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在炭疽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患者职业、工作和生活情况,如与食草动物密切接触的农、牧民及皮毛、皮革加工工人;在疫区生活或可能施放生物武器的环境中停留和接触的可疑物者.需要注意的是,流行病学调查可能无法发现接触史,而在受到生物攻击的情况下,可疑的接触史可能与自然感染完全不同.因而流行病学线索不是诊断的必需条件.
一则未经证实的爆料,把废旧皮革和牛奶、果冻等诱人的食品联系起来.随后,相关行业组织和企业纷纷辟谣.但是,随后中央电视台调查证明,废旧皮革加工的工业明胶已大量流入制药企业,被制成了包裹药品的胶囊.中央电视台4月15日曝光,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厂商用铬金属严重超标的皮革制造药用胶囊.据了解,铬金属很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该事件被曝光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毒胶囊的出现,为不容乐观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再添新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月15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中央电视台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4月23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严格监督销毁被查封的铬超标药用胶囊和胶囊剂药品,坚决防止不合格产品重新流入市场,严防企业以就地抛弃等不恰当的方式处理不合格产品,确保销毁工作到位.
六价铬化合物是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常用于印染、皮革加工、木材防腐保存、有机合成及某些催化剂的制造等.其毒性大,人体口服六价铬的致死剂量约为1.5~1.6 g,能影响体内氧化、还原代谢,并可与核酸结合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刺激作用,并有明显的致癌作用.早在1935年,德国的工厂医师Pfeil发现铬酸盐工人肺癌高发,随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前苏联和意大利等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都予以证实.我国20世纪80年代对2545名铬酸盐工人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肺癌高发,发病率高达82.08/10万,而对照组为22.79/10万.1990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明确六价铬化合物为人类致癌物(IARC 1990资料).但到目前为止,六价铬的致癌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文就六价铬致肺癌的反应机制,从肺癌相关基因调控失常、细胞突变、凋亡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和2003年国家卫生监督抽检工作计划的统一部署,全国卫生监督机构针对职业病危害严重和尘肺病、职业中毒多发的行业[如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玩具制造、制鞋、家具制造、皮革加工、化工、五金电镀、采石(矿)、水泥、陶瓷加工、冶金等]企业进行了监督执法检查.本文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目的 了解茂名市皮革加工行业工人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为政府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100家茂名市皮革生产加工企业并对在册一线工人进行职业病防治相关知识,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100家皮革生产加工企业4 856名工人.有效回收调查问卷4 8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77%.所调查工人对《职业病防治法》相关知识知晓率为18.53% (898/4 845).对皮革加工生产行业噪声、生产性粉尘、铬及其化合物等知晓率分别为40.64%(1 969/4 845),64.87%(3 143/4845),0.47% (23/4 845).职业健康检查参检率为0,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需求率达95%以上.结论 茂名市皮革加工生产行业工人对职业病防治知识认知程度较低,安监部门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通过卫生计生部门的技术指导,以用人单位为主导,积极开展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工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培养工人安全健康的职业卫生行为和思想意识,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