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镉(Cd2+)、铅(pb2+)以及二者联合(Cd2++pb2+)作用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肝胰脏、肾脏及鳃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0.05和5.00mg/L Cd2+、pb2+及Cd2++pb2+对泥鳅染毒,染毒2、7、14、21、28和35 d时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DNA甲基化水平.结果 5.00mg/L Cd2+、Pb2+及Cd2++Pb2+染毒2 d导致DNA异常高水平甲基化;Cd2+及Cd2++pb2+的毒性影响大于pb2+(P<0.05).0.05 mg/L Cd2+与Pb2+作用下,鳃DNA甲基化水平在第7天时明显升高,而肝胰脏和肾脏则在第14天时升高(P<0.05);染毒21 d后,3种组织甲基化水平均下降,并维持异常低度甲基化.结论 Cd2+、Pb2+及Cd2++Pb2+对泥鳅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与离子种类、浓度及其作用的时间、靶器官等均具有相关性.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学龄前儿童血中Pb、Cd含量.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大连地区2~6岁小儿血Pb、Cd含量进行测定.结果:5岁以前血中Pb含量较低,5岁后有显著性增高;不同年龄血中Cd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建议重视幼儿身体健康,远离环境污染.
目的:研究白细胞分化抗原-40(CD40)基因SNP及其血清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IS)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就诊于百色市某医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共202例。以同一时期在该医院门诊部进行体检的109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调查对象均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且相互间无血缘关系。经知情同意,每名调查对象均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用单碱基延伸的PCR技术对CD40基因rs1883832 C/T、rs13040307 C/T、rs752118 C/T和rs3765459 G/A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CD40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CD40血清水平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及病例组中各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CD40基因不同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并以OR(95%CI)值表示相对风险。结果病例组CD40基因rs1883832 C/T位点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78%(44/202)、49.51%(100/202)、28.71%(58/202),对照组分别为33.17%(66/199)、48.74%(97/199)和18.09%(36/19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P=0.008)。病例组CD40血清水平为(62.7±24.5) pg/ml,高于对照组[(45.3±17.2) pg/ml](t=8.97,P<0.001);病例组中rs1883832 C/T位点TT、CT基因型CD40血清水平分别为(65.9±26.3)、(64.3±25.9)pg/ml,均高于CC基因型CD40血清水平[(55.1±23.7)pg/ml](t值分别为5.34和5.03,P值均<0.001)。与rs1883832 C/T位点C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OR=1.56,95%CI:1.18~2.06)。联合基因型分析后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TCCA单倍型的携带者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2.49,95%CI:1.13~5.48)。结论 CD40基因rs1883832 C/T位点和TCCA单倍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可能存在相关性,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感基因可能是T等位基因。
目的 探讨野生型P53(WTP53)基因联合双自杀基因CD、TK对P53突变的SW480结肠癌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旁观者效应以及联合基因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P53的表达载体pCMV-P53转染SW480细胞;用含有CD、TK双自杀基因的反转录病毒感染SW480,得到稳定转染的阳性克隆.RT-PCR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等方法观察不同混合条件下WTP53、TK、CD系统的联合应用效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指数.结果 SW480/P53细胞倍增时间明显延长.SW480/TK-CD细胞对前体药物丙氧鸟苷(GCV)、5-氟胞嘧啶(5-FC)呈剂量依赖性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SW480/P53和SW480/TK-CD混合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旁观者效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最显著.结论 WTP53基因和TK/GCV、CD/5-FC系统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均具有生长抑制和旁观者效应,联合应用细胞毒性更明显.
目的:探讨T-LBL/ALL患者病变组织CD分子、MPO、Ki-67和C-MYC阳性比例及C-MYC在预测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T-LBL/ALL患者90例为T-LBL/ALL组及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分子、MPO、Ki-67和C-MYC阳性比例及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MYC基因的改变情况.结果:在90例T-LBL/ALL患者中,CD1a+ 34例(37.8%),CD3+ 67例(74.4%),εCD3+47例(52.2%),CD7+ 85例(94.4%),CD10+ 33例(36.7%),CD34+ 22例(24.4%),CD43+ 48例(53.3%),CD45 RO+ 46例(51.1%),CD99+ 88例(97.8%),TDT+ 85例(94.4%),CD23、CD20、MPO均为阴性,Ki-67>80% 47例(52.2%),Ki-67≤80% 43例(47.8%).在T-LBL/ALL组90例患者中,C-MYC蛋白阳性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阳性率为0)(P<0.05);C-MYC阳性率与T-LBL/ALL患者的Ki-67阳性指数、纵膈增宽呈正相关(r =0.567,r=0.532,P<0.05).C-MYC蛋白阴性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44.0%)明显高于C-MYC蛋白阳性患者(15.0%),C-MYC蛋白阴性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C-MYC阳性患者(P<0.05).T-LBL/ALL患者的Ann Arbor分期、LDH、骨髓累及、纵膈增宽、Ki-67阳性指数、C-MYC蛋白表达与C-MYC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增加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MYC蛋白阳性的患者总体生存率降低,与Ki-67阳性指数、纵膈增宽呈正相关,提示C-MYC蛋白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目的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患者急性白血病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80、CD86以及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以了解其表达规律.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初治急性白血患者白血病细胞上CDS0、CD86和ICAM-1的表达率;男37例,女23例,年龄2~85岁,中位年龄28岁:其中ALL20例,AML 40例(M16例、M27例、M37例、M415例、M55例).结果 ALL组中的CD86的表达为(32.880±6.66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而CD80与正常BM对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D80、CD86在AML(M1、M2和M3)细胞上的表达分别为(0.766±0.187)%、(27.210±7.581)%,均显著高于相应的正常骨髓对照(P<0.01);在AML(M4和M5)细胞上CD80、CD86的表达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ICAM-1在ALL组中的表达与正常BM对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AML(M1、M2和M3)细胞上(63.820±7.484)%,显著高于相应的正常骨髓对照(P<0.01):而AML(M4和M5)细胞上表达为(50.590±7.092)%,显著低于相应的正常骨髓对照(P<0.01).结论 CD80、CD86和ICAM-1在初治ALL和AML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呈一定变异性,CD86在ALL上呈高表达,CD80、CD86和ICAM-1在AML(M1、M2和M3)上均呈高表达,而ICAM-1在AML(M4和MS)上均呈低表达.
目的:初步观察抗共刺激分子CD137单克隆抗体对分离培养的人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自噬、凋亡、胀亡现象的影响及其表面特征性标志物FOXp3的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尼龙棉柱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磁性细胞分离器(MACS)分离得到CD4+CD25+T淋巴细胞,分别利用电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检测各分组(抗CD137单克隆抗体2 μg/ml组、IgGl同型抗体对照组)的细胞的自噬率、凋亡率、胀亡率及FOXp3的表达.结果:MACS可成功分离CD4+CD25+T淋巴细胞,纯度可达80.3%~89.5%;抗CD137单克隆抗体可促进人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自噬率及凋亡率增加;各组间的胀亡率改变及FOXp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CD137单克隆抗体可促进CD4+CD25+T淋巴细胞凋亡和自噬,其作用机制未发现与胀亡显著相关,而且不影响CD4+CD25+T细胞中Foxp3的表达.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总数(TLC)与CD4阳性(CD4 +)T淋巴细胞数的相关性,以及TLC在监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疾病进展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回顾性分析我国75例HIV感染者TLC和CD4 +T淋巴细胞数相关性.根据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估计预测CD4<200/mm3和CD4<350/mm3的TLC的临界值.结果我国HIV感染者的TLC和CD4 +T淋巴细胞数显著相关(r=0.664,P<0.001).定期随访HIV感染者TLC的变化值(△TLC)和CD4 +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值(△CD4)相关(r=0.433,P<0.001).13例接受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的TLC和CD4 +T淋巴细胞数相关(r=0.533,P<0.001).治疗后△TLC和△CD4相关(r=0.521, P<0.001).用TLC<1 500/mm3预测CD4<200/mm3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85%,阳性预测值为66%,阴性预测值为91%;用TLC<1 800/mm3预测CD4<350/mm3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75%,阳性预测值为79%,阴性预测值为66%.结论在条件有限的地区,可以用TLC来预测CD4 +T淋巴细胞数,监测HIV感染者疾病的进展,粗略判断HAART的疗效.
目的 研究HIV/AIDS患者外周血mDC及不同亚群T淋巴细胞B7-H1及PD-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探讨B7-H1及PD-1信号通路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艾滋病研究所红丝带门诊36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无症状HIV组、AIDS组)及20名健康对照组抗凝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mDC及不同亚群T淋巴细胞表面B7-H1及配体PD-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中国HIV/AIDS患者外周血mDC、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B7-H1表达水平(均值分别为15.21、20.63、13.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平均值分别为0.38、4.91、3.26),配体PD-1在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平均值分别为17.91、19.2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值分别为10.6、8.71).HIV/AIDS患者B7-H1及配体表达水平与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负相关(mDC+B7-H1+:r=-0.647,P<0.01;CD+4B7-H1+:r=-0.489,P=0.002;CD+8B7-H1+:r=-0.372,P=0.026;CD+4PD-1+:r=-0.374,P=0.025;CD+8PD-1+:r=-0.455,P=0.005),与病毒载量(平均2.9E+06)显著正相关(mDC+B7-H1+:r=0.662,P<0.01;CD+4B7-H1+:r=0.426,P=0.01;CD+8B7-H1+:r=0.531,P=0.001;CD+4PD-1+:r=0.362,P=0.03;CD+8PD-1+:r=0.380,P=0.022).结论 HIV/AIDS患者不同病程外周血mDC、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B7-H1及配体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高水平共刺激信号通路B7-H1/PD-1可能为导致疾病进展的原因之一.
目的探讨运动相关蛋白-1(MRP-1)基因的表达与胰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7例正常胰腺组织及22例胰腺癌患者组织中MRP-1 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原位杂交分析显示,原发性胰腺癌组织中有14例(63.6%)MRP-1阳性表达,其中10例为中~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3/7,42.9%);在13例有转移的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的原发性胰腺癌中,MRP-1 mRNA阳性表达显著低于9例无转移的原发性胰腺癌(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也与其一致.结论 MRP-1表达在胰腺癌的抗转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目的 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负性共刺激分子(B7-H1)的表达及在增龄相关免疫抑制功能中的作用. 方法 健康C57BL/6老年(12月龄)及青年(4~8周龄)小鼠各18只.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各组小鼠MDSCs上负性协同刺激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分别通过免疫磁珠分选法及小鼠淋巴结研磨方法,选得MDSCs及T细胞.T细胞增殖干预实验分5组进行:T细胞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未标记组;T细胞CFSE标记组;T细胞标记CFSE+老年MDSCs组;T细胞标记CFSE+青年MDSCs组以及T细胞标记CFSE+老年MDSCs+ B7-H1阻断抗体组,观察B7-H1在MDSCs抑制T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 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MDSCs B7-H1的表达明显增高(t=3.27,P<0.05).老年组MDSCs能明显抑制T细胞的增殖(t=5.42,P<0.05),而青年组MDSCs对T细胞的干预作用不明显(t=0.64,P>0.05),老年MDSCs加B7-H1阻断抗体组T细胞增殖被明显逆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8,P<0.05). 结论 表达于MDSCs表面的B7-H1分子可能是增龄相关MDSCs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试验阳性血细胞减少(又称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IRP)患者骨髓巨噬细胞(MΦ)活化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61例IRP患者及1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病例对照组)和13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类型、骨髓MΦ数量(CD_(68)~+/CD_(45)~+)%及MΦ活化抗原(CD_(69))表达水平(CD_(68)~+CD_(68)~+CD_(68)~+)%,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61例IRP患者其MΦ数量及活化抗原表达水平[(0.57±0.30)%和(40.30±18.49)%]均高于病例对照组[(0.46±0.08)%和(32.44±19.37)%]及正常对照组[(0.44±0.69)%和(29.71±11.67)%](P值均<0.05);且其MΦ数量与活化抗原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9,P<0.01).根据MΦ数量分为A组(MΦ百分率≥0.5%)和B组(MΦ百分率<0.5%),A组34例患者中32例(94.1%)有自身抗体IgG,B组27例患者中仅2例(7.4%);A组患者骨髓MΦ活化抗原表达水平(49.19±16.63)%显著高于B组患者(29.11±14.30)%(P<0.05),而B组患者和病例对照组及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患者的3、6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7.06%、79.41%)均明显优于B组患者同期的疗效(22.22%、51.85%)(P<0.05);并且A、B组患者6个月的总有效率(79.41%、51.85%)均明显高于3个月的疗效(47.06%、22.22%)(P值均<0.05).34例自身抗体IgG(+)IRP患者按MΦ数量分为高(≥0.75%)、低(<0.75%)水平2组,25例MΦ低水平组24例仅能检测到1系骨髓细胞(CD_(34)~+或CD_(15)~+或GlycoA~+)有自身抗体IgG(96%),1例检测到2系骨髓细胞有自身抗体1gG;9例MΦ高水平组有8例能检测到2系骨髓细胞有自身抗体Igc,1例为3系骨髓细胞均有自身抗体IgG;高水平组IRP患者MΦ活化抗原表达水平(56.12±15.11)%显著高于低水平组(44.58±18.16)%(P<0.05);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低水平组(P<0.05);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胸骨红系比例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P<0.05).结论 IRP患者(尤其有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IgG的IRP患者)骨髓MΦ数量明显增多,活化抗原高表达,即多呈激活状态,激活的巨噬细胞可能参与IRP患者骨髓早期造血细胞的破坏.
目的探讨活化血小板通过表达CD154分子对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体外诱导血小板活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CD62P、CD154表达水平,分析血小板表达CD154与其活化的关系;并将诱导或未经诱导的血小板与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育,应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分别检测HUEVCs产生膜性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水平及变化,以孟加拉玫瑰红活细胞染色法测定单核细胞与HUVECs的黏附.结果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其CD154表达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ADP(4μmol/L)或凝血酶(1U/ml)诱导的血小板,均能显著增强单核细胞与HUVECs的黏附,并促进HUVECs产生膜性及可溶性ICAM-1(P<0.05、0.01),应用特异性CD154单抗后可阻断上述作用.静息血小板、单纯等量ADP或凝血酶,对HUVECs表达ICAM-1及单细胞与HUVECs的黏附均无影响(P>0.05).结论活化血小板可通过表达CD154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由此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不稳定斑块破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 研究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第1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对照组);第2组:脾内注射SW480/p53细胞;第3组:脾内注射SW480/TK 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第4组:脾内注射SW480/p53与SW480/TK-CD等比例混合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生存期等指标.结果 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最好,且WTp53与TK/GCV、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 WTp53基因与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目的 研究肝癌干细胞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6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CD90、CD133和CD34的表达水平,探索其与肝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间的关系.将患者分为3组,1组为高危组,CD90表达和(或)CD133合并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高表达.2组为中危组,CD90表达和(或)CD133而MVD低表达或不表达CD90和CD133,但MVD高表达.3组为低危组,不表达CD90和CD133且MVD低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标本中CD90、CD133阳性率分别为29.5%(18/61)、31.1%(19/61),CD90和(或)CD133表达阳性率为45.9% (28/61),有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Ⅲ/Ⅳ、包膜不完整、TNM分期Ⅲ/Ⅳ患者CD90和(或)CD133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Ⅰ/Ⅱ、包膜完整、TNM分期Ⅰ/Ⅱ患者,CD90/CD133与MVD表达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5,P<0.05),与不表达CD90和CD133且MVD低表达相比,表达CD90和(或)CD133且MVD高表达的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更差. 结论 高表达肝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和肝癌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两者结合可以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
目的 探讨缺乏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B7h信号的供体特异性输血(DST)对异基因小鼠心脏移植术后T细胞(Tc)凋亡的影响.方法 按陈氏方法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术后统计各组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实验分3组,异基因组:分别以BALB/c和C57BL/6为供、受体,不予治疗;同基因组:供、受体均为C57BL/6,不予治疗;治疗组:以BALB/c和C57BL/6为供、受体,给予治疗.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受体鼠外周血CD8+ICOS+Tc亚群比例以及受体鼠引流淋巴结中CD8+Tc的凋亡情况.结果 与异基因组比,治疗组中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84.4±29.1) d vs.(7.0±0.8) d,P<0.01].与异基因组比,治疗组外周血CD8+Tc亚群无明显缩减,而在CD8+ICOS+Tc亚群中,治疗组中显著低于异基因组[(7.5±2.0)% vs.(14.0±3.0)%,P<0.05].与异基因组比,治疗组受体移植术后7 d引流淋巴结中CD8+Tc凋亡比例显著上调[(19.5±5.1)% vs.(8.7±3.1)%,P<0.05].结论 通过ICOS/B7h信号的供体特异性输血预处理可以诱导引流淋巴结中CD8+Tc凋亡,这与受体外周血中CD8+ICOS+Tc亚群变化相关,可能在耐受的诱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和血浆中内皮蛋白C受体(EPC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妇幼保健院分娩的重度子痫前期孕妇60例,其中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30例(早发型组,发病孕周<34周),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30例(晚发型组,发病孕周≥34周);选择同期健康晚孕期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孕周≥34周)。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孕妇胎盘组织中EPCR蛋白的表达情况,逆转录(RT)-PCR技术检测3组孕妇胎盘组织中EPCR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3组孕妇血浆中游离型EPCR (sEPCR)的含量。结果免疫组化SP法检测显示,EPCR蛋白主要表达于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以及部分细胞核,呈棕黄色染色,其中早发型组的染色强度明显弱于晚发型组,而晚发型组与对照组的染色强度相似。早发型组、晚发型组、对照组胎盘组织中EPC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7/30)、93%(28/30)、97%(29/30),早发型组明显低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65,P=0.001);而晚发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0,P=0.910)。RT-PCR技术检测显示,早发型组胎盘组织中EPCR mRNA的表达水平(0.40±0.07)明显低于晚发型组(0.91±0.06;t=-30.044,P=0.001);而晚发型组与对照组(0.92±0.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1,P=0.538)。ELISA法检测显示,早发型组、晚发型组及对照组血浆中sEPCR含量分别为(231±11)、(124±6)、(121±4)μg/L,早发型组明显高于晚发型组(t=48.080,P=0.001);而晚发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34,P=0.100)。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胎盘组织中EPCR表达的减少可能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有关。
目的探讨阻断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对自然流产模型孕鼠妊娠结局及孕鼠脾脏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免疫耐受状态的影响.方法将雌性小鼠(CBA/J)分别与BALB/c及DBA/2两种雄性小鼠合笼交配,分别建立正常妊娠模型CBA/J×BALB/c(20只,对照组)和自然流产模型CBA/J×DBA/2(20只,研究组).CBA/J小鼠于妊娠第4天(着床期)腹腔分别注射大鼠同型IgG 0.2 mg(10只),或大鼠抗小鼠CD80和CD86单克隆抗体(10只).妊娠第9天,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析孕鼠脾脏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增殖能力,并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以研究脾脏细胞母-胎免疫耐受状态;妊娠第14天观察两组的胚胎吸收率.结果 (1)研究组中,腹腔注射大鼠IgG的孕鼠胚胎吸收率为24.3%,而注射大鼠抗小鼠CD80和CD86单克隆抗体的孕鼠胚胎吸收率为9.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应用大鼠抗小鼠CD80和CD86单克隆抗体,使妊娠 9 d的孕鼠脾脏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增殖能力及IL-2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孕早期阻断协同刺激分子,可诱导产生孕鼠脾脏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免疫耐受,从而使自然流产模型孕鼠的妊娠结局达到正常妊娠水平.
目的 探讨协同刺激分子CD86在母-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自然流产模型(CBA×DBA/2)及正常妊娠模型(CBA×BALB/c)。两种模型分别再分为3个组:(1)以大鼠的IgG为对照的对照组;(2)于妊娠第4、6、8、10天,分别给CBA孕鼠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CD86单克隆抗体的多次干预组;(3)仅于妊娠第4天,给CBA孕鼠单次腹腔注射抗CD86单克隆抗体的单次干预组。每次腹腔注射的抗体剂量均为100 μg。于妊娠第14天计算各组胚胎吸收率。结果 (1)自然流产模型与正常妊娠模型的对照组胚胎吸收率分别为27.78%和8.42%。(2)于妊娠第4、6、8、10天腹腔注射抗CD86单克隆抗体后,自然流产模型的多次干预组胚胎吸收率下降至9.68%(P<0.05);而正常妊娠模型的多次干预组胚胎吸收率上升至13.54%(P>0.05)。(3)妊娠第4天单次腹腔注射抗CD86单克隆抗体,自然流产模型单次干预组的胚胎吸收率下降至7.14%(P<0.001);而正常妊娠模型单次干预组的胚胎吸收率上升至11.39%(P>0.05)。结论 妊娠早期,尤其在胚胎对母体的致敏阶段(着床期),阻断母-胎界面的CD86协同刺激信号,将诱导母体对胚胎的免疫耐受,从而减少胚胎吸收,提高妊娠成功率。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中可溶性endoglin水平变化与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病的关系.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重度子痫前期孕妇42例和子痫孕妇4例为研究组,孕(35±4)周,年龄(29.3±5.7)岁,体系指数(30.1±4.1)ks/m2;其中早发型子痫前期25例,晚发型子痫前期21例,并发胎儿生长受限(FGa)8例,并发溶血、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计数(HELLP)综合征5例.选择同期妊娠结局正常的29例孕妇为对照组,孕(33±4)周,年龄(30.7±3.4)岁,体重指数(27.2±2.2)ks/m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可溶性endoglin水平,分析血清中可溶性endoglin水平变化与孕周的相关性.结果 (1)对照组孕妇在27~37孕周血清中可溶性endoglin水平与孕周有正相关关系(r=0.79,P<0.05),研究组无明显相关性(r=0.31,P>0.05).(2)研究组孕妇血清中可溶性endoglin水平为(14.2 ±5.6) μg/L,高于对照组的(10.9±4.2)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研究组中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可溶性endoglin水平为(14.3±5.7)μg/L,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为(13.6±5.0)μg/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HELLP综合征孕妇血清中可溶性endoglin水平为(10.1±2.9)μg/L,无HELLP孕妇为(14.4±5.4)μg/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并发FGR孕妇血清中可溶性endoglin水平为(17.3±6.1)μg/L,无FGR孕妇为(13.0±4.8)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血清中可溶性endoglin水平升高,可能与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痈、FGR的发病有关,但与发病时间无明显关系.
目的 研究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和子宫浅肌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endoglin(Eng)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探讨Eng与TGF-β1在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并分娩的孕妇共110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组3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0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剖宫产时取胎盘及子宫浅肌层组织.采用Western印迹技术测定胎盘及子宫浅肌层中Eng、TGF-β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孕妇胎盘及子宫浅肌层中Eng及TGF-β1 mRNA表达情况.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Eng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1±0.07、0.15±0.05、0.18±0.06和0.43±0.04,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1±0.02、0.26±0.05、0.27=0.03和0.88±0.09;子宫浅肌层中Eng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4±0.06、0.16±0.04、0.20±0.08和0.46±0.05,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5±0.03、0.29±0.06、0.31±0.04和0.91±0.08.在正常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En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1.27±0.58、1.54±0.41和1.83±0.35,TGF-β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1.64±0.33、1.92±0.38和2.23±0.53;子宫浅肌层中En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1.32±0.46、1.59±0.37和1.93±0.52,TGF-β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1.71±0.45、1.91±0.51和2.37±0.46.随着病情的加重,2种因子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胎盘中TGF-β1与Eng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0.61和0.60,P<0.05);在子宫浅肌层中表达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0.62和0.61,P<0.05). 结论 Eng及TGF-β1可能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的发生和发展.
目的 探讨胎盘endoglin(Eng)表达的变化与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发病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SPE患者49例(SPE组),其中合并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9例,合并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hemolysis,elevated liver enzymes,and low platelets,HELLP)综合征6例,合并大量蛋白尿12例;正常妊娠40例(对照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定位和半定量检测2组孕妇胎盘中Eng的表达强度.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ng表达于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膜.SPE组胎盘Eng表达强度较对照组升高(0.1621±0.0029与0.1576±0.0038,t=-6.367,P<0.05). SPE组中,合并FGR组和无FGR组(0.1611±0.0026与0.1623±0.0029,t=1.107,P>0.05)、合并大量蛋白尿组和无大量蛋白尿组(0.1611±0.0032与0.1624±0.0027,t=1.350,P>0.05)胎盘Eng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HELLP综合征组较无HELLP综合征组胎盘Eng表达强度降低(0.1595±0.0032与0.1625±0.0027,t=2.495,P=0.016). 结论 胎盘Eng表达强度升高可能与SPE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目的 观察可溶性endoglin(soluble endoglin,sEng)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及其1177位点丝氨酸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方法 将3代以内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分别加入完全细胞培养液(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sEng(1、10、100 μg/L),作用6、12和24 h后收取细胞培养液及细胞,硝酸酶还原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浓度反映NO含量,Western印记法检测各组细胞eNOS的相对表达量及其1177位点丝氨酸磷酸化情况,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细胞e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方差分析、LSD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各组进行比较. 结果 (1)1、10、100μg/L sEng作用6h,细胞培养液中NO浓度分别为(59.25±1.63)、(41.08±2.71)和(30.38±1.63)μmol/L;作用12 h,细胞培养液中NO浓度分别为(54.98±3.34)、(35.00±8.60)和(19.82±3.75)μmol/L;作用24 h,细胞培养液中NO浓度分别为(46.14±4.93)、(30.24±2.08)和(12.78±5.01)μmol/L,而对照组NO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明显改变(F=2.30,P=0.14).与sEng共培养后,细胞培养液中NO浓度明显降低,并与sEng作用时间(r=0.98,P<0.05)及浓度(r=-0.88,P<0.05)呈明显的负相关.(2)1、10、100 μg/L sEng作用6 h eNOS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1±0.00、0.47±0.00和0.32±0.00;作用12 h,eNOS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8±0.00、0.42±0.00和0.25±0.00;作用24 h,eNOS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9±0.00、0.33±0.00和0.18±0.00.而对照组eNOS相对表达量及1177位点丝氨酸磷酸化eNOS吸光度/总eNOS吸光度随时间推移无明显改变(F分别为3.59和0.37,P分别为0.09和0.80).与sEng共培养后,细胞中eNOS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其1177位点丝氨酸磷酸化程度明显减弱,与sEng作用时间(r分别为-0.98和-0.96,P均<0.05)及浓度(r分别为-0.76和-0.79,P均<0.05)呈明显负相关.(3)与sEng共培养后,细胞培养液中eNOS mRN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亦与sEng作用时间(r=-0.51,P<0.05)及浓度(r=-0.82,P<0.05)呈明显的负相关. 结论 sEng 可能通过抑制eNOS 1177位点丝氨酸磷酸化,导致eNOS激活被抑制,NO生成减少,引起血管舒缩失调.
目的 通过滋养细胞体外实验,研究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的激活程度与可溶性endoglin(soluble endoglin,sEng)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7月1日至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早孕期行人工流产的20例正常妊娠妇女.采集绒毛滋养细胞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将每例研究对象的绒毛滋养细胞分为PPARγ拮抗剂组(1μMT0070907)、PPARγ拮抗剂+PPARγ激动剂组(1 μMT0070907+10 μM罗格列酮)及对照组(培养液和二甲基亚砜溶液)3组,每组各20份样本.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上清液中sEng的浓度.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PARγ拮抗剂组滋养细胞生长变慢,细胞数目减少,PPARγ拮抗剂+PPARγ激动剂组细胞形态和生长相似.与对照组比较,PPARγ拮抗剂组滋养细胞上清液sEng表达升高[(94.0±12.7)与(124.1±23.8) pg/ml,t=4.31,P<0.05];但PPARγ拮抗剂+PPARγ激动剂组sEng表达[(87.1±10.6) 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12).结论 抑制PPAR γ的激活,使滋养细胞分泌sEng明显增加,而PPAR γ激动剂可以逆转此作用.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生长阻滞和DNA损伤45α(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inducible 45 alpha,Gadd45α)基因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信号分子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sFlt-1)和可溶性endoglin(soluble endoglin,sEng)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54例为研究对象,按病情分为子痫前期轻度组20例、子痫前期重度组16例,以足月择期剖宫产孕妇1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add45α及磷酸化p38 MAPK(phospho-p38 MAPK,p-p38 MAPK)蛋白在各组胎盘组织中的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胎盘组织中Gadd45α mRNA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胎盘组织中Gadd45α蛋白的表达水平、p38 MAPK及p-p38 MAPK的蛋白表达差异;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孕妇血清样本中sFlt-1及sEng的含量,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及LSD-t检验分析.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add45α与p-p38 MAPK蛋白均定位于胎盘滋养层细胞胞质及胞核、血管内皮细胞胞核及少量间质细胞胞核.(2)子痫前期重度及轻度组Gadd45α mRNA相对表达水平(3.33±0.13和2.10±0.11)较正常对照组(1.01±0.18)明显上调,且子痫前期重度组高于轻度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印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子痫前期轻度组及重度组患者胎盘组织中Gadd45α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22±0.11、0.65±0.15、1.34±0.17;p-p38 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2±0.08、0.72±0.12、1.45±0.2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38 MAPK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痫前期轻度组、重度组孕妇血清sFlt-1、sEn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子痫前期重度组高于轻度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Gadd45α蛋白水平与孕妇血清中的sFlt-1、sEng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88和0.87,P均<0.05).结论 Gadd45α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诱使循环中的sFlt-1、sEng释放增加,从而加重胎盘血管重铸障碍和抑制滋养细胞浸润,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细胞浸润及转移与黏附分子CD49d表达之间的关系及相应单克隆抗体的阻断效应,探讨AL细胞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的分子机理.方法对2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2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患儿,采用免疫荧光染色(IFS)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L细胞表面CD49d 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和FCM检测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经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液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水平;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AL细胞与HUVEC间黏附率,并观察相应单克隆抗体对黏附的抑制作用.结果 (1)临床浸润明显的ALL和ANLL细胞表面CD49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浸润组(P<0.01).(2)HUVEC经AL细胞培养上清液或TNF-α刺激后ICAM-1、VCAM-1表达水平均增加,但是CD49d高表达的AL细胞与HUVEC之间黏附率随VCAM-1上调而增高,与ICAM-1表达无关.结论 AL细胞浸润与表面黏附分子CD49d 表达水平有明显关系,提示,非常晚期抗原4(VLA-4)及配体VCAM-1是AL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主要分子基础.使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黏附分子间的作用,阻断AL细胞的异常生物学行为,对防止AL细胞浸润具有一定的价值.
目的研究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中CD69、CD25及HLA-DR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对31例KD急性期、8例KD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标志进行了分析,并以17名正常儿童外周血作为对照.KD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60个月,平均(26±18)个月.确诊后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丙种球蛋白剂量:1g/(kg·d),连续2 d,阿司匹林剂量:30~50 mg/(kg·d).丙种球蛋白不反应者:(1)重复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加用甲泼尼龙20mg/(kg·d),连续3 d.对照组男9名,女8名;年龄3~84个月,平均(25±18)个月.川崎病自身对照组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1~42个月,平均(30±7)个月.结果KD急性期CD3+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早期(CD69+)、中期(CD25+)活化率明显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这些活化标志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KD组中冠状动脉改变与冠状动脉正常两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标志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T淋巴细胞早、中期活化是KD时心血管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
目的探讨哮喘急性发作患儿T细胞协同刺激途径和T细胞亚群激活状况.方法随机选择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35例,对照组31例.用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分化抗原14阳性(CD+14)细胞表达CD86的平均荧光强度;经脂多糖刺激后PBMC中CD+19细胞百分率及CD+19CD+86双阳性细胞百分率;ELISA检测植物血凝素刺激后PBMC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IL)-4、IL-13、IFN-γ水平及血浆总IgE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哮喘组CD+14细胞表达CD86的平均荧光强度(31.8±9.2)、CD+19细胞百分率[(13.5±4.0)%]、CD+19CD+86细胞百分率[(4.6±2.0)%]及血浆总IgE水平[186.6(64.3~723.6) kIU/L]与对照组[(23.5±6.4)、(8.2±3.0)%、(2.3±1.4)%、42.0(0.9~115.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哮喘组IL-4和IL-13水平均增高,IFN-γ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3)哮喘组CD+14细胞的CD86平均荧光强度与CD+19CD+86细胞百分率、CD+19CD+86百分率与血浆总IgE水平及CD+19、CD+19CD+86百分率与IL-4、IL-13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患儿PBMC中抗原递呈细胞表达CD86的强度或数量增高;B细胞和TH2细胞对丝裂原的活化作用应答增强.这提示CD86及TH亚群失衡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检测鼻腔鳞状细胞癌(NSCC)组织中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基底膜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方法:应用SP方法检测26例鼻腔鳞癌组织中CD34、PCNA及LN的表达,并将21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及14例鼻息肉(NP)做对照,分别检测其微血管密度(MVD) ,计数PCNA标记指数(PCNALI)和基底膜线性染色完整性.结果:CD34在NP、NIP及NSCC中的表达分别为35.17±5.13、52.29±8.96 和80.59±12.15,F=79.22,P<0.001;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29.9±10.2、 35.1±6.9和62.8±17.7,F=40.00,P<0.001;LN表达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MVD和PCNALI可分别作为独立指标反映NSCC的增殖活性和侵袭发展潜能;基底膜LN的表达可作为NSCC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目的:比较CD105与CD34在恶性间皮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微血管密度(MVD)与VEGF表达的关系,以寻求更特异的肿瘤血管标志.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恶性间皮瘤组织CD105与CD34标记的MVD,并检测血管内皮因子(VEGF),分析它们与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CD105 MVD和CD34 MVD在恶性间皮瘤表达分别为18.75±3.26和32.17±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在不同组织类型的表达率分别为62.5%(上皮型)、70.0%(混合型)和66.7%(肉瘤型).CD34 MVD与TNM分期无关,而CD105 MVD与TNM分期有关(P<0.01);CD105 MVD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1),VEGF表达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非表达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CD34和CD105标记的MVD均与VEGF呈正相关,P<0.01.结论:与CD34相比较,CD105是一种更理想的肿瘤微血管标志;CD105 MVD与VEGF关系更为密切,为患者预后判断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