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分析亲友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的血液筛查结果差异以及对患者的安全性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前来我站进行献血的亲友互助献血者7 991例为观察组,同时以同期自愿无偿献血者21 237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献血对象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结果 观察组的ALT、HBsAg、抗-HCV、HIV Ag-Ab、抗-TP以及NAT各项检测结果的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亲友互助献血对象的血液安全风险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对象,血站应该加强对亲友互助献血对象各项血液指标的检测,全面落实开展核酸检测,确保血液的安全性以降低疾病经血液传播的风险.
目前是我国献血法开始实施的初期,除深圳市全面实现了非集体组织的自愿无偿献血外,其他地区都主要实行政府下达计划任务指标的无偿献血.而这种类型的无偿献血,虽然具备有组织、有计划、有任务、声势大、转轨快等特点,但是,由于<献血法>中对公民献血的要求是:"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第二条),而政府下达计划任务指标的无偿献血存在着政府有计划(实际上就是命令),单位有任务,公民(职工)没任务(靠自愿)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为保障供血,保证下达的献血计划指标能够落实到位,便采取各种措施实行高压政策.有些单位为使本单位的献血任务如期完成,纷纷采取发放高级补品、补助费,给予休假、旅游、奖励工资等办法,吸引职工报名参加无偿献血.发补贴、放长假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集体卖血,甚至是集体高价卖血.还有的单位花钱雇用他人顶替献血,这不但违背了国际红十字会对无偿献血的要求,也影响了自愿无偿献血活动的开展.对于这些存在着的混乱局面如果不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严密监控和干预,逐步引导其健康发展到自愿无偿献血,结果将会重蹈覆辙,使无偿献血重走公民义务献血失败的老路.
文章总结分析了宁波地区高等院校2004年自愿无偿献血试点阶段、2005年的无指标自愿献血发展阶段、2006年巩固阶段的各个时期工作重点.结特别是目前仍在进行的建立献血调控机制,推动高等院校献血向日常化发展整个工作的历程,从指令性计划献血向无指标自愿献血转移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推动自愿无偿献血必须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目的 通过分析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指标异常结果的分布,掌握我采血点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流行趋势,为提升血液利用率、降低血液报废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将2016—2017年该采血点采集到的16700份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血液样本的ALT、抗-HIV、抗-HCV、抗-TP及HBsAg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2016—2017年该采血点无偿献血者共计16700人,其中ALT、抗-HIV、抗-HCV、抗-TP及HBsAg等指标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16%、0.06%、0.22%、0.29%、0.11%,2016年与2017年各项检测指标的不合格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采血点无偿献血者血液中异常率最高的是抗-TP,其次是抗-HCV,且各项检验指标的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在献血前应认真咨询献血者的病史,加大对无偿献血知识的宣教,同时应采取快速灵敏的检测办法来筛查血液,以提升血液质量,保证血液的安全性.
1.对象与方法:①标本来源: 1998年10月1日至2003年3月31日全部无偿献血者计113 143人,其中计划指标无偿献血者75 138人、街头自愿无偿献血38 005人,男性67 369人、女性45 774人;献血者涵盖了社会各类群体.②试剂:初筛、复检分别采用经国家检定合格的国产ELISA试剂,确认实验用WB试剂.③方法按<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相关规定,对每份血液样本进行初筛、复检,结果判为阳性者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
献血宣传招募是开展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的首要环节.随着北京市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夏季残奥会的隆重召开,使北京市的自愿无偿献血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是每一位血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为此,正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对北京市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自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湖北省荆门市参加无偿献血的人次已达20余万人次,自愿无偿献血比率100%.无偿献血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与服务是推动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血站建立了以献血者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理念,不断改进与完善,提升服务理念增加满意度.为了保留献血者和预防献血者在献血后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从服务细节抓起,于2008年底自行设计了无偿献血温馨提示卡,让献血者知晓献血后出现一些问题的自行解决与处理,并且知晓献血后的注意事项,经半年来的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南通市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通过无偿献血者所献血液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献血策略,对确保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降低报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南通市累计无偿献血者315393人次用为研究对象,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谷丙转氨酶(ALT),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表面抗原(HBsAg)和梅毒( TP)抗体5项传染因子检测指标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无偿献血更加深入人心,自愿无偿献血已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献血护理的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采血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更重要的是要以不同层次献血者需求为根本,提高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在献血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也是提高献血过程的整体护理服务理念,在今后一个时期也是提升献血护理服务质量的主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人文关怀,提升献血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是献血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主题,必然趋势.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北京市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完成了计划无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过渡.目前,北京市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通州区中心血站为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受血者的输血安全,对献血者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1]进行体检.现将我站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参加街头无偿献血体检不合格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随着我国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及临床输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采成分血已成为一种新的献血方式.WHO规定的血液的最安全的来源方式是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志愿者,因此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队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招募.如何招募和管理这支队伍是所有从事无偿机采事业的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 探讨自愿无偿献血者与互助无偿献血者血液5项传染病指标的结果.方法 选取自愿无偿献血者4500例,互助无偿献血者300例,分别检测5项传染病指标:抗HCV、HbsAg、抗HCV、梅毒抗体、ALT,统计分析其结果.结果 经过检测后,自愿无偿鲜血者有460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0.5%,互助无偿献血者有42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8.1%,自愿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明显低于互助无偿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现代献血模式中,自愿无偿献血的5项传染病指标不合格率较低,应将其作为献血事业的前进方向,互助无偿献血也应向自愿无偿献血过渡.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不断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献血者招募、血液采集、采后咨询服务等工作,无偿献血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建立了以自愿无偿献血为主的献血模式。为了进一步向固定献血队伍模式发展,长春急救中心在各献血车(点)上对无偿献血者人群进行了献血服务满意度调查,为血站无偿献血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10多年来,无偿献血工作有了较大发展,经历了从有偿献血到计划献血、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随着血液管理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从业人员素质、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意识不断增强,我市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100%,血液质量安全得到有力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十多年来,无偿献血工作有了较大发展,经历了从有偿献血到计划献血、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无偿献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爱心奉献的新型人际关系,是联结人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使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牛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目的 了解2006~2007年昆山捐献机采血小板人员的现状,为发展一支稳定的机采血小板队伍作好充分的准备.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GB18467-2001附录B献血员登记表的内容,对2006~2007年捐献机采血小板人员所登记的信息作分析.结果 捐献机采血小板人员呈年轻化,多次捐献的比例较高,3次及以上捐献者的比例达到了40%以上.结论 建立一支稳定的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对于安全供血、安全用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至今已十年有余,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推进,献血知识的大力宣传,社会各界人士对参加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市的无偿献血已完成由初期的指令性计划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过渡,多次献血的人群比例逐年增高.如何将献血者这种自发行为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加以积极引导,以建立一支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已经成为各地血站共同关注的课题.
自1998年10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简称《献血法》)以来,采供血工作快速发展,自愿无偿献血的比例显著提高,截止2008年底,全国来自街头的自愿无偿献血率已经超过了94%,绝大部分采供血机构实现了100%无偿献血[1],这固然与采供血机构的自身努力密不可分,但各级政府对无偿献血工作的领导力度和政策性支持更是关键所在。媒体宣传在无偿献血发展历程中起重要作用,媒体呼吁、短信呼吁、预约献血、在淡季献血招募宣传和纠正偏型是有效的措施[2]。如何充分利用无偿献血宣传平台,构建良好的无偿献血环境,促进无偿献血良性发展,对采供血机构而言是一个考验,我对各类无偿献血宣传效果的文献进行了查阅和分析,现陈述如下:
献血者获得献血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如手机媒体、广播电视、电台网络、户外广告(公交车)、报纸、宣传栏和广告牌等媒体刊播无偿献血宣传[3]。由于广告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益广告刊播的频次。
1 病例介绍献血者,男,31岁,于2006年9月在献血车上自愿无偿献血400ml,初筛时纸板法血型正定型为B型.检验科检测时,血型用手工及仪器两遍正反定型,其中手工用纸板法,正定为AB型,反定为B型,所用试剂为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抗A、抗B单克隆标准血清;仪器法用酶标仪读取,正定为B型,反定为AB型,所用试剂为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抗A、抗B单克隆标准血清.反定型中所用标准红细胞为科室自制.因为该血样血型正反定型的不符合,所以被转到输血研究室进行鉴定.以下的结果为该次试验的鉴定结果.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河北省血液中心在短期内顺利地实现了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的平稳过度,省会石家庄在2002年实现了完全自愿无偿献血,并逐步开展了预约献血,对当前国内外共同认可的、最理想的"自愿无偿预约献血"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10多年来,无偿献血工作有了较大发展,经历了从有偿献血到计划献血、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随着血液管理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从业人员素质、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意识不断增强,我市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100%,血液质量安全得到有力的保障。笔者结合本单位血液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目的 全面统计我市2年来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结构比例,为建立相应的献血招募对策、扩大无偿献血队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7年-21908年自愿无偿献血18810人次的人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阜新市无偿献血人群男女之比为1.99:1,职业以自由职业人员为主,军人、公务员、农民献血比例较低,年龄以40岁以下为主,文化程度以大专以下居多.结论 阜新市无偿献血人群仍以自由职业人员为主.军人、公务员、农民献血比例较低.文化程度与献血比例成反比.
自<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市无偿献血工作发展迅速,临床用血100%来自公民自愿无偿献血.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我市临床用血量迅速递增,年用血量已由原来6吨增长为今年的13吨.经过多年的无偿献血服务工作实践,我们探索制定了一套献血服务行为规范,从而营造了良好的献血环境,保证献血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献血者的满意度,以保证临床供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无偿献血是彰显城市文明,体现公民文明程度的一个公益事业,是文明城市的一个窗口,无偿献血工作能否成功开展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献血法》实施以来,太原市无偿献血工作已经由政府指令性计划献血发展至街头自愿献血,提前实现了100%自愿无偿献血的目标,太原市先后8届16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在多年的无偿献血工作中,如何做到确保临床供血及时、安全、有效,除了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对献血者的服务水平,献血者是否满意、是否愿意再次献血,直接取决于献血者本人献血经历过程中获得的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具体来说就是提高无偿献血整个过程的人性化服务水平.太原市血液中心在如何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性化服务方面做了一点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就结合中心实际,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后,我市临床用血全部实行了无偿献血,跨入了全省先进行列。现如今,临床用血主要来自于采血车和献血屋的自愿无偿献血,并且也实现了200 ml献血向400 ml献血的转变。本文对2006—2010年90390份无偿献血者档案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了解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感染状况、献血人群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的招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报告如下。
随着<献血法>的贯彻落实,忻州市从1998年10月开始无偿献血至今,临床用血98%以上来自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由于无偿献血主要来源于街头,血源的不固定性、随意性及对献血知识了解不够以及血液运输、试剂的不稳定性等多种原因,使血液报废量增加,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笔者对忻州市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血液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自1998年开展无偿献血以来,无偿献血模式已由计划献血逐步过渡到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在我县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80%以上情况下,农民在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中占很大比例.
献血者男,36岁,符合<献血法>中献血者体检、血液学检查标准,无输血史,于2008年3月11日参加自愿无偿献血300 mL,因检测中心正反定型不符(正定型B,反定型AB)送输血研究所作进一步检测及鉴定.
献血者男,36岁,符合<献血法>中献血者体检、血液学检查标准,无输血史,于2008年3月11日参加自愿无偿献血300 mL,因检测中心正反定型不符(正定型B,反定型AB)送输血研究所作进一步检测及鉴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五条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互助献血就是为确保择期手术的患者备有充足的血源,国家鼓励倡导家庭、亲友、同事和其他公民之间定向献血,而指定对象有优先用血的权利,从而确保临床用血得到安全、及时、有效的补充;是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的明确规定,是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献血模式,在应急情况下,对保证临床用血需要,保障血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