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为期5天的“澳大利亚周?中国2016”(Australia Week in China,AWIC 2016)活动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是由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Malcolm Turnbull)及澳大利亚贸易和投资部长斯蒂文·乔博(Steven Ciobo)率领1000多名商业领袖和多位联邦州级政府高级官员参与,政商两界组成一个规模空前的访华商务代表团。乔博介绍,截至4月15日当天中午,中澳两国的相互投资已经达到640亿澳元,贸易额约为1500亿到1600亿澳元。
近年来,我国申报的新化学药品中仿制药和修改剂型的药物占了将近97%[1].据统计,我国新药的技术审评初审退审率为20%[2].在中药市场上,我国因缺乏有竞争力的中药新药,贸易额只占国际中药贸易总额的3%[3].我国在新药研发方面之所以与国外存在如此显著差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在新药研发中的支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虽然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是"食"的地位似乎仍然至高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长期保持着一根敏感神经的中国百姓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可以称得上挑剔,而在全球流通便利的条件下,选择"舶来品"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尤其近年来,进口食品贸易额增长趋势迅猛.在我国引进的众多进口食品中,最受中国百姓欢迎的是哪种食品?这些进口食品的质量又如何?在进口食品大举进军中国食品市场之时,国内呈现何种态势?
据有关机构预测,今年世界药品贸易额将继续增长,加上跨国企业专利药品的专利不断到期,使通用名药的队伍不断壮大,世界药品生产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祖国的传统中医药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此,我们有必要加以认真总结研究中药的现状,提出发展方向,采用现代化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医药,抢占国际市场。对此笔者谈点这方面的看法。1 中药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古老的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我国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祖国宝贵的医药遗产。建国以来在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中药制剂生产发展很快,从原有的汤、膏、丹、丸、散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片、冲、注射、气雾、纸膜、乳滴丸剂等10多种剂型,生产工艺不断革新,年生产品种达几千种之多,像北京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杭州胡庆余堂的药酒,苏州雷允上的六神丸、山东东阿阿胶、山西太谷定坤丹、龟灵集、云南个旧的云南白药等等,至今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确为临床防病治病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庆幸之余,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国际中药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据报道国际中药贸易额一年高达160亿美元之多,而我国仅占5%,且大部分为原药材,而日本竟占90%,这与我国中药大国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为何我国的中药难以冲出国门,我想不外乎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全球的普及和应用,利用Internet实现商务活动的全球化、电子化、无纸化已成一大趋势.目前,电子商务在全球发展迅猛,平均大约每9个月交易额就翻一番,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到数千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上网人数将达到3.5亿,电子商务市场收入将超过1万亿美元;亚太地区的电子商务贸易额预计到2004年将达到4000亿美元[1].
1前言多年来,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大宗的出口商品,据海关统计,2000年纺织服装出口522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达360多亿美元,涉及数量达120亿件左右,贸易额占世界服装贸易总额的1/6,行业国际依存度高达58%以上,是涉及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行业.与此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服装的进口大国,2000年我国进口服装达11.84亿美元以上.因此,按照世界纺织工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作为服装最大的生产国和最大的贸易国地位在短期内不会动摇,中国的纺织工业需要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离不开中国的纺织工业.
1 前言在对外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加工贸易是近年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之一,企业加工贸易额不断增长,加工贸易的进口原辅材料的批量也相应地增加,其中企业加工贸易项下进口的供企业自用所需、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由检验检疫机构检验的商品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扶持地方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保障检验检疫工作质量,积极探索先进、科学的加工贸易商品检验监管模式和手段,促进加工贸易业务健康、全面、持续发展是检验检疫部门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