.5%、35.7%、8.3%,以FSH最多,PRL、GH次之。结论垂体远侧部TFF3可分别表达于GH、PRL、TSH、ACTH、FSH、LH细胞。
患儿女,6岁.因腹胀、腹痛、尿频、尿急、遗尿10 d,发热2 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 ℃,心肺(-),腹部稍膨隆,腹部可见皮疹,肝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血常规:白细胞22.8×109/L,中性细胞61%,淋巴细胞25%,嗜酸性细胞14%.尿常规:尿液微混浊,白细胞:3~5/HP,红细胞:2~4个/HP,尿蛋白(-).肝肾功能正常.超声检查:肝胆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腹腔内可探及无回声区,最大深度约51 mm.膀胱充盈差,内壁不均匀增厚,毛糙,厚3~4 mm,以等回声为主.超声诊断:腹水;膀胱内壁不均匀增厚.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痰液诱导的方法对治疗前后痰液的嗜酸性细胞进行计数,并记录呼气峰流速(PEFR).结果:六味地黄丸不但可以降低支气管哮喘患儿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还可改善患儿的肺功能.结论:六味地黄丸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有很好的疗效.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的CT及临床、病理表现特点,并回顾复习文献报道所见.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5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4例.CT上,5例均见有异常的胃肠道病变,主要有:胃肠道壁增厚5例,其中伴见分层状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黏膜皱襞粗大2例,多发溃疡、不全小肠梗阻、胃肠分泌液增多各1例.肿块4例,其中肠外肿块3例,肠内肿块1例;4例中2例呈均质密度伴强化,2例呈环形壁强化伴中心坏死液化.微少量腹水2例.结论嗜酸性胃肠炎CT表现与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深度与广度有关;而分层状胃肠道壁增厚、伴黏膜皱襞粗大的壁增厚、坏死性或均质性肉芽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典型表现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及过敏史的临床表现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1 病例简介患者男,37岁,技师,于2002年5月23日上午在维修血压计的过程中,用注射器将水银加压注入血压计中,无防护措施操作约2.5h.该技师此前无任何自觉症状,接触水银1.5h后即出现咽喉部烧灼感,阵发性咳嗽.次日出现双侧胸痛、咳嗽加重伴白色泡沫样痰,查血常规:白细胞7.2×1012/L、中性粒细胞占0.65、淋巴细胞占0.34、嗜酸性细胞占0.01,胸片示:双肺纹理明显增粗,给予氟美松、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等雾化吸入,2次/日,静点青霉素等治疗.26、27日咳嗽、胸痛最重,并伴有流涕、咳痰渐转脓,28日后症状逐渐减轻,至6月2日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胸片正常,病程约10天.
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反应性炎症疾病,也是主要受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慢性复杂性疾病[1].在过敏性反应过程中以体内分泌大量白细胞介素4(IL-4)、IL-5等细胞因子,产生大量IgE产物,聚集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等大量炎症性细胞为主要特征[2-3].初始辅助性T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活化后分化成2种表型和功能不同的亚型Th1和Th2细胞[4].
患者,女,51岁.因右腰部疼痛、消瘦、低热2个月于2000年12月25日入院.外院诊断为胆囊炎,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好转.查体:腹部平软,右肾区叩痛.实验室检查:ESR 86 mm/1 h,血常规WBC 12.6×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19,嗜酸性细胞0.07,嗜碱性细胞0.02.
儿童呼吸道炎症评估和监测,对于支气管哮喘的病情评价,治疗反应效果、预测急性发作和预后检测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呼吸道炎症检测相关技术,包括无创和有创二类。其中,呼吸道炎症无创检测技术,已成为哮喘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呼吸道反应性测定、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 )水平检测、诱导痰技术、血液与尿液白三烯(L T )水平检测,以及呼出气冷凝物(EBC )成分试验等。对呼吸道炎症无创检测技术和判定指标的标准化,是目前影响这些技术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
目的探讨反映气道炎症情况的痰液炎性细胞检测在婴幼儿哮喘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患儿每次喘息发作时均进行诱导痰液炎性细胞检测,共对317例患儿进行了690例次痰液涂片检测.于患儿4至5岁间进行随访调查,凡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者为哮喘组(108例),否则为非哮喘组(209例).结果哮喘组痰液嗜酸性粒细胞中位数为18.1%,与非哮喘组(中位数为1.3%)比较,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u=14.36,P<0.001),两组间其他炎性细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哮喘组痰液嗜酸粒细胞具有明显随病情进展和发作次数增加而增加之趋势(χ\+2=10.676,P<0.005),但非哮喘组炎性细胞均无明显的随病情进展和发作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之趋势.结论痰液炎性细胞可能为早期诊断婴幼儿哮喘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目的观察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意义.方法按随机分层设计,84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分为轻、中、重度发作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高渗盐水诱导痰液,以酶联免疫法(ELI SA)测定诱导痰中IL-5水平,同时进行诱导痰中嗜酸细胞(EOS)计数,测定肺通气功能指标F EV1%.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EOS计数、IL-5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组,FEV1%则低于健康儿童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轻、中、重度各组均明显升高,轻、中、重度发作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且痰液中IL-5水平与嗜酸细胞(EOS)计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2,P <0.01),与FEV1%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7,P<0.01).结论检测诱导痰中IL-5水平可能较EOS计数更能准确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和哮喘发作时的病情程度,可作为临床评价哮喘病情和药物疗效的准确灵敏的指标.
患儿男,7个月.主因"皮疹2个月,面色苍白1个月"于2002年5月20日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贫血貌,面部及双上肢散在红色斑疹,压之不退色.咽充血,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16次/min,律齐.腹软,肝肋下8 cm,质韧,脾肋下Ⅰ线13 cm,Ⅲ线5 cm,质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4.18×109/L,血红蛋白78.1 g/L,网织红细胞计数0.017,血小板计数48.8×109/L.碱性磷酸酶阳性率9%.血红蛋白电泳:胎儿血红蛋白(HbF)0.077、成人血红蛋白(HbA)0.89、HbA2 0.03.胸骨骨髓涂片见骨髓增生Ⅱ~Ⅲ级,粒∶红=3∶1,原始粒细胞为0.04,早幼粒细胞为0.05,中幼粒细胞为0.18,部分中幼粒细胞胞体大,颗粒稍多,晚幼粒细胞为0.10,杆状核细胞为0.09,分叶核细胞为0.05.杆状嗜酸性细胞为0.02,分叶嗜酸性细胞为0.01,中幼嗜碱性细胞为0.01.早幼红以下各期细胞可见,偶见幼红巨幼粒变,胞浆空泡,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淋巴细胞为0.3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颗粒巨核细胞4个,血小板少.
患儿,男,13岁,因全身皮肤疱疹10个月,反复呕血、黑便6个月于2004年4月12日入院.患儿于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四肢皮肤出现黄豆至蚕豆大小水疱,瘙痒明显,后逐渐遍及躯干皮肤,继而口腔黏膜亦累及,疱液清亮,破溃后结痂,痂皮脱落后遗留白色浅表疤痕.6个月前患儿突然呕出一段长约20 cm食管黏膜,伴呕血约170 ml,行胃镜检查发现胃中有大量鲜血,多次排出黑色黏液便,经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后又出现呕血、黑便2次,每次间隔约2个月.皮肤活检病理报告:送检背部、右腹股沟皮肤病理变化相似,呈皮下疱疹形成性皮炎改变.皮肤鳞状上皮病理改变不显著,无棘层溶解,水疱临近区域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层、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疱疹样皮炎、IgA沉着性皮肤病可出现上述改变.胃镜检查报告:食管中段距门齿30 cm处黏膜散在6个血疱,伴活动性渗血.
1病例报告患者男,45岁.因胸闷、轻微胸痛、呼吸困难20天,于1999年9月4日以胸膜炎入院.查体:T 37℃,不伴寒战,无咽痛,稍有轻微咳嗽无血丝痰.皮肤无瘀斑,鼻、牙龈无出血,胸骨无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肋下未及,心脏正常.左肺呼吸运动减弱,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轻,无干、湿性啰音.X线透视与B超检查提示左胸腔积液.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核因子κ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 B)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骨髓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中IL-5和NF-κ B的表达.结果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IL-5阳性细胞和NF-κ B比例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形态上判断IL-5阳性细胞和NF-κB阳性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IL-5阳性细胞比列和NF-κ B阳性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大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骨髓原位嗜酸性粒细胞能产生IL-5和NF-κ B,可能调节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polyps,CRSwNP)是一种由于鼻黏膜上皮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鼻腔和鼻黏膜的炎症,典型特征是诱导较强的Th2型免疫应答、嗜酸性粒细胞的优势浸润和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障碍.其中,IL-25和IL-33可能是介导鼻息肉组织中上皮细胞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诱导Th2型免疫应答的关键细胞因子.探讨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的免疫调节异常机制,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对CRSwNP的免疫调节特点做一综述,提出CRSwNP以诱导Th2型免疫反应和调节性Th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
嗜酸性细胞化生较少发生在鼻咽部,其中含有黑色素颗粒的嗜酸性细胞化生更属罕见.我科在1998-2004年间近4000例电子喉镜检查中共发现存在鼻咽部的含有黑色素颗粒的嗜酸性细胞化生患者7例,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58~76岁.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鼻咽部不适症状.
患者女,42岁,因间断性右侧鼻塞、流流涕2年,加重伴鼻部肿痛2个月于2009年3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塞、流涕,鼻涕呈黄白色,略黏稠,无鼻出血、耳鸣等症状.1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行鼻内镜下右侧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术后鼻腔通气良好.6个月前再次出现右侧鼻塞、流涕,近2个月症状明显加重,并伴鼻部肿痛.专科检查:右侧总鼻道内见脓性分泌物,中鼻道可见半透明荔枝肉状新生物,粉红色,触之易出血,左侧鼻腔未见异常.CT扫描:右侧鼻腔、上颌窦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58 Hu.血常规未见异常.
春季角结膜炎是一种慢性季节性加重的双侧外眼变态反应性炎症,在春季角结膜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嗜酸性细胞在结膜的聚集占重要地位,有多种分子控制着选择性募集嗜酸性细胞到炎症部位的过程.趋化性细胞因子,一个具有化学趋化作用的肽家族,被认为在炎症中白细胞的游走和跨内皮通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春季角结膜炎发病中的作用.
患者女,11岁。发现腰背部后凸畸形10 d入院。患者无外伤、发热,无原发肿瘤、结核病史。既往体健。体格检查:脊柱后凸畸形,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78×109/L,嗜酸性细胞百分比4.90%,均在正常范围内。
目的:探究子宫嗜酸性细胞肉芽肿的病理检查和病理诊断方法和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接治的1例子宫嗜酸性细胞肉芽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该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规则,且月经量过多,患者并无食物过敏史和药物过敏史,患者患者有平滑肌瘤。通过采集患者子宫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并结合光镜检查、血常规检查以及B超检查的结果,以及肿瘤物的大小、表面情况、颜色、质地等特征,对患者子宫内的不明肿瘤物进行分型诊断。结果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表明,患者血液中的嗜酸性细胞水平远远超过了正常人血液中的正常嗜酸性细胞水平。再结合手术发现、病理检查以及光镜检查得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被确诊为(子宫肌壁间)嗜酸性细胞肉芽肿并子宫平滑肌瘤。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光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将检查结果和手术发现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准确的诊断出子宫嗜酸性细胞肉芽肿,具有临床诊断推广的价值。
目的 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哮喘-COPD重叠征(ACOS)患者血清总IgE、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表达水平,为明确ACOS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按照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连续性收集40例哮喘患者(哮喘组)、25例COPD患者(COPD组)、37例ACOS患者(ACOS组)以及40例健康人员(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受试者均进行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观察比较各组血清总IgE、FeNO及外周血嗜酸性细胞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总IgE与其他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总IgE检测结果显示,哮喘组血清总IgE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ACOS组次之(P<0.05),健康对照组与COPD组血清总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NO检测结果显示,四组FeN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和ACOS组FeNO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OS组和哮喘组FeNO水平与CO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嗜酸性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哮喘组、ACOS组、COPD组外周血嗜酸性细胞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OS组变化最为明显.结论 血清总IgE、FeNO及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均为ACOS特异度检测指标,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鉴别ACOS、哮喘以及COPD,同时揭示了ACOS发病中存在气道高炎性反应,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1 巨噬细胞移行抑制因子(MIF)的来源及功能MIF基因位于人22号常染色体(22q11.2),哺乳动物间同源性为90%.MIF蛋白含114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2.5 ku,由α链和β链组成三维晶体结构.最初,T淋巴细胞被认为是免疫系统中MIF的主要来源,后来发现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液树突细胞、B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杆状细胞、嗜碱性细胞都可以表达MIF[1,2].
目的 探讨腺样体肥大与变态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9月~2007年9月我科收治的腺样体肥大、无唇裂病史入院手术患儿共53例,并比较腺样体肥大患儿和正常同龄儿童的中耳功能的差异.结果 ①未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单纯腺样体肥大与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9,P>0.05),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腺样体肥大与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34,P<0.05);②腺样体大小与中耳压力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41,P<0.05).结论 腺样体肥大与变态反应之间无直接关系,而当变态反应引起中耳病变时肥大的腺样体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加重中耳的渗出是中耳疾病的发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