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核细胞】相关文献(541)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疾病.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是特异性的血小板刺激因子,可调节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与成熟,有效增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可能成为治疗难治性ITP的一种新选择.本研究观察了23例难治ITP患者对rhTPO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重组人 血小板生成素 治疗效果 难治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计数 现报告如下 增殖分化 巨核细胞 刺激因子 外周血 特异性 选择 临床 疾病 患者 调节 出血
  •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在血小板减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山西医药杂志》 CSTPCD CA 2009年13期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常被认为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检查的典型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结缔组织病、脾功能亢进、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疾病也可以表现为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受阻.本文对我科2003--2008年骨髓表现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伴外周血小板减少的病例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巨核细胞 成熟障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细胞成熟 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检查 现报告如下 脾功能亢进 结缔组织病 外周 临床工作 疾病 病例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血小板减少47例患者骨髓象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象改变,探讨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骨髓因素以及临床对策.方法:收集47例有骨髓标本的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组26例(A组)及慢性重型肝炎组21例(B组).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PLT、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有统计学意义(t=2.853,P=0.027;t=3.587,P=0.000);两组患者骨髓均表现为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分别占62%、67%.A组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时血小板计数与入院时无明显差异;B组患者4例死亡,其余17例肝功能明显好转出院,出院时血小板计数与入院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973,P=0.007).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着肝功能进行性恶化,骨髓巨核细胞逐渐减少,伴随成熟障碍,从而导致血小板数进行性下降.动态观察患者骨髓像可以了解肝脏储备功能,预测血小板减少的发展趋势.

    慢性乙型肝炎 巨核细胞 血小板减少症
  •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由于体内存在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血小板被吞噬细胞所破坏.血小板参数测定能够反应骨髓的代偿情况,有助于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动态观察了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参数变化 血小板参数 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发性出血 出血性疾病 吞噬细胞 临床意义 巨核细胞 骨髓 动态观察 参数测定 ITP患儿 治疗 抑制 特点 破坏 内存 鉴别
  • ITP55例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观察与分析

    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骨髓巨核细胞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对55例ITP患者的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分类、产血小板积分以及外周血血小板参数进行定量检测并与60例非ITP患者比较分析.结果:ITP组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28~715个,总体明显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与非ITP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产板巨核细胞以及产血小板积分有明显的改变,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 血小板参数
  • 黄芪注射液对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免疫学的影响

    《光明中医》 2004年5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慢性气虚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影响,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血小板减少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气虚型血小板减少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并于治疗前后观察血小板计数,测定细胞免疫,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良效24例,进步12例,无效8例,有效率86.67%;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进步10例,有效率5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上升,细胞免疫紊乱明显改善,产板巨核细胞上升.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免疫功能,提升血小板计数,与西药合用疗效更好.

    黄芪注射液/血小板计数 细胞免疫 巨核细胞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解毒活血法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体会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CSTPCD 2011年7期

    血小板增多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发病较隐匿,多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其特征为外周血中血小板明显增多且功能异常,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多增殖,临床上有自发出血倾向或伴血栓形成,或可见脾肿大[1].

    解毒活血法 治疗 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增生性疾病 血常规检查 血栓形成 巨核细胞 功能异常 出血倾向 病因不明 原发性 外周血 脾肿大 继发性 增殖 特征 临床 发病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证型的骨髓细胞学特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TPCD 北大核心 2018年1期

    目的:分析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证型的骨髓细胞学特征.方法:收集111例ITP患者,中医辨证分为: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及阴虚内热证4个证组,统计各证组患者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裸核型巨核细胞及成熟淋巴细胞的数据,分析不同证型患者巨核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的特征.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证型间颗粒巨核细胞(X1)、产板巨核细胞(X2)、裸核巨核细胞(X3)、成熟淋巴细胞(X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Logit (P)=-13.002+0.097X1 +0.407X2 +0.147X3 +0.137X4.进一步经SLD两两组间比较分析,产板型巨核细胞在瘀血内阻与气不摄血、血热妄行组与瘀血内阻、血热妄行与气不摄血、血热妄行与阴虚内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核型巨核细胞在血热妄行组与瘀血内阻、血热妄行与气不摄血、血热妄行与阴虚内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熟淋巴细胞在瘀血内阻与阴虚内热、血热妄行与瘀血内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中颗粒巨核细胞、产板巨核细胞、裸核巨核细胞可作为ITP临床辩证分型的客观化依据.ITP患者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化瘀生新”理论的应用.

    ITP 巨核细胞 成熟淋巴细胞 中医证型
  • 参仙合剂对环磷酰胺小鼠骨髓抑制和血小板生成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中药参仙合剂对环磷酰胺模型小鼠骨髓抑制和血小板生成素的影响.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即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参仙合剂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参仙合剂各组先予灌胃给药5 d,第6天开始除空白组外各组均予环磷酰胺100 mg·kg-1腹腔注射,连续3 d造模,阳性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白细胞介素-11(rh LI-11)200 μg·kg-1,连续6 d,参仙合剂各组继续灌胃给药6 d.定期检测各组小鼠白细胞(WBC)和血小板计数(PLT),并于实验第12天检测小鼠骨髓巨核细胞数和血清及骨髓上清液中血小板生成素(TPO).结果 参仙合剂各组WBC、PLT和巨核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 或P<0.01);阳性对照组巨核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参仙合剂各组与阳性对照组血清及骨髓上清中TPO浓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TPO与参仙合剂剂量正相关,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结论 参仙合剂可提高骨髓与血液中TPO水平,从而促进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等生成,防治骨髓抑制.

    磷酰胺 骨髓抑制 巨核细胞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减少 中医药疗法
  • "生血二号"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巨核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世界中医药》 CSTPCD 2012年2期

    目的 观察"生血二号"对ITP治疗前后的骨髓巨核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血小板减少小鼠共30只,雌雄兼用,分为中药组及激素组,治疗15天后,查骨髓产板巨核细胞数.结果 经小鼠实验表明:中药组和激素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激素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激素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血二号"能促进巨核细胞向成熟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说明中药在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激素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药疗法 巨核细胞 @生血二号
  • 肿节风总黄酮对巨核系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研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10年1期

    目的:探讨肿节风总黄酮(ZJF-HT)对小鼠骨髓巨核系细胞扩增的影响.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半固体集落培养,观察ZJF-HT及其含药血清对成熟巨核细胞及巨核系祖细胞集落扩增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ZJF-HT≥125 μg·mL-1能使成熟巨核细胞数和巨核系祖细胞集落数增多(P<0.05);ZJF-HT含药血清在0.39%~6.25%体积浓度范围能增加成熟巨核细胞数,在0.20%~6.25%范围内能显著增加巨核系祖细胞集落数(P<0.01).结论:ZJF-HT及其含药血清均能促进巨核系细胞的体外扩增.

    肿节风总黄酮 巨核细胞 扩增
  • 中药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

    《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04年3期

    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3~60岁,中位数年龄45岁,病程3个月~8年.均符合1994年8月武汉第五届血栓与止血会议修订的标准.查外周血柯萨奇病毒全部阳性,全部病例均经外院予正规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临床均表现有面色潮红灼热(部分病例全身潮红),全身皮肤有散在或密集出血点、瘀斑,以上半身为甚,痤疮,咽红,喉中如物梗阻,烦躁不寐,手足心热,神疲肢倦,纳少或纳食不馨,舌红暗或绛红、苔薄黄或薄黄腻,尺脉沉细无力,寸关弦而无力.根据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1984年制定的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出血程度分级,其中Ⅱ级22例,Ⅲ级8例.血象:血小板(5~31)×109/L,血红蛋白2例小于100g/L,其余均在正常范围,1例白细胞2.8×109/L.骨髓象:增生活跃12例,增生明显活跃18例,巨核细胞35~480只,以颗粒巨核细胞为主,伴有成熟障碍.30例检测PAIgG高于正常,2例IgM增高.30例柯萨奇病毒IgM、IgG均阳性,EB病毒阴性.

    中药治疗 难治性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柯萨奇病毒 巨核细胞 免疫抑制剂治疗 血栓与止血 增生 阳性 血红蛋白 医学会 手足心热 年龄 临床资料 出血点 程度分级 成熟障碍 病例 中位数 外周血
  • 抑制性受体LAIR-1对巨核谱系分化的调节作用

    《基础医学与临床》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2012年3期

    目的 研究抑制性受体LAIR-1在巨核谱系细胞的表达及其对巨核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LAIR-1在巨核谱系细胞的表达;免疫磁珠法纯化脐血CD34+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系统诱导CD34+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观察LAIR-1被抗体或配体交联激活后对巨核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LAIR-1表达于人骨髓CD34+ CD41a+和CD41a+ CD42b+细胞以及脐血CD34+ CD41a -和CD34+ CD41a+细胞;脐血CD34+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LAIR-1表达在倍性为2N和4N的不成熟CD41a+细胞上;交联激活LAIR-1分子能够抑制脐血CD34+细胞向巨核细胞的分化.结论 LAIR-1可能是参与巨核细胞早期分化发育的一种新的负调控分子.

    LAIR-1 巨核细胞 骨髓 脐血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内巨核细胞的形态及意义

    《诊断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2011年4期

    目的 认识淋巴结内巨核细胞,并与转移癌鉴别.方法 对1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内出现的大细胞进行HE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淋巴结的皮质区及髓质区的窦内及窦旁散在少量大细胞(平均直径50 pm,最大者>100 μm),这些细胞胞质宽大,嗜酸性,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或呈分叶状.免疫组化染色:CD61、CD31和F-Ⅷ(+),CD68和AEI/AE3(-).结论 淋巴结内出现巨核细胞非常少见,应根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与转移癌相鉴别.

    巨核细胞 转移癌 乳腺
  • 氯乙酸酯酶方法的改良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TPCD 2002年2期

    氯乙酸酯酶(CE)属特异性酯酶,它是在萘酚AS-D-氯化醋酸酯为底物时,酯酶活性主要出现于中性粒细胞系中.故萘酚AS-D-氯化醋酸酯酶(简称AS-D-CE)又称中性粒型酯酶[1].除了在肥大细胞见到活性外,其他细胞成分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系基本阴性.其反应原理为底物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物与重氮盐结合,引起偶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沉淀-偶氮染料,以此标识酶的定位.

    氯乙酸酯 酯酶活性 红细胞系 醋酸酯 细胞成分 偶氮染料 萘酚 氯化 淋巴细胞 巨核细胞 分解产物 肥大细胞 反应原理 底物 单核细胞 重氮盐 特异性 不溶性 阴性 偶联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致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中国计划免疫》 CSTPCD 2004年6期

    患儿男性,36日龄(2004年3月4日顺产),于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30528-1,有效期至2005-05)第2针后24h出现全身皮肤出血点,针尖大小无瘀斑,色红,不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先额面部出现,后以双下肢为著,无发热、咳嗽、腹泻及鼻衄,无用药史,其父母否认过敏史,患儿精神、吃奶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无肿大.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血小板计数44×109/L,红细胞计数3.67×1012/L,血红蛋白119g/L,白细胞计数9.4×109/L,出血时间4min50s,凝血时间正常,血块退缩试验收缩不良;骨髓象示:红系增生活跃无异常,粒系比例相对减低,形态无异常,全片共见巨核细胞29个,其中幼稚巨核24个,成熟无血小板形成巨核5个,血小板罕见.

    接种 乙型肝炎疫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红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实验室检查 浅表淋巴结 血红蛋白 外周血象 生物制品 凝血时间 巨核细胞 患儿 出血时间 有效期 用药史 双下肢 过敏史 广东省 骨髓象
  • 巨核细胞发育和血小板生成的调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8年6期

    巨核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血小板,其发育、成熟和血小板生成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调控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除骨髓之外,肺也是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主要场所.本综述以近年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概述了巨核细胞发育、成熟及血小板生成的过程,重点解析了凋亡因子、miRNA、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白介素、转录因子及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对血小板生成的调控作用.了解血小板生成调控机制,可有助于了解血小板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为临床上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巨核细胞 血小板 调控机制 肺造血功能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5年4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由于血小板自身抗体和T细胞功能障碍所致,血小板及其前体巨核细胞均受到攻击导致血小板破坏和生成不足.激素、利妥昔单抗、脾切除术及TPO受体激动剂不能逆转其疾病进程,且因感染、血栓形成等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新型治疗药物包括:CD154抗体、抑制性FC-γ受体、Syk抑制剂等可以靶向疾病进程的关键步骤,有望限制全身副作用并降低ITP的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本文就ITP当前治疗策略、新型治疗药物及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细胞 巨核细胞 CD154抗体 FcγRⅡB Syk
  • 5-羟色胺对巨核系造血的影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6年2期

    5-羟色胺(5-HT)是一种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结合到细胞表面的5-HT1受体、5-HT2受体,通过Ras、MAPK通路促进多种细胞的增殖.在巨核系造血的早期,5-HT通过5-HT2B受体促进造血干细胞及巨核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其具体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在巨核系造血晚期,5-HT与5-HT2A受体结合促进一氧化氮合成,可能对血小板的释放有一定的影响.另外,5-HT能够对抗血小板α颗粒内容物血小板反应蛋白-1(TPS-1)所引起的巨核细胞凋亡,协同另一内容物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引起的巨核细胞增殖,因此5-HT可能是血小板反馈调节中比较重要的物质.本文就5HT及其受体、5HT是细胞生长因子、5HT促进细胞增殖的途径及5HT对巨核系祖细胞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5-羟色胺 血清素 巨核细胞 血小板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研究进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1期

    血小板减少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后常见的并发症.此类患者较无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总生存(OS)率及无病生存(DFS)率降低,死亡率明显增高,与预处理前较低血小板计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素显著相关,其发病机制涉及骨髓微环境的异常,治疗采用促血小板生成素、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等方案.本文将从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的定义、对预后的影响、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减少 骨髓微环境 造血干细胞 巨核细胞
  • 11例急性巨核系白血病患者巨核细胞的超微结构分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7年4期

    为了研究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幼稚巨核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巨核白血病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和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1例中7例例巨核细胞直径在20 μm以内,其中2例细胞直径10-15 μm,PPO阳性率50%以上,大部分细胞外形规则,大小均匀,表面突起少,核不规则,核质比大,胞浆颗粒细小,分界膜发育不完全,管道排列无规律;5例巨核细胞直径20 μm左右,PPO阳性率在8%-22%之间,核呈圆形或马蹄形,异染色质不等,其中3例无幼稚分界膜和致密颗粒,2例偶见.11例中5例细胞直径在20-40 μm之间,PPO阳性率16%-80%,大细胞表面有不规则突起,核质比不等,核不规则,异染色质多,核仁不明显,胞质有成熟分界膜结构、管道系统和成熟α-颗粒.结论:大部分患者巨核细胞以Ⅰ期分化阶段为主,少数病例伴有少量Ⅱ、Ⅲ期细胞;相同或不同患者骨髓中未成熟巨核细胞的发育程度存在差异.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巨核细胞 超微结构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核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初步研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2年1期

    为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核系细胞增殖与凋亡状况,用CD41免疫酶标(APAAP)结合DNA末端原位标记(ISEL),分析29例MDS患者骨髓塑料冷包埋切片中巨核细胞的增生状况、凋亡数量及特征,并以缺铁性贫血14例作为对照.结果显示,29例MDS之CD41阳性细胞数平均为(26.23±18.18)个/毫米2,对照组(15.64±7.11)个/毫米2,t'2.54,P<0.05;MDS病例微小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占巨核细胞总数的31.20%,对照组仅12.01%,P<0.01.MDS巨核细胞总数与微小巨核细胞数之间显示正相关,r值0.702,P<0.01.MDS之巨核细胞且出现在骨小梁旁的异常分布及成簇现象.MDS巨核系细胞凋亡仅占该系细胞的4.40%;占凋亡细胞总数的9.3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MDS巨核系细胞凋亡仅见于微小巨核细胞,且与微小巨核细胞数间存在正相关(r=0.589),但部分显示微小巨核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凋亡细胞不表达CD41.结论认为,MDS确实存在巨核细胞过度增殖及明显病态,微小巨核细胞凋亡可能系机体对异常增殖的生理反应,未观察到巨核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可能与晚期凋亡细胞不表达CD41有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巨核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巨核细胞的免疫学研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0年1期

    巨核细胞的免疫学作用鲜被研究,本研究观察巨核细胞的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表达,以及细胞因子与巨核细胞的相互作用,以了解巨核细胞的免疫学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术,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粘附分子CD36在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和巨核细胞株(Meg-01,Dami,CHRF288-11和M-07e)的表达;使用RT-PCR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IL-1)至白细胞介素10(IL-10),TNF-αTNF-γ和IFN-γ在4个巨核细胞株的表达;使用血浆凝块巨核细胞集落培养方法,观察细胞因子IL-1β,IL-3,IL-6和TPO对小鼠巨核细胞生长的影响,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鉴定和识别巨核细胞.结果:①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和巨核细胞株均表达CD36,而且随着细胞的发育成熟,CD36表达越来越高,提示巨核细胞通过合成血小板膜上的粘附蛋白参与免疫反应;②4个巨核细胞株代表不同成熟阶段巨核细胞的模型,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3和IL-6在4个细胞株均有表达,提示不同阶段的巨核细胞均可作为炎性细胞因子的一个来源,参与机体的免疫过程;③细胞因子IL-1β,IL-3和IL-6对巨核细胞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活性,尽管较血小板生成素低,仍提示巨核细胞存在一个自分泌(autocrine)反应,影响自身的生长.研究结论提示巨核细胞可通过合成血小板膜的粘附蛋白参与免疫反应.另外,巨核细胞也可能是炎性细胞因子的一个来源.

    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株 CD36 细胞因子 免疫学反应
  • 胎肺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为巨核细胞的影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9年5期

    本研究探讨胎儿肺部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体外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为巨核细胞的影响.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在TPO,IL-11,肝素的扩增体系中分为2组培养.第1组为脐血单个核细胞单独培养,第2组脐血单个核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在第7,10,14天时进行活细胞计数,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1a和CD61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14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结果表明,第2组在第10天时获得的CD41+细胞和CD61+细胞数量最多,分别为第1组的4.5倍和4.7倍;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显示,2个组的CD41a+和CD61+细胞的核发育不成熟.结论:胎肺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刺激CD41a+和CD61+细胞生成,但不能促进幼巨核细胞核的发育.

    胎肺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 单个核细胞 巨核细胞
  • 血管紧张素Ⅱ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分化为巨核细胞的影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6年4期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脐血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的影响,采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8例健康产妇足月顺产胎儿脐血中的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 50 ng/ml)、白介素-3(IL-3 10 ng/ml)、干细胞刺激因子(SCF 50 ng/ml)的无血清培养液中添加浓度分别为50、100、1 000 μg/ml的血管紧张素Ⅱ作为实验组;同时以未添加血管紧张素Ⅱ的基础培养液作为对照组,培养14天后观察结果.细胞计数仪计数单个核细胞数(MNC);流式细胞仪计数培养体系中的CD41+细胞数、血小板数,及分析细胞周期;利用CD41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培养体系中的细胞情况.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单个核细胞数无明显改变(P>0.05);而CD41+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有明显的增加(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实验组的4倍体细胞增加,并存在明显的凋亡(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可见大小不一的CD41+细胞.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进脐血中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并能促进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

    血管紧张素Ⅱ CD34+ 细胞 巨核细胞 脐血
  • PDGF/PDGFR对血小板生成的调节作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1年5期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重要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PDGF对造血干/祖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以及骨髓微环境的血小板生成素(TPO)合成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PDGF可直接亦可通过促进其他生长因子生成如GM-CSF等促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其凋亡.同时PDGF可调控TPO的生成及骨髓微环境,进而发挥对造血及血小板生成的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为PDGF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结合,启动PDGF/PDGFR信号通路,进而激活PI3K/Akt,促进相关细胞因子如C-Fos、NF-E2等的激活,抑制caspase-3的活化,从而发挥对巨核细胞的促分化和抗凋亡作用,进而调节血小板的生成.本文重点就PDGF/PDGFR对血小板生成的调节作用方面展开论述.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造血干/祖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 血小板生成素 PI3K/Akt信号通路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探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5年5期

    目的:探讨骨髓巨核细胞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设ITP患者组(46例)、非ITP患者组(45例)和健康人对照组(48例),分别检测ITP和非ITP组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及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参数;采用t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ITP组相比,ITP组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颗粒巨、幼巨核细胞明显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外周血血小板各参数2组间无差异(P>0.05).ITP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小板数量和压积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分类及外周血血小板各参数,对ITP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 血小板
  • 地西他滨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培养的影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5年4期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和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并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和液体培养法(检测CD41a+细胞表达率)进行巨核细胞培养,根据培养条件的不同将实验分成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地西他滨组,C组为ITP患者血浆组,D组为地西他滨+ITP患者血浆组.除上述成分不同外,4组中其余培养条件均相同.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培养细胞中CD41a+细胞的表达率.结果: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对巨核细胞集落生长的作用不同,地西他滨浓度为3.0μmol/L时能明显促进巨核细胞生长.B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加,CD41a+细胞表达率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C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较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西他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集落生长,且以浓度为3.0μmol/L时,巨核细胞集落最多.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激素抵抗型ITP 地西他滨 ITP患者血浆 巨核细胞
  • 无血清脐血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4年2期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延迟是一大难题,目前认为这主要与脐血中巨核系祖细胞数量不足及脐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延迟有关,而将部分脐血进行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后输注受者体内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但适用于临床应用的扩增条件至今仍未确立.本课题采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使用TPO,IL-3,SCF,IL-6等细胞因子进行不同的组合,在培养的0,6,10,14天进行MNC、CD41+细胞及CFU-MK数的检测,以寻找最佳的细胞因子组合及最佳的收获时机.结果表明:无血清条件下TPO与IL-3,SCF,IL-6等细胞因子联用可实现脐血巨核系祖细胞有效的体外扩增,各因子组中以TPO+IL-3+SCF+IL-6组扩增效果为最佳,其CFU-MK数于第10天最多,扩增达6.8倍,CD41+细胞扩增达8.8倍.结论:在人脐血MNC无血清培养条件下,TPO+IL-3+SCF+IL-6组为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较佳的因子组合.由于TPO+IL-3+SCF+IL-6组的CFU-MK数于第10天最多,CD41+细胞数亦为同期最高,故培养后收获时间宜控制在其体外培养的第10天.

    脐血 巨核系祖细胞 无血清培养 血小板 巨核细胞
  • GM-CSF对脐血CD34+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及分化的影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5年6期

    本实验旨在研究GM-CSF对脐血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的影响.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细胞,在含有TPO+IL-3+SCF并添加了不同浓度(5、20、100ng/ml)的GM-CSF的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培养6、10、14天后计数单个核细胞(MNC),检测CD41+细胞比例和CFU-MK.结果表明,培养14天后3种不同浓度GM-CSF对MNC均有明显的扩增作用,其中以20和100ng/ml GM-CSF的扩增效果较好.3种不同浓度的GM-CSF均使CD41+细胞比例增加,20和100ng/ml与5 ng/ml GM-CSF相比更能提高CD41+细胞的比例.5和20 ng/ml的GM-CSF能促进CFU-MK的形成,但100ng/ml的GM-CSF却抑制CFU-MK的形成.结论:在TPO+IL-3+SCF细胞因子组合中添加GM-CSF有利于促进脐血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

    GM-CSF 脐血 CD34+细胞 巨核细胞 体外扩增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