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畸形包括一组女性生殖系统苗勒氏管的先天异常,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生率为 4.3 %,不孕妇女中的发生率为 3.5%,复发性流产女性中为 13%.纵隔子宫的胚胎存活率很低,约为 5%~27%,不孕率很高,高达 36%,反复流产率甚至65%以上.因此认为不良妊娠结局与异常宫腔或者异常的子宫血管相关,手术治疗这些解剖学缺陷是治疗的基础.本文从纵隔子宫对妊娠的不良影响、治疗指征及方式、治疗后的妊娠结局进行综述.
纵隔子宫属子宫发育异常,为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的禁忌证.笔者尝试给纵隔子宫妇女放置爱母功能性IUD(MCuIUD),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子宫畸形人群发生率约为4.3%,子宫纵隔是最常见的畸形,约占35%.子宫纵隔多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表面覆有子宫内[1],由于血管形成不好,血供不足,不利孕卵着床,易流产,且纵隔可使子宫腔的对称形态发生改变,并可能干扰正常生育功能,生殖预后差,早期流产率高,反复流产和过期流产发生率增加.超声能准确诊断子宫纵隔,笔者对近期发现的纵隔子宫合并早期妊娠14例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随着微创手术在妇科领域的深入开展,探讨创伤小、恢复快、手术质量高的术式成为妇产科热点问题.本院在B超监护下应用宫腔镜电切术对15例子宫纵隔畸形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基于不全纵隔子宫女性避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为4例已生育有避孕要求,均有宫内节育器(IUD)避孕失败经历的不全纵隔子宫妇女放置VCu记忆型IUD(鞍山市浩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操作者为同一经验丰富的医生,术前与受术者充分沟通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某女,31岁,G2P1.3年前正常顺产一女婴,产后检查为纵隔子宫(完全性).曾应用皮下埋植避孕,因月经紊乱不能耐受终止使用,再尝试药物避孕及避孕套等措施,终因不适停用.今来本站要求采取宫内节育器(IUD)避孕.妇科检查见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宫颈糜烂I度(单纯型),子宫前位,正常大小,质软无压痛,活动良好,双侧附件未触及异常.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对于先天性纵隔子宫妊娠患者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先天性纵隔子宫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84例,所有患者接受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检查.结果: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检出完全纵隔子宫妊娠21例,准确率为87.5%(21/24);不完全纵隔子宫妊娠56例,诊断准确率为93.3%(56/60),总有效率为91.7%(77/84).结论: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有助于辅助诊断先天性纵隔子宫妊娠.
目的:分析影像学诊断纵隔子宫合并早期妊娠结果和纵隔子宫的治疗.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常规扫描检查院诊治的40例纵隔子宫合并早期妊娠孕妇,分析其诊断结果和治疗措施.结果:12例为完全纵隔,28例为不完全纵隔;妊娠囊位于左侧宫腔14例,位于右侧宫腔26例;15例有先兆流产症状经保胎后5例足月分娩,10例自然流产,15例人工流产.结论:阴道超声可作为纵隔子宫合并早期妊娠的诊断依据,必要时可进一步联合宫腔镜检查确诊;建议采用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治疗纵隔子宫患者.
纵隔子宫的形成是由于胚胎发育时两侧副中肾管汇合后纵隔未被吸收而形成,可分为完全及不完全性纵隔,是子宫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生率约占子宫畸形的80%~90%[1].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宫腔造影(3D-SHG)对纵隔子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有子宫畸形的66例患者(有症状组36例,无症状组30例)进行3D-SHG检查,与宫腔镜检查或手术结果对照,并在冠状切面对两组中不全纵隔子宫进行宫腔测量,计算宫腔变形率,进行组间比较.应用ROC曲线分析得出不全纵隔子宫的宫腔变形率对判定有无流产症状的最佳临界值.结果3D-SHG诊断结果与内镜检查结果完全相符.反复流产组中不全纵隔子宫剩余宫腔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宫腔变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ROC曲线分析得出不全纵隔子宫患者宫腔变形率对判定有无流产症状的最佳阈值为51%.结论3D-SHG对纵隔子宫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并可对其进行量化分析.
目的 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纵隔子宫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经手术、宫腔镜、碘油造影证实的纵隔子宫的二维、三维超声图像并对其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纵隔子宫符合率98.4% (61/62),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纵隔子宫符合率85.5% (53/62).结论 经阴道三维超声冠状切面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宫腔内膜形态,可以得到纵隔子宫畸形的准确信息,对于临床少见复杂的、疑难的子宫纵隔能够准确诊断,可为临床选择处理方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经阴道三维超声较二维超声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及显著的临床意义.
患者女,31岁.以停经52d,腹胀伴下坠感半个月为主诉就诊,即往史G4P1,6年前经剖宫术产一活婴,查体:T:37 ℃,P:72次/min,BP:118/70 mm Hg(1 mm Hg=0.133 kPa),一般状态佳.
孕妇,40岁.孕2产0,现孕足月.近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2次.超声所见:耻骨联合上探及胎头,双顶径9.73 cm,脊柱排列整齐,胎心率139次/min;羊水深约6.49 cm;胎盘位于子宫左侧壁,成熟度Ⅲ级;胎质量约3 470 g.于羊膜腔内偏右侧可探及一条带状强回声,其基底部宽约2.31 cm,向前逐渐延伸呈膜状将羊膜腔分为左右两腔(图1),其两腔间相通(图2).左侧腔内可见大部分胎体回声,右侧腔较小仅见胎儿下肢回声.反复扫查未见此隔与胎体及胎盘相连.超声诊断:(1)宫内孕单活胎,头位;(2)不完全纵隔子宫并晚期妊娠.经剖宫产术证实了超声诊断.
孕妇,24岁.孕1产0,孕34周+4 d.来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自诉:妊娠前未做过超声检查,孕32周在外院B超检查考虑为双胎妊娠.我科超声检查情况:应用Toshiba-320型超声仪,频率3.5 MHz.宫内见一成形胎儿,BPD 87 mm,胎方位:LScT,胎儿发育正常,于羊膜腔内可见大量羊水,中央有一隔膜样强回声,胎体被挡在隔左侧,右侧羊水内见胎儿肢体(图1).考虑为不完全纵隔子宫合并晚期妊娠.孕妇于37周时,胎儿出现宫内窘迫,急诊行剖宫产术,术中证实为不完全纵隔子宫.
患者女,40岁.月经周期正常,经量中等,顺产1男1女.体检发现子宫异常来院就诊.妇科检查:未发现异常.超声检查:子宫横切面显示子宫横径增大,子宫内膜呈分离现象,两侧内膜间为低回声的肌性分隔,将子宫分成对称的两部分(图1).子宫纵切面扫查时,从子宫一侧将探头慢慢推移至对侧,则先见一子宫回声,逐渐消失后再现一子宫回声.
患者女,26岁.以下腹痛来院检查,停经35 d,1年前外院顺产一婴儿后放置节育器.B超所见:子宫宫体呈前位,体积增大(132 mm×52 mm×39 mm),形态饱满,宽径明显大于正常,宫壁回声中等均匀,未见明显结节肿块;纵切面自左向右扫查见2个宫腔,1个宫颈;横切面自上而下扫查见宫腔内膜线宫颈以上段分离,宫颈段融合;2个宫腔大小基本对称,其中左侧宫腔内可见一大小约16 mm×10 mm×13 mm的囊性无回声区,其形态规则,囊内未见明显胚芽组织及搏动样回声;右侧宫腔内宫腔线分离,内见一范围约69 mm×23 mm×22 mm的不均质高回声团及一位置下移的节育器强回声,节育器上缘距宫底外侧缘约41 mm;宫颈管未见明显分离及双腔征.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自2002年7月~2003年4月,在我院妇科门诊确诊早孕要求终止妊娠常规进行三维超声检查的被检者中检出5例子宫畸形合并早期妊娠,孕龄为5~8周.其中3例为不全纵隔子宫合并妊娠,1例完全纵隔子宫合并妊娠,1例双角子宫合并妊娠.全部病例均经宫腔镜取胚术和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仪器:Medison V730三维超声成像系统,经阴道三维容积探头,频率5~9 MHz.
本文对62例不孕症的卵泡发育进行监测,并对其分析总结。患者年龄23~38岁,平均29岁。采用ALOKA SSD-1400型超声诊断仪,使用3.5MHz凸阵探头及5.0MHz经阴道探头。适度充盈膀胱经腹部及经阴道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从月经第8天起开始监测,连续监测到月经第15~16天,监测3个周期以上,监测期间停药,并留资料进行分析。排卵征象分为3类[1]:A:卵泡外形消失或缩小,可同时伴有内壁塌陷;B:在缩小的卵泡腔内有细弱的光点回声,继而厚腔穴增大,并有较多的高回声;C:陶氏腔内有少量的无回声区。结 果 62例于监测排卵前常规检查子宫、附件均正常53例,子宫正常伴多囊卵巢5例,卵巢正常伴双角子宫3例,卵巢正常伴纵隔子宫1例。子宫、附件全正常53例中,子宫内膜增殖早期,双侧卵巢均可见生长的卵泡,卵泡直径3~4mm。到了子宫内膜增殖中期,卵泡逐渐长大,45例见一侧卵巢生长卵泡,大多3~4个,并有一个优势卵泡,其中40例对侧卵巢也可见到生长卵泡,但无优势卵泡,到了子宫内膜增殖中晚期,这40例卵泡不再长大,一般停留在17mm以下。排卵期时,45例中的40例见(A+B)征象,40例中21例见(C)征象,余5例卵泡继续生长,直径大于27mm以上,无排卵征象。53例中的另8例双侧卵泡生长到12~16mm不再长大,也无优势卵泡,无排卵。子宫正常伴多囊卵巢5例中,早中期双侧可见生长卵泡,待卵泡生长到16~20mm不再长大,数量多在6~7个,无排卵征象。卵巢正常伴双角子宫3例及卵巢正常伴纵隔子宫1例,早中期卵泡逐渐长大,一侧可见优势卵泡,排卵时均可见(A+B+C)征象。
纵隔子宫是一种先天性生殖道发育异常,合并妊娠时常发生流产及胎位异常等疾病.现将我院自2002年8月~2004年8月期间B超检出9例纵隔子宫合并妊娠报告如下.
孕妇,28岁.孕35周,孕妇曾于孕7周时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示:子宫较大,横切面增宽,肌层回声均匀.子宫内膜分为左右两部分,并于子宫体中部相互汇合.左侧官腔内探及4.6cm×2.9cm妊娠囊,内见胎芽回声,有原始心管搏动.诊断为:不完全纵隔子宫合并左侧宫腔内早孕.此次来诊B超检查示:子宫增大,宫腔内探及一胎儿回声,胎头光环位于右上腹部,双顶径8.9cm,头围32.9cm.脊柱正常.胎心活动规律,胎心率130次/分.腹围31.8cm,腹内脏器未见异常.四肢发育正常,股骨长径6.9cm.胎盘位于胎头左侧,并延续于子宫左侧前壁,其左侧可探及羊水回声,内示胎儿肢体(图1).羊水最大深度7.7cm.B超诊断:单胎晚期妊娠,结合病史考虑胎盘种植于子宫纵隔.后经剖腹产证实.
目的探讨纵隔子宫的超声扫查方法及声像图特征.方法对超声诊断的36例纵隔子宫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完全性纵隔子宫3例,其中1例合并早孕.不完全性纵隔子宫33例,其中合并早孕26例,早孕中1例合并对侧宫腔积血,3例合并子宫肌瘤,2例合并妊娠黄体囊肿,1例合并卵巢畸胎瘤;合并宫外孕2例,合并胚胎停止发育1例,误诊1例,1例漏诊.结论连续横断及纵断扫查,观察子宫外形、宫腔内回声,对诊断纵隔子宫及分型有很大帮助.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纵隔子宫合并早孕终止妊娠的意义.方法:分析纵隔子宫合并早孕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对人工流产手术的价值.结果:纵隔子宫合并早孕时,因妊娠侧妊娠囊和非妊娠侧增厚宫内膜的衬托,超声下纵隔易于显示,可以明确诊断,协助临床,提高手术成功率.结论:超声检查可诊断出纵隔子宫,是纵隔子宫人流术成功的极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患者,女,25岁,已婚.停经50余天,阴道流血半天就诊(自述婚前妇科查体诊断为双子宫).使用EUB 42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膀胱充盈,经腹壁探查子宫显示:纵膈正常,横径增宽,左侧妊娠,右侧见内膜(图1).结论:纵膈子宫左宫内妊娠.
患者女,34岁,以停经56天,腹胀伴下坠感半个月为主诉就诊,即往史G4P1, 2002年剖腹术产一活婴,查体T:37 ℃,P:72次/分,BP:118/70 mm Hg ,一般状态佳.妇科检查:子宫超手拳大,压痛(+),双附件未查及异常,彩超见:子宫增大,横径增宽,宫底中央肌层呈低回声带纵贯宫腔,内膜分成左右两部分.左侧宫腔见妊娠囊大小为2.5 cm×3.2 cm,胚芽(+),胎心(+),右侧宫腔置环,位置居中,于右侧壁壁间见低回声结节大小约为6.5 cm×3.2 cm,回声欠均,CDFI:瘤核周边呈彩环征.双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可见卵泡.双肾大小形态及内回声正常.
患者女,38岁.人流术后继发性痛经,逐渐加重12年,伴恶心,腹部下坠感.曾按“子宫腺肌症”治疗无效.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单宫颈,子宫后位,如孕6周,质韧,压痛(士),双附件(一).超声检查:子宫后位,大小约5.2cm×6.3cm× 3.4cm,肌层回声欠均.横切子宫偏左见内膜回声,厚1.0cm,子宫右侧壁外突,内见1.5cm×1.3cm无回声,周边见环状中强回声.单个宫颈(图1~3),诊断:①子宫增大;②不全纵隔子宫伴右侧宫腔积液?术后病理诊断:纵隔子宫伴右侧宫腔积血.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诊断纵隔子宫畸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例可疑纵隔子宫畸形患者行经阴道二维、三维超声成像,并与宫腔镜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结果相对照.结果:经阴道二维超声成像诊断完全纵隔子宫3例,不完全纵隔子宫23例,误诊4例.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诊断完全纵隔子宫3例.不完全纵隔子宫23例,弓状子宫2例,特殊类型X形内膜纵隔子宫1例.正常子宫1例.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与官腔镜及HSG结果符合率100%,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符合率86.7%.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多平面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宫底形态及官腔内部结构,对纵隔子宫诊断的准确性明显优于二维超声.
目的:评价超声、宫腔镜和腹腔镜诊断纵隔子宫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纵隔子宫的超声、宫腔镜和腹腔镜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经阴道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96.76%;宫腔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5.65%,与经阴道超声的结果相似;对子宫宽度的观察,超声与腹腔镜检查的符合率为97.4%,对子宫底外形的观察,超声与腹腔镜的符合率为48%.纵隔子宫中以不全纵隔居多(81/92);纵隔子宫的外形以扁宽者居多(77/92).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为纵隔子宫的首选检查方法,宫腔镜检查应作为子宫成形术前的必要检查,腹腔镜为观察子宫外形的辅助手段.
1 病历简介女,24岁,孕7个月.查宫高及腹围大于孕周,故行B超检查.B超提示:宫底中部肌层呈带状突入宫腔,形成低回声分隔,最厚处约1.0cm,向下逐渐变细至宫颈呈强回声,分宫腔为左右两腔 (图1).左侧宫腔内见一胎儿,双顶径6.7cm,胎心145次/min,胎盘位于左侧壁.
李某,32岁,"因自然流产2次"就诊本院.既往月经规律,量色质正常,无经行不适等症状.G2A2妇科检查及B超等辅助检查未见异常,男方精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造影前探查宫腔狭小似呈单角状.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结果如下:平片阴性,推注2 ml造影剂后,子宫显影呈单角形,两侧输卵管显影,继续推注5 ml后显影,经调整导管位置将球囊置于颈管内,推注造影剂8 ml后子宫腔显影近于正常,颈体比失常,仅为1∶1.
患者女,36岁.2012年6月单位体检阴道镜检查提示:外阴正常,阴道内见脓性分泌物,宫颈重度糜烂,宫颈口见坏死性赘生物伴接触性出血.超声提示:子宫先天性发育异常,考虑纵隔子宫可能;左侧子宫内早期妊娠.临床诊断: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细胞学检查:镜下见核大、深染的明显异型的鳞状细胞(图1),提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巨检:(1)送检宫颈组织,灰白色组织四块(3点、6点、9点、12点),大小均为0.5 cm ×0.5 cm×0.5 cm;(2)另送褐色宫颈息肉组织一块,大小0.6 cm×0.6 cm×0.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