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饲养场的幼犬成窝死亡,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从多处脏器分离出致病菌一株,根据细菌鉴定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观察,证实送检犬因埃希氏大肠杆菌移位引起大叶性肺炎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伴有肠道反应.药敏结果可见,本菌对大部分抗生素产生耐药,说明滥用抗生素引起机体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致使正常菌群移位,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通过动物试验,腹腔注射此株埃希氏大肠杆菌,可导致小鼠菌血症、败血症而死亡,而持续一周食入本菌,不但不致病,且能增强体质,可考虑用作饲喂微生态制剂.
[目的]通过二氧化氯杀灭埃希氏大肠杆菌影响因素试验,探索其杀菌浓度及适宜试验条件.[方法]设定不同浓度二氧化氯,不同试验时间、温度、pH等条件分别试验,试验结果经相关关系方程分析,得到最佳的选择条件.[结果]二氧化氯浓度与杀菌时间呈负指数相关(r=-0.982,P<0.01);存活菌数之对数与作用时间呈直线负相关(r=-0.977,P<0.01);全部杀灭细菌所需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r=-0.997,P<0.01);二氧化氯在酸性条件下杀菌效果好.[结论]在20℃下,400 mg/L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对大肠杆菌(8099)的杀菌D值为2.53 min,作用8 min杀灭率达99.99%以上.其浓度系数为1.57,温度系数为1.56.该消毒液在酸性(pH 2~5)条件下杀菌效果较好,pH值>7时杀菌作用明显下降.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见病.近年来,随着养禽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集约化饲养,禽类大肠杆菌病在一些养禽场严重发生,给养禽业带来巨大损失.该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发病频繁.本文就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进行了介绍.
笔者遇到1例少见的内源性眼内脓炎,致病菌为埃希氏大肠杆菌,此病例实属罕见,故报道如下:××男 43岁住院号24243 于1996年8月23日以左眼疼痛,视物不清4~5不为主诉来我院眼科门诊.视力指数1m,睫状充血(+),角膜后KP(+++).房水混浊,瞳孔小于对侧,瞳孔区见白色渗出膜,眼底不能检查.诊断:左眼虹膜睫状体炎.给予散瞳、结膜下注地塞米松、静脉滴抗菌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第二天复诊时左眼疼痛加重,视物不见,视力光感,KP(++),前房见灰白色渗出2mm,虹膜后粘连,瞳孔呈花瓣状,给予球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地塞米松,全身用药同前.于第4天来诊时左眼睑红肿,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混浊、角膜缘6~7点位破溃,有脓性眼内容流出,立即做眼内容脓汁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近10年的研究,已明确有三种型别的埃希氏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一)产肠毒索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可引起严重的霍乱样腹泻,是小儿、旅行者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我国已由司马蕙兰等[1]将其不耐热的肠毒素(LT)提纯,并自上海分离获得ETEC的菌株.
近年来,随着β-内酰胺酶(ESBLS)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使用,耐药菌株迅速增加.耐药菌株产生的ESBLs能水解大部分β-内酰胺酶类和单酰胺类抗生素,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防止耐药菌株引起医院暴发感染和院外耐药菌株的传播,对产ESBLs菌株的检测极为重要.我们采用纸片扩散法和VITEK32药敏卡法对从患者血液、尿、痰、引流液、分泌物及前列腺液等标本中分离的埃希氏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ESBLs检测,现报告如下.
目的:通过对葛根芩连汤各配伍组合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的差异来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用液体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各煎液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各配伍后煎液的最低抑菌浓度不全相同.结论:葛根芩连汤各配伍组合水煎液对埃希氏大肠杆菌抑菌作用不全相同;在全方中,抑菌作用药物主要为黄连与黄芩,炙甘草与葛根无明显抑菌作用;两药与黄芩、黄连配伍时对其抑菌拮抗作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