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采用超声和双能CT技术对自发性恒河猴非酒精性脂肪性脂肪肝进行诊断,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超声和双能CT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70只雄性恒河猴(年龄7~20岁,体质量>7 kg,乙肝和丙肝病毒呈阴性)进行超声检查,选取其中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及部分正常动物进行双能CT检查.在双能CT检查之后1周对部分动物进行超声引导的肝脏穿刺活检.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9例中度脂肪肝,12例轻度脂肪肝和正常恒河猴HU100kVp/Sn140kVp,ΔHUSn140-100 kVp和ΔHULv-Sp(50 keV)分别为0.95±0.04,(2.8±2.1) HU,(-16.4±6.3)HU;1.02±0.03,(-0.7±1.3)HU,(-6.8±5.0)HU和1.11±0.01,(-6.2±0.4)HU,(7.5±1.8) HU.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01).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关性分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57,P<0.01;R=0.54,P<0.01;R=-0.71,P<0.001).结论:双能CT与病理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双能CT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对脂肪肝的定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病是牛羊等反刍动物主要的寄生虫病.肝片形吸虫多寄生于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鹿和骆驼等的肝胆管中.但在猕猴动物中,较为少见.作者在17年的猕猴疾病防治工作中遇到2例,报告如下:
目的:检测人源性细胞株DNA及人和黑猩猩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DNA中是否存在与GBV-C基因组同源的核苷酸序列.方法:用PCR模板制备试剂盒提取MT2和HeLa细胞DNA及6例人和1例黑猩猩PBMC DNA,DNA经DNase的RNase消化后再用苯酚-氯仿提取.直接以上述DNA为模板,用GBV-C 5'-NCR和NS3区引物进行套式PCR(dPCR)扩增.d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用引物介导原位扩增(PRINS)DNA序列特异荧光标记技术确定扩增片段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从MT2和HeLa细胞DNA及4例人PBMC DNA标本中获得GBV-C 5'-NCR引物扩增片段.从MT2和HeLa细胞DNA及5例人和1例黑猩猩PBMC DNA标本中获得NS3区引物扩增片段.这些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GBV-C基因组同源性为73.80%-79.15%.PRINS检测结果显示dPCR阳性的PBMC及其染色体上有荧光着色.结论:MT2和HeLa细胞DNA及人和黑猩猩PBMC DNA中存在与GBV-C 5'-PCR和/或NS3区同源性较高的核苷酸序列,这些序列位于dPCR阳性的PBMC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