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2006-2016年常州市政供水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的pH、浑浊度及余氯检测结果,为开展生活饮用水在线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6年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常州市区3家市政供水水厂的出厂水以及21个管网末梢水监测点进行每月1次的pH、浑浊度及余氯的实验室检测数据收集,并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家市政供水水厂出厂水的p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分别为7.57±0.22、0.28±0.18 (NTU)及0.59±0.14 (mg/L),合格率均为100%,pH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108),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1个市政供水末梢水检测点的p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分别为7.59±0.23、0.35±0.18(NTU)及0.32±0.21 (mg/L),合格率均为100%,p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家市政供水出厂水、末梢水的pH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 =0.096),而浑浊度均值出厂水显著低于末梢水(P<0.05),余氯均值出厂水显著高于末梢水(P<0.05).此外,出厂水以及末梢水的pH、浑浊度及余氯各月份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掌握市政供水水厂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的p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及其变化规律可为设置生活饮用水在线监测预警值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工作场所空气中氰化氢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由于pH不合适导致出现样品显色异常现象,经过对异烟酸—巴比妥酸、缓冲溶液的配制以及操作的一些改进后,取得满意结果.方法 对原方法的显色剂、缓冲液等试剂进行适当的改进后,采用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作场所中氰化氢.结果 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5 μg/mL,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5 mg/m3(以采集2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0.05 ~2 μg/mL,回归方程为y=0.332x +0.0169,相关系数r=0.9998;加标样品(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分别为0.20、0.70和1.20 mg/m3)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5%、1.7%和1.3%.结论 经过改进后的方法实验显色正常,结果稳定,满足测定要求.
实验主要对维生素C注射液的颜色、PH值及含量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我们经多批实验发现,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其颜色、PH值及含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实验找到了生产及贮存过程中严格控制的条件,从而提高了制剂的稳定性。
目的:确定注射用阿奇霉素药液pH对其药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按工艺处方配制不同pH的药液,分别在完全溶解后0小时、4小时、8小时进行HPLC的有关物质检查.结果:不同pH对药液稳定性影响不同.
目的 在西藏拉萨(海拔约3 650 m)研究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所需的胚胎实验室培养条件,为西藏地区广大不孕不育夫妇提供ART治疗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血气分析仪检测COOK培养液(受精液、卵裂液、囊胚液)在不同CO2浓度下(4.5%~7.0%)平衡不同时间(12 h、24 h、48 h、72 h)后的pH值和HCO3-浓度变化情况,选择COOK培养液所需的最佳CO2浓度,并利用鼠胚实验进一步验证胚胎培养环境的可靠性. 结果 (1)在所测试的CO2浓度范围内,COOK培养液pH值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呈整体下降趋势,随着平衡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2)在4.5%、5.0%、5.5%的CO2浓度下平衡12h、24 h、48 h、72 h后,COOK受精液、卵裂液pH值均在厂商提供的使用范围内(7.3~7.5),囊胚液平衡48 h后pH接近7.3.(3)对比4.5%和5.0%CO2浓度组培养箱中鼠胚培养情况,结果显示4.5%CO2浓度组鼠胚发育较5.0%CO2浓度组差异显著(受精率75.24% vs.67.63%、2细胞转囊胚率61.94% vs.49.29%)(P<0.01). 结论 海拔3 650 m的胚胎实验室使用COOK培养液时,在4.5 %CO2浓度下平衡后,培养液的pH值波动较小,同时鼠胚发育情况良好,达到开展ART技术所需的胚胎实验室的胚胎培养条件;另外,COOK培养液pH值在7.3~7.5之间所需的CO2浓度低于内地,与厂商所提供的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并不相符.后期仍需进一步摸索海拔和培养液所需CO2浓度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胚胎培养液在CO2平衡及使用过程中pH的动态变化特性.方法 应用血气分析仪检测人输卵管液(HTF)培养液在CO2平衡过程中不同时间、CO2浓度、液量、加油厚度以及失去CO2支持后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pH的变化.结果 胚胎培养液添加10%合成血清代用品(SSS)后,[HCO3-]降低2.19 mmol/L,pH降低0.022.1.0 ml培养液CO2完全平衡时间为5 h,加油后延长至15 h,培养液经5.0%CO2完全平衡的最终pH为7.270~7.280.培养液液面越高平衡效果越差,≥6.0 m1培养液CO2平衡15 h后pH尚未稳定.CO2浓度由5.0%提高到6.0%,培养液pH降低0.060.培养液加油越厚其平衡效果越差,矿物油预先经过CO2平衡能明显提高平衡效果.失去CO2支持的无油培养液在静止状况下pH稳定时间为23 min,而加油培养液的pH稳定时间超过60 min.结论 胚胎培养液CO2平衡宜采用适量多管和≥15 h的过夜平衡方法;失去CO2支持的无油平衡培养液的操作时间应尽量短,而加油培养液可稍延长;应尽量减少培养液的加油厚度,使用预先CO2平衡的矿物油能明显提高平衡效果;应实测培养液pH来客观评价CO2平衡效果或CO2气体质量,选择适宜的CO2气体浓度、平衡方式和平衡时间.
尿液有者很宽的pH范围,这是因为为了维持血液的pH在正常7.3~7.4范围内,肾能产生pH低至4.5的尿液和pH高达8.5以上的尿液.
目的了解乳酸杆菌抑菌能力的相关因素,探讨白色念珠菌与乳酸杆菌的关系及其在乳酸杆菌抑菌中的作用.方法测定阴道乳酸杆菌在不同培养时间产生H2O2的能力;用牛津杯实验筛选出抑菌能力不同的菌株,分别测定在不同培养时间,培养上清液的pH变化;用混合培养法研究菌际关系.结果pH的高低与抑菌圈的大小呈负相关;不同乳酸杆菌菌株产生H2O2的能力不同;培养上清液中的H2O2含量与抑菌圈大小关系不明显;菌际关系研究中,葡萄球菌活菌计数的菌量关系为:葡萄球菌单独培养>葡萄球菌+乳酸杆菌混合培养>葡萄球菌+乳酸杆菌+白色念珠菌混合培养.结论乳酸杆菌产酸能力与其抑菌能力成正相关,H2O2产生能力与乳酸杆菌的抑菌作用关系不明显.在培养36h后,白色念珠菌有增强乳酸杆菌抑菌能力的趋势.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呼出气冷凝液(EBC)pH测定的影响因素,建立规范、准确的哮喘儿童EBC pH测定方法.方法 哮喘儿童EBC采用Rtube采集,pH测定采用微电极电位分析法.结果 采样时冷凝管的温度(-18℃~4℃)、采样时间(10 ~30 min)对EBC pH测定结果无显著影响,高纯氩气吹扫4 min后pH达到稳定;对不同pH的实际样品测定的日间精密度(以相对标准差RSD表示)范围为0.74% ~ 1.01%;对pH分别为4.01、6.86、9.18的NIST pH标准缓冲液的测定值与理论值的相对偏差范围为0.11% ~0.75%;用于pH测定的EBC样品可以保存6个月.结论 通过规范EBC pH测定影响因素建立的测定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以用于哮喘儿童EBC pH测定.
目的:探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盐酸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食管PH值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伊托必利联合法莫替丁,观察组口服盐酸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食管内PH与治疗后EGFR阴阳表达.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食管PH值高于对照组,食管EGFR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提高抑酸能力,促进食管黏膜修复,增强胃动力,提高抗反流能力.
目的 对禁食和进食对胃溃疡伴出血患者pH值的变化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54例胃溃疡伴出血患者,其中196例为男性,58例为女性,年龄为15~60岁,平均年龄为(43.8±13.9)岁.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4例,对照组15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进食常温流质食物,对照组患者绝对禁食.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内的pH值出现了显著地上升,各阶段的p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以合理的方式给予胃溃疡伴出血患者适度的饮食,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胃内的环境,有效防止胃酸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为患者的康复奠定基础.
以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观察了2%戊二醛溶液的杀菌影响因素.结果,在30℃下,以2%中性戊二醛溶液(pH 7.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作用5 min,杀灭率均达99.9%以上,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作用15 min的杀灭率亦达99.9%.在试验范围内,其杀菌效果随戊二醛溶液pH值增加、温度升高、作用时间延长而提高,随有机物增加而减低.
为观察二氯一溴异氰尿酸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的杀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载体定量杀菌试验.结果,以含有效氯100mg/L的二氯一溴异氰尿酸溶液作用10 min,对布片上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的杀灭率达1 00%.在消毒液pH 4.0~8.0时,以pH 4.0时杀菌效果较好,随pH上升杀菌效果明显下降.小牛血清对其杀菌作用有明显影响.该化合物为杀菌作用受有机物与溶液pH影响的杀芽胞剂.
目的 考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与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在室温条件下配伍pH的变化.方法 根据临床药物配置浓度,测定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与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分别与5%葡萄糖、10%葡萄糖配伍后pH变化.结果 室温下,配伍液在0h、0.5h、1h、1.5h、2h、4h,pH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实验条件下,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与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在5%葡萄糖、10%葡萄糖溶液中配伍,4小时内外观澄清,颜色透明,无明显浑浊、沉淀产生,pH值基本保持稳定.
目的 考察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观察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于室温放置8 h内的外观、pH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 地塞米松磷酸钠不影响清开灵的稳定性,与4种溶液配伍后的pH值均在6.4~7.0,配伍液外观无明显变化,按<中国药典>的要求检测不溶性微粒的限值,均符合规定.结论 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适以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配伍于8 h内使用.
目的:研究制备澳洲茄边碱脂质体的最佳工艺,并建立起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H梯度法制备澳洲茄边碱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进行工艺优化,通过SephadexG-50葡聚糖凝胶柱分离脂质体,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澳洲茄边碱的包封率.结果:制备澳洲茄边碱脂质体的最佳条件,药物与卵磷脂的质量比为1∶30,胆固醇与卵磷脂质量比为1∶4,脂质体外水相pH值最终调至6.5,孵育温度为55℃,此时的包封率可以达到70%以上.结论:用pH梯度法能制备包封率较高的澳洲茄边碱脂质体.
目的:建立染料木素阴道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pH测定法测定染料木素阴道片的pH,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染料木素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染料木素阴道片中染料木素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专属性强;染料木素在0.2012~ 1.006 0μg(r =0.999 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72%,RSD1.65%(n=6),且不同批次染料木素阴道片的pH及其染料木素的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所建立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染料木素阴道片的质量控制.
目的:考察温度及pH对甘草酸溶液中内毒素团聚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30 kDa Millipore膜过滤不同温度及pH条件下甘草酸溶液,通过动态浊度法测定超滤液中内毒素活性浓度,HPLC检测超滤前后有效成分的变化,利用内毒素纳米粒径仪测定不同温度及pH条件下内毒素团聚状态的粒径分布.结果:温度60℃,pH 4时,内毒素团聚状态的粒径分布和去除率均最大,甘草酸溶液经30 kDa Millipore膜超滤前后有效成分含量>98%.结论:随温度的升高,甘草酸溶液中内毒素团聚状态的粒径分布变大,而随pH的增大则变小.
目的:考察穿心莲内酯直肠给药微乳处方的pH和吸收促进剂用量.方法: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不同时段家兔肠系膜血浆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绘制时间-血药浓度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0-2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直肠给药微乳处方的pH及吸收促进剂用量的最佳方案.结果:确定直肠微乳的最适处方为穿心莲内酯8 g,吐温-80 300 mL,无水乙醇600mL,肉豆蔻酸异丙酯30 mL,氮酮30 mL,水适量,调pH 7,共配成1L.结论:按优选处方制得的穿心莲内酯直肠微乳稳定性良好.
目的:考察温度、光照及pH对蟾酥提取液中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总蟾毒色胺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蟾酥提取液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检测波长296 nm,流动相乙腈-水(58∶42);利用UV测定蟾酥提取液中总蟾毒色胺的含量,检测波长559 nm.分别考察高温(60,40 ℃),强光照射[(4 500±500) Lx]及不同pH(40℃,pH分别为4.32,4.99,5.73,6.47,6.97,7.75)条件下蟾酥提取液放置0,5,10 d后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总蟾毒色胺的含量变化.结果:60 ℃条件下放置10 d后3种指标成分降解率均>5%;40℃及(4 500±500) Lx条件下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降解率均<5%;总蟾毒色胺在上述条件下的降解率均>5%.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总蟾毒色胺分别在pH 5.73,6.47,6.47时降解最慢.结论:蟾酥提取液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受高温及强光照射的影响较小,总蟾毒色胺受高温及强光照射的影响较大;pH是影响蟾酥提取液中3种指标成分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同pH条件对3种指标成分的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的:阐明溶剂、盐浓度、温度及pH对桃胶改良前后溶胀性能的影响,为阐明其缓释性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称重法测定原桃胶和改良桃胶辅料溶胀前后的干重、湿重,计算平衡溶胀率.结果:在不同溶剂中,改良桃胶的平衡溶胀率普遍明显高于原桃胶;桃胶改良前后的平衡溶胀率为二甲基亚砜>水>无水乙醇;在不同盐浓度中,桃胶改良前后的平衡溶胀率基本相同,均不受盐浓度影响,但显著小于水;在不同温度中,温度越高,桃胶改良前后的溶胀性能均越大,且改良桃胶更优;在不同pH溶液中,原桃胶易受酸碱度影响,而改良桃胶的平衡溶胀率不受其影响,且表现出更佳的溶胀性能.结论:改良桃胶的溶胀性能显著优于原桃胶;桃胶改良前后的溶胀性能受溶剂、温度的影响显著,而对盐浓度和pH(原桃胶易受影响)则不敏感.
目的:探讨复方配伍共煎对三七中皂苷类成分的影响.方法:以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Rb1以及pH为指标,考察不同配伍复方提取液加热2 h后三七皂苷含量变化及其与pH的相关性.结果:三七与女贞子、三七与土鳖虫、三七与地龙的配伍药液以及缺水蛭脂糖降方药液pH在5.7以上,其三七皂苷保留率均高于90%;三七与丹参、三七与赤芍、三七与桔梗、三七与牛蒡子的配伍药液pH在4.5~5.5,其三七皂苷保留率在60%~85%;三七与水蛭的配伍药液,pH下降至3.4,三七皂苷保留率仅为38.4%;采用0.1%NaOH溶液调节脂糖降方药液的pH至6.3,三七皂苷保留率显著提高至97%.结论:与三七配伍的其他中药提取液的pH值大小,对三七皂苷的稳定性有重大影响.
目的:考察冬凌草甲素(ORI)水溶液的稳定性,为ORI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室温下将ORI水溶液分别用1 mol·L~(-1)的NaOH或HCl调节pH至设定值,放置60 h,考察pH对ORI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经典恒温法预测ORI水溶液在室温下和4℃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ORI降解的pH-速率曲线呈V型,最稳定的pH(pH_m)为5.ORI的水溶液在室温下有效期(t_(90))为53.2 h,4℃下为91.5 h.结论:ORI水溶液不稳定,其降解反应速度受溶液pH的影响,属于酸碱专属催化反应.
目的:考察不同pH的热毒宁栓中绿原酸、栀子苷的直肠渗透特性.方法:制备4种不同pH的热毒宁栓,将其置于底部扎口的大鼠直肠中,以生理盐水作为接收液,进行直肠体外渗透性研究,并采用HPLC对接收液中的绿原酸、栀子苷含量进行测定,绘制给药24 h的累积渗透曲线,渗透速率以及Q-t方程.结果:绿原酸的渗透量随着pH的增高呈下降趋势,栀子苷的渗透量平稳.结论:热毒宁栓的pH影响主要药效成分的直肠渗透吸收,在进行栓剂成型工艺研究时需要对产品的最优pH范围进行深入研究.
该实验研究了蜂毒肽在不同溶剂(水、脱氧水、生理盐水、磷酸缓冲盐溶液、50%乙醇、乙醇、丙三醇)中的稳定性,发现蜂毒肽在50%乙醇中较在水、脱氧水、生理盐水、磷酸缓冲盐溶液中稳定,与乙醇、丙三醇相比,可完全溶解蜂毒中的蜂毒肽,故选择50%乙醇作为蜂毒肽短期储备的储存溶剂;考察了蜂毒肽受光照、温度、pH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浓度磷酸缓冲盐溶液、不同pH磷酸缓冲盐溶液和大鼠皮肤匀浆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蜂毒肽不受光照、温度、pH的影响,在低浓度、低离子强度溶液中降解加快,在磷酸缓冲盐溶液中随着pH升高降解加快,在大鼠皮肤匀浆液中加速了降解,为选择影响蜂毒肽稳定性小的实验条件提供了实验依据.
利用大鼠在体循环灌流模型,采用UPLC-ESI-MS/MS测定灌流液中头花蓼提取物主要活性指标成分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杨梅苷、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含量,并计算出吸收速率常数和累积吸收百分率.分别考察不同药物浓度、不同肠段、胆汁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头花蓼提取物中没食子酸等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头花蓼提取物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杨梅苷、槲皮苷在高浓度下存在饱和现象(P<0.05);胆汁对原儿茶酸的吸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杨梅苷和金丝桃苷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P<0.05);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能显著增加原儿茶酸的吸收(P<0.05);各成分的吸收总体趋势为小肠优于结肠.表明头花蓼提取物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几种成分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原儿茶酸可能是转运蛋白P-gp的底物.
该实验研究了丹酚酸B在大鼠的鼻腔吸收特性,建立了HPLC测定灌流液中丹酚酸B的方法,考察了丹酚酸B的不同pH缓冲液对鼻腔的刺激性以及在鼻灌流液中的稳定性,并系统研究了丹酚酸B在体鼻黏膜吸收特性.采用改良的大鼠在体鼻循环模型,通过测定鼻灌流液中总蛋白和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定量评价pH4.0,5.0,6.0丹酚酸B磷酸缓冲液对大鼠鼻黏膜的刺激性及其在鼻灌流液中的稳定性,比较低、中、高质量浓度(200,400,800 mg·L-1)的pH5.0丹酚酸B缓冲液中丹酚酸B大鼠鼻腔吸收特性.结果表明,鼻腔刺激性:pH 4.0 >pH 5.0 >pH 6.0,pH6.0丹酚酸B缓冲液24h内变化的RSD为3.1%,稳定性差.优选刺激性小,稳定性好的pH5.0丹酚酸B缓冲液,其大鼠鼻灌流试验显示,丹酚酸B的鼻腔吸收符合一级吸收模型,为被动扩散.pH5.0的丹酚酸B缓冲液对鼻腔刺激性小,稳定性良好,在大鼠鼻灌流试验中吸收良好,对丹酚酸B鼻用制剂的开发有一定的意义.
目的 观察靛玉红衍生物PH Ⅱ-7对人乳腺癌癌细胞株MCF-7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其初步机制.方法 四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变化;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原癌基因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的PH Ⅱ-7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3.13 % ~ 90.90 %,抑制效应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P<0.05);各实验浓度的PH Ⅱ-7均能诱导细胞凋亡,1.25、2.5、5.0 μmol/L PH Ⅱ-7作用24 h后,MCF-7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43 ± 0.02) %,(9.14 ± 0.36) %,(45.79 ± 8.46)%,具有浓度依赖性; PH Ⅱ-7处理MCF-7后致其G0/G1期和S期细胞比例下降,G2/M 期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H Ⅱ-7作用于MCF-7细胞2 h后,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增高;PH Ⅱ-7处理MCF-7后,原癌基因c-fos mRNA和蛋白表达呈浓度依赖性下调.结论 PH Ⅱ-7对MCF-7具有明显的体外杀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改变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及下调原癌基因表达有关.
目的:探索提高柴胡注射液挥发油成分含量和改善澄明度的最佳工艺.方法:使用不同的制备工艺做对比实验,选择出最佳工艺;调节增溶剂的量和不同的pH值条件考察对柴胡注射液澄明度的影响,选出最佳方案.结果:在柴胡注射液的制备过程中,先将柴胡置于稀盐酸(pH=1)里浸泡5h,加入0.3%吐温-80和2.0%1,2-丙二醇,同时调节pH值至6.8,挥发油成分含量最高,而且澄明度最好.结论:酸浸盐析法提取,增溶剂的量为0.3%吐温-80和2.0%1,2-丙二醇,pH值调至6.8,是柴胡注射液的最佳工艺.
目的 探讨人型支原体液体培养过程中,培养时间、培养基pH与菌浓度的关系,研究人型支原体液体培养时的生长规律. 方法 用精密pH计定时测定人型支原体培养过程中培养基pH值,同时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采用微量法测定菌浓度,每3h测定一次,连续测定48 h. 结果 不同浓度的人型支原体在液体培养时呈现相同的生长规律,有类似于细菌的生长曲线,最大菌体浓度(CCU) 109/ml;人型支原体生长与培养基pH相关,pH6.8时,菌体活性最高,培养基呈橙红色;pH>7.0时,菌体活性逐渐下降,pH 7.2时,培养基呈深红色,不再发生明显的颜色改变,人型支原体活菌量迅速降低. 结论 人型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培养时,培养基pH 6.8、液体颜色橙红时,可获取较佳生长活性的高菌含量培养物.