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当人体内的嘌呤代谢长期紊乱时,血中尿酸会导致高尿酸血症,其直接后果是有尿酸盐针状晶体在组织中析出,由此引发急性炎症即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必须将血尿酸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目前,降低尿酸的方法除了低嘌呤饮食、限制烟酒、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外,很多患者还需服用药物,其中碳酸氢钠片、别嘌呤醇和苯溴马隆最常用.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小心对待,确保安全.
目的:分析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低嘌呤饮食配合痛风丸的防治效果.方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抽取56例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选自我院,随机双盲法均分,每组各28例,2组患者均行痛风丸治疗,实验组患者增加低嘌呤饮食.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低嘌呤饮食配合痛风丸治疗,效果理想.
患者男,50岁,因反复多关节肿痛20年,加重伴多关节畸形10年入院,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足跟部肿痛,后逐渐加重,发展至踝、膝、腕、指、肘关节等。患者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痛风,予降尿酸、对症处理、低嘌呤饮食,病情无明显好转,且进行性加重,10年前双足、双手等部位出现多个结节、肿块(痛风石),曾行6次痛风石取出术。患者一直间断服用降尿酸药物,症状仍进行性加重,双足、踝、双手、腕活动明显受限,需依靠拐杖行走。不伴尿频、尿急、心悸、肢体震颤等。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及高脂血症,血压控制不佳;曾患有肾结石。家族史无特殊。专科检查:T 36.5℃, P 84次/min,R 20次/min,BP 165/110 mm Hg。双侧耳郭散在多个大小约0.1 cm痛风石,双手、足、肘等部位散在分布痛风石,约0.5~5 cm 大小。双足、手畸形,活动受限,双膝关节以下重度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生化:尿素8.08 mmol/L,肌酐96μmol/L,尿酸647μmol/L;血脂:总胆固醇5.75 mmol/L,甘油三酯4.1 mmol/L。X线表现(图1~3):双侧肘关节、腕关节各骨、双手部分指骨及掌骨、双足趾骨、跗骨及踝关节各骨均不同程度破坏,部分关节间隙变窄;邻近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膝关节骨质增生,双侧髌前软组织区及髌上囊区见稍高密度肿块影。患者拒绝手术剔除痛风石,对毁损关节进行矫形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故给予患者降尿酸,控制血压、降血脂及对症处理,患者症状略有改善后即自动出院。出院时嘱其坚持低热量膳食,避免高嘌呤食物,戒酒,每日多饮水,注意控制血压、血脂。
近20年来,多个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与心血管死亡有密切相关.最近,我国台湾的研究也发现,血尿酸水平是台湾普通,低危和高危人群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与高血压1879,年穆罕默德(Mohamed)首次提出血尿酸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1889年,黑格(Haig)提出低嘌呤饮食可做为预防高血压的手段:1990年以后,多个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每增加59 5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加25%.
目的:探讨观察藏族痛风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低嘌呤饮食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该院选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藏族痛风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在控制总热量基础上,治疗组限制饮食中的嘌呤含量,饮食中每日嘌呤摄入量<150 mg,对照组不限制饮食中嘌呤含量,每日摄入量>300 mg。结果治疗第10天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尿酸均下降,但治疗组的血尿酸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低嘌冷饮食有助于患者控制血糖,血尿酸,特别是藏族患者。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异质性疾病.该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但近几年发生在30岁左右的患者增多.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中医无痛风性关节炎病名,属于中医"痹证"、"历节风"范畴.近5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8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本文从低嘌呤饮食、三大产能营养素的合理配比、碱性食物的选择及多饮水等方面阐述营养防治措施对预防和减轻痛风急性发作,减少尿酸盐在体内的沉积,预防尿酸结石形成,减少痛风并发症的发生的作用。
前些天单位为全体职工安排了一次年度健康体检,体检报告单拿回来后,许多人的体检结果都显示尿酸值高,医生建议低嘌呤饮食,看来又是从吃上惹的祸.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引起持续性血尿酸增高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中病因与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对38例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症状、治疗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应用低嘌呤饮食治疗和自由选食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不同嘌吟含量的饮食对患者血尿酸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报告如下.
痛风系一种嘌呤代谢失常造成的疾病,其特点是出现复发性的尿酸代谢失调并伴随有严重的局部关节炎(蹠趾关节).本文通过79例痛风患者在入院后经低嘌呤饮食治疗和入院前自由选食这两种不同饮食结构进行对照,研究低嘌呤饮食对痛风患者血尿酸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高尿酸血症(HUA)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主要与尿酸(UA)生成增多或排出减少有关[1].研究显示,HUA与高血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密切.早在19世纪80年代即发现,血UA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低嘌呤饮食可预防高血压.1990年后的多个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UA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UA每增加59.5 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加25%[2].研究发现,他汀类降脂药具有降脂以外的多种效应.为探讨氯沙坦及瑞舒伐他汀联用对高血压并HUA患者血UA和血压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苯溴马隆配合低嘌呤饮食对高尿酸血症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高尿酸血症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低嘌呤饮食干预,研究组则实施苯溴马隆配合低嘌呤饮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尿酸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压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苯溴马隆配合低嘌呤饮食对高尿酸血症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降低患者尿酸水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目的:探究维生素C结合低嘌呤饮食对高尿酸血症者血尿酸的影响.方法:选取396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常规的营养宣教干预(对照组)、维生素C结合低嘌呤饮食干预(观察组);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等情况实施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无差异的基础上接受分组干预,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更为显著,且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尿酸血症者坚持维生素C结合低嘌呤饮食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血尿酸等水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