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非赘生性囊肿是基层超声检查的常见病种,但基层的超声科医生往往是由于非专业性,赚职性,有的只学习了三个多月就开展工作了,人员,设备,基础理论参差不齐,所以对于卵巢非赘生性囊肿存在概念不清楚,诊断不明确,混淆的情况,现我把近几年所检查的1580例卵巢非赘生性囊肿的病例作一个总结,谈谈我的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卵巢瘤样病变是卵巢的常见疾病,属于非赘生性囊肿,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一般无需手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消失.目前,缺乏临床经验的医生,观察患者不认真而将卵巢瘤样病变误诊为卵巢肿瘤,甚至恶性卵巢肿瘤给予手术治疗.为了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将我院190例误诊为卵巢肿瘤的卵巢瘤样病变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发病年龄本组卵巢瘤样病变发病年龄6~69岁(平均34岁),好发年龄组是21~40岁,占65.79%(125/190),其次是41~50岁,占21.57%(41/190).
妇科非赘生物性囊肿为良性囊肿,包括卵泡囊肿、单纯性囊肿、巧克力囊肿、中肾管及副中肾管囊肿、包裹性积液、脓肿等类型.其中以卵泡囊肿、巧克力囊肿较多见,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在体检或普查中发现,部分患者因腹胀或自我腹部扪及或月经紊乱而就诊.传统的治疗方法如中医中药、手术治疗,往往给患者心理、生理、经济上带来负担.我院从2000年5月至2004年6月从340例患者中选择121例妇科非赘生性囊肿开展超声介入治疗,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附件非赘生性包块可误诊为真性肿瘤,如发生破裂、出血或附件非赘生性囊肿扭转,则引起急腹症;而有些附件非赘生性囊肿还能干扰性成熟及卵巢功能,其治疗原则亦与赘生性肿瘤不同,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需注意与附件的良、恶性肿瘤鉴别.
卵巢瘤样病变又称非赘生性囊肿,是卵巢的常见疾病,大多是由于卵巢的功能性改变形成的潴留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血肿)、黄素化囊肿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1].其病变体积一般不大,多能自行消退,临床上不需特殊处理,但在形态学上的改变常易与卵巢赘生性肿瘤相混淆,造成鉴别诊断上的困难.为了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将我院380例误诊为卵巢肿瘤的卵巢瘤样病变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各种年龄均可患病,但以中年最多见.根据国内资料,卵巢肿瘤在妇科疾病的发病率为4.2%~23.9%.卵巢肿瘤由于患病初期很少有症状,因此早期诊断较困难,就诊时大多已属晚期,很少能得到早期治疗,是目前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肿瘤之一.卵巢是人体中较小的器官,为多种肿瘤的好发部位,除原发性肿瘤外,由其他器官转移来者亦不罕见.卵巢肿瘤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形态:单一型或混合型,一侧性或双侧性,囊性或实质性,良性或恶性.卵巢肿瘤多数为囊性,实质性者较为少见.良性卵巢瘤(未除去非赘生性囊肿)与恶性卵巢瘤之比约为9∶1.
目的 构建超声误诊的卵巢囊肿性质的Fisher判别函数,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132个超声误诊的卵巢囊肿,其中非赘生性囊肿53个,卵巢良性肿瘤47个,卵巢恶性肿瘤32个,以声像表现、血流信号、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指标作为鉴别诊断变量,采用Fisher投影判别建立诊断模型.结果 3类卵巢囊肿的Fisher投影位置基本清晰;模型诊断非赘生性囊肿、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分别是78.9%、65.1%和71.9%(交叉性考核法).结论 Fisher逐步判别分析为超声误诊的卵巢囊肿患者提供了较好的诊断模型,加强声像认识,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临床症状,采用模型判别等综合考虑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95%为输卵管妊娠[1].输卵管妊娠囊和卵巢黄体囊肿在临床和声像图上有共同的特点,易误诊.异位妊娠是妇产科的急腹症,一旦破裂大出血需急诊手术;而卵巢黄体囊肿属于非赘生性囊肿,无须处理多能自行消除.本组对比分析输卵管妊娠囊与卵巢黄体囊肿的声像图特点,以期为二者的准确诊断提供帮助.
目的:探讨B超对卵巢生理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超声诊断的卵巢囊肿,巧克力囊肿、囊腺瘤、畸胎瘤的超声图进行了分析.结果:有9例卵巢肿块在2周内缩小2cm至4cm.最后至3个月则自行消失.结论:女性卵巢特殊的生理功能与周期性的变化及病理变化,使卵巢出现各种不同的特征结构,掌握其超声图像特点,并随访观察,有助于准确诊断、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