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老年门球赛、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第十六次摄影新闻研讨会以及每年章丘市人大、政协会议等重大活动在我市举办.我所多次参加了活动期间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现将在实际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浅述如下,供大家讨论.
汉文化虽包容了儒、道、释三家学说,但"中庸之道"则是其主流,亦是其人生的规范和座标.而回族讲求的是"两世吉庆"(今世和后世)作为人的终极目标.回汉族虽相异,但在人生的轨迹上二者有相似和相近之处.回回人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生活方法受着伊斯兰文化的制约和规范,然而所操的语言是汉语,所使用的文字是汉文字,这就迫使回回人不得不向汉文化学习.岁月漫漫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回回人几百年的社会生活中相互碰撞、整合,渐渐的形成了一种优化融合态势,较为典型的则是养生保健方面的建树.
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是接受汉文化程度最高的金朝皇帝.他在即位后提倡儒术,尊崇孔子,进一步采用汉族礼仪服饰,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金章宗对汉文化十分推崇,擅长书画和诗词,而且对中医药也有浓厚的兴趣.一次,他在一本古籍中看到,"八白散"具有"令人肌滑,色好"的功效,便让金国皇宫中的嫔妃宫女使用"八白散"洗面.数个月后,这些嫔妃宫女都变得面白如玉,光彩照人.金国宫女八白散的制法是:取白丁香、白僵蚕、白牵牛子、白蒺藜、白芨各90 克,白芷60 克, 白附子、白茯苓各15 克,皂角3 个,绿豆少许.将皂角去皮籽,与其他药物一起研成细末,混合均匀,装入瓷坛中备用,可每日早晚取少许的此药粉调入温水中洗面.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不然积淀于语言系统内的文化因素就会造成交际信息差(information gap)[1],带来理解和交际障碍.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是文化因素.学生由于对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其文化敏感性(culture sensitivity)较弱,在英语学习中常常忽视英汉两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无意识地以汉文化为基准理解英语.这种文化迁移无疑给英语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理解偏误和语用失误.
汉文化灿烂辉煌,土家族医药渊源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土家族医药吸取诸子百家的精华和中医药学的精髓,创造出了通俗、易懂、形象贴切、有独特疗效的口承民族医药学.
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技能,还涉及到负载在语言上的文化.语言不只是词汇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组合及搭配,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容,这些就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任何脱离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于是,学习外国文化就应成为外语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在学习汉语时也学习了解汉文化,但这种了解更多地是通过我们周围的文化环境进行的;我们在学习外语时也接触到反映在语言上的种种文化内容,但由于脱离了文化环境,以至于缺乏对文化的敏感性.所以,在外语教学中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向学习者介绍有关国家的文化,才能使他们在对外交流中具有跨文化意识,而不会出现交际失误.
清兵入关之前,铁骑征伐、刀头舔血的生活习俗中有着粗犷的草原特色,比如吃饭时并不使用筷子和盘盏,而以刀大块吃肉,以皮囊壶大口喝酒.清兵入关以后,清王朝统治日益巩固,为缓解满汉矛盾,着力恢复汉文化礼仪,力图改变"蛮族"、"鞑虏"等民族印记,彰显皇家威赫,其中餐具的改变便是重要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